【译制】如何让照片背景完美虚化

文摘   2025-01-18 19:00   北京  


背景虚化是许多方法之一,用以隔离或强调主体。这需要特殊镜头来实现吗?绝对不需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几乎任何相机和镜头来获得那些奶油般美丽的效果。

Chipmunk, Nikon D500 + 500mm f/5.6 Lens @ 500mm, ISO 3600, 1/640, f/5.6

使用更大的光圈

镜头的光圈是可调节的开口,用于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量。它通过f-number来指定,比如f/2.8,这是镜头焦距与可见调整开口大小之比。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更大的光圈会产生更模糊的背景效果。让我们看看在不同光圈下的四张照片以观察这一效应:    

Four photos at 50mm with the same framing but different apertures

如图所示,像f/1.8和f/2.8这样的大光圈更适合创造柔和、模糊的背景。这意味着如果你的目标是拥有“快速”镜头(比如f/1.4定焦镜和f/2.8变焦镜),那么这类镜头就具有优势。虽然这些镜头的价格通常高于同类产品,但你应该能找到几乎适用于所有相机的几乎计价不到百元的f/1.8或f/2定焦镜头。

然而,即使你追求的是虚化背景的效果,也不一定总是 desirable 来增大光圈。原因何在?首先,如果光圈开得过大,景深往往会太浅,无法覆盖你的主体,即便你对虚化背景的视觉效果感到满意。此外,正如《Photography Life》中多次展示的一样,在镜头接近最大光圈时,其锐度会降低,并且可能出现更多的畸变现象。

镜头在大光圈下出现的锐度下降现象,对于非常快速的肖像镜头来说是非常常见的。不过,近年来的设计在这方面的表现已经大大改善了。例如,我原本对尼康50mm f/1.8G在f/1.8下拍摄常常犹豫不决,但使用尼康Z系列相机时,我对尼康50mm f/1.8S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疑虑。同样适用于佳能、索尼及其他品牌的新款50mm f/1.8广角镜头。    

相对较大的 f/2.8 光圈有助于创建这种平滑的背景。 Panasonic G9 + Laowa f/2.8X Ultra Macro @ 50mm, ISO 500, 1/125, f/2.8

更近一些

著名的战争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曾说:“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你离得太远了。” 实际上,接近你的主题不仅能让照片变得更好,还能增加背景模糊的效果。当你们没有高速镜头时,这是个很好的技巧。让我们看看如果我们靠近一些,而其他设置保持不变会有什么结果:    

这两张照片都是在 f/6.3 的 50mm 下拍摄的,但我在第二张照片中移动得更近

当然,接近事物也会带来自身的弊端。它会放大诸如相机晃动和对焦不准等问题,使得拍摄更清晰的照片变得更加困难。除此之外,靠近物体完全改变了构图和视角。人像摄影师特别需要敏感地处理视角问题,因为太近的人脸会使鼻等细节更加突出。或者如果你是野生动物摄影师并且即将拍摄一条王蛇时,你可能根本就不想离得非常近。    

微距摄影通常背景模糊,因为您需要离拍摄对象如此之近。 Panasonic G9 + Laowa f/2.8 Ultra Macro @ 50mm, ISO 500, 1/400, f/7.1

保持背景远离。

保持背景尽可能远是创造模糊背景的最佳方式之一。在以下镜头中,美国红雀(House Finch)离我较近,而远处森林后面有一条河作为背景:    

House Finch. Nikon D500 + 500mm f/5.6 Lens @ 500mm, ISO 2000, 1/400, f/5.6

如果你想在野生动物摄影中获得虚化的背景,应关注背景并从不同角度拍摄以避免靠近的背景元素。以下示例中,第二张照片唯一的变化是将背景移近主体一半的距离:    

两次拍摄都是在相同的相机设置下拍摄的;唯一的区别是,背景在第一个镜头中是原来的两倍

了解你的主题背后的情况也很重要。例如,薄草可能会很快消失不见,而像大树木这样的大型结构即使离得较远也能保持辨识度。    

使用更大的传感器。

选择一个更大尺寸的传感器可以帮助你模糊背景吗?在某些情况下,是的。使用相同的焦距和光圈,并且采用一个更大的传感器,通过靠近你的主题来获得同样的构图方式,比使用较小的传感器要更近。所以这相当于靠得更近。

然而,你并不需要一款大尺寸传感器的相机就能创造出美丽的背景虚化效果。通过使用更大的光圈值、靠近主体以及将背景放置得更远,所有类型的相机都能做到这一点。

即使使用 1/2.3 英寸传感器(大约是微型 4/3 传感器尺寸的 10%),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模糊。. Panasonic DMC-FH25 @ 5mm, ISO 100, 1/80, f/3.3

使用较长的焦距。

长焦镜头确实有助于获得更模糊的背景。随着您拉近拍摄,背景虚化的效果会增强。

尽管你可能听说了相反的情况,但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你在取景时后退以保持主体大小一致。由于长焦距提供的放大效果,与短焦距相比,在使用长焦距拍摄时背景部分将较少出现在照片中。这会带来更模糊的背景效果。以下是一个示例:在保持构图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放大和后退来实现变焦:    

Both shots at f/6.3. Framing was kept constant    

背景在两张照片中同样详细,因此可以说你并没有真正改变你的景深。但从艺术角度来看,在150mm镜头的照片中,背景显得更大且更模糊。这是由于使用了较长的镜头,并且即使退后以保持构图不变的结果。

如果你当时没有退后一步拍摄第二张照片,你会看到橙色被放大得更清晰,背景虚化的效果也会更加明显(类似于“靠近一点”的示例)。

如果你想要一个模糊的背景,在 500 毫米处也没有什么坏处. Nikon D500 + 500mm f/5.6 Lens @ 500mm, ISO 900, 1/3200, f/5.6

改变焦距但保持相同的主体构图变化视角,所以焦距选择的自由空间有限。例如,对于人像摄影,许多人喜欢在全画幅等效范围内(约85毫米至200毫米)的视角和构图的可能性。

动感模糊与长曝

使用长时间曝光可以让背景更平滑。以下示例中,我在两幅照片上都使用了五秒的长曝光时间,但在第二张照片中我实际上是在背景上做了晃动处理:    

两次拍摄都是 58 毫米,f/8.0,5 秒,但在第二秒背景抖动    

在野生动物摄影中,你可以通过跟随移动的主体来实现这种效果。例如,拍摄飞行中的鸟类通常使用快门速度为1/2500秒以冻结瞬间,但你也可以使用1/40秒的快门速度来获得有趣的模糊效果。

如果你能与鸟的移动很好地配合,仍然可以在它的眼睛周围获得相当多的细节,而背景则会明显模糊。我鼓励你阅读Dvir Barkay的《运动模糊和追随拍摄指南》,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即使你不需要完全的扫景效果,这个原理仍然适用。如果镜头快门速度在确保鸟儿清晰的前提下有从1/500秒到1/8000秒的各种选择(比如),那么在追踪飞行中的鸟时,偏移向1/500秒将会使背景更加模糊。

软件模糊滤镜?

我犹豫是否提及软件,但如今软件的方法已经相当先进,现在可以产生比以往更逼真的模糊效果。作为实验,我发现了一张黑帽伯劳鸟的照片,背景有些复杂:

有点繁忙的背景. Nikon D500 + 500mm f/5.6 Lens @ 500mm, ISO 5000, 1/500, f/5.6    

然后我使用了一个智能手机应用,该应用利用AI生成深度图,并试图模仿真实镜头造成的虚化效果:

使用 AI 模糊背景处理的 北美山雀 拍摄

结果并不完美,我确实需要手动调整麻雀喙上的深度图,但还算不错,毕竟它几乎完全是自动化的。

更先进的手机在拍照时生成深度图,用于算法实现从小巧传感器中提供更为真实的背景虚化效果。在后期处理时,您还可以使用如Photoshop中的Lens Blur工具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使用这样的工具是有一定风险的。例如,我上面所用的布谷鸟插图就有一些瑕疵了。而且,焦点在鸟类同一平面的部分也会模糊得就像它们距离很远一样。我个人认为,除了像降噪、色调曲线调整和色彩校正等轻微编辑外,我从不使用这样的后期处理,因为它超出了我的自然摄影感觉范围。不过,如果能明智地使用这些工具,也能产生有趣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做出个人艺术性的决定。无论如何,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在镜头前得到你想要的效果。

是否模糊处理?    

我们已经看到,我们可以控制背景虚化的程度。然而,模糊的程度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也就是说,你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背景虚化水平来配合你的主体,而不是仅仅追求过度曝光的背景。

一些剩余的背景显示了 北美拟八哥 的首选栖息地. Nikon D500 + 500mm f/5.6 Lens @ 500mm, ISO 250, 1/200, f/5.6

更多虚化强调了主体的有趣纹理和细节,但减少虚化可以提供更多环境背景并与平滑的主体形成对比。当然,有些照片完全不需要虚化。比如拍摄风景或建筑时,完全没有背景虚化的照片很常见,摄影师有时会尽力避免这种情况。

在拍摄时有意营造背景虚化的效果,以确保主体达到最佳状态。

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相机设置、构图甚至软件来实现背景虚化。使用这些技巧,你可以为照片选择适当程度的模糊,并且在享受过程中进行创作。如果你有任何关于背景虚化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走过山河,你会发现身边总有美好。跨越时间,总有灿烂在记忆里闪耀。不用畏惧眼前的黑暗和寒冷,朝阳总会照常升起。

记住,身边总有美好;纵使,万物终将归于虚无。




 

三生一物
我们记录存在的,记录身边的,记录逝去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