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青年交叉团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杰青项目、中组部国家引进计划青年项目等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细胞、液-液相分离体系及生物医用材料等。目前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Nat. Chem.、Nat. Sustain.、Nat. Water、Sci. Adv.、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多次被Nature、Nat. Chem.、New Scientist等期刊媒体作封面或研究亮点报道,应邀接受Chemistry World期刊专访。
人工细胞的研究建立在对细胞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化学合成方法和组装策略,整合分子基元及所构筑的功能模块,形成具有类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组装体,是模拟天然细胞结构或功能的简化模型。以简化的细胞作为研究模型,能够聚焦关键问题,具有替代或辅助天然细胞用于生命、医学领域研究的潜力。
我们基于对复杂生物体系的认识,借助分子基元合成和精准组装方法,获得具有多级次类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仿生材料,为从无生命体系向有生命体系的进化逐渐靠近。聚焦人工细胞结构化、功能化和集群化的实现及其应用探索,发展了多级次人工细胞的构筑方法,实现对活性基元的层级限域、局部富集,以及对胞内生化反应的时空调控;发展多种人工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转化模式,提出具有感知和应激能力的无膜细胞器的构筑方法,实现对微环境信号的响应和反馈;拓展人工细胞间协同作用实现人工细胞自分选网络、人工组织等高级次集群的构筑,开发了与人工细胞适配的胞外基质,为承载人工细胞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