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百年经典老歌《送别》

文摘   2024-11-09 07:14   美国  

     音乐评论 (Music Review) 是从理论上研究、分析音乐现象的一种实践,是音乐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具体来说音乐评论是对音乐的创作背景,作品意境,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作出评价。音乐评论注重其客观性与主观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批判性与指导性等属性的统一。



创作背景


      《送别》是中国近代早期流行的歌曲之一,由李叔同于1915年填词,曲调取自美国民歌《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音乐教育的双重熏陶,在留学日本期间接触到的外国乐曲激发了他对创作中文歌曲的热情。这首《送别》后来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成为广泛传唱的学堂乐歌,也因其哀婉的旋律与深情的歌词成为许多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插曲,增添了浓厚的文化与情感共鸣。


作品意境


      《送别》用简练而富有画面感的诗句勾勒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离别场景。歌词开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既点明了场景,也烘托出离别的孤寂氛围,仿佛天涯尽头即是友人远去的方向。接下来“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传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期盼。最终“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以一种感叹结尾,表达出对人世无常的淡淡忧伤。这首歌蕴含着无可奈何的别离感和对友谊的珍重,抒发了古今人们面对离别的共同情怀。


音乐风格


      《送别》的曲调旋律悠扬且平缓,带有浓厚的怀旧情绪,仿佛悠悠笛声般穿透时空,令人沉醉。歌曲以简单的五声音阶为主,结构简单却极具感染力,易于记忆和传唱。曲调中带有少许的异国风情,结合了西方音乐的抒情性与中国古典诗意的歌词,使得这首歌呈现出独特的融合风格。悠长的旋律配合深情的歌词,使听者仿佛置身于缓缓走向远方的离别场景之中。


审美价值


      《送别》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仅在于其对离别情感的真切表达,更在于其中西结合的音乐风格及简练隽永的歌词。李叔同的词作简洁且意蕴深长,融入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赋予歌曲一种哲理性的深度。《送别》不仅是离愁别绪的抒发,更成为一种跨越时空、温暖人心的情感记忆,承载着几代人对故人和故土的情感寄托。它因其情感的普适性而成为传世之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经典地位。


延伸阅读(略):

音乐评论|经典草原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

音乐评论|80年代经典老歌《读你》

音乐评论|经典流行歌曲《雨中飘荡的回忆》

音乐评论|百年经典民歌《茉莉花》

音乐评论|经典草原歌曲《游牧时光》

音乐评论|经典艺术歌曲《两地曲》

音乐评论|50年代草原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音乐评论|经典俄罗斯民歌《三套车》

音乐评论|经典流行歌曲《梦中的妈妈》

音乐评论|50年代草原歌曲《敖包相会》

音乐评论|90年代经典老歌《爱的代价》

音乐评论|30年代经典老歌《长城谣》

音乐评论|50年代经典老歌《绿岛小夜曲》

音乐评论|经典流行歌曲《只要平凡》

音乐评论|80年代经典老歌《祖国慈祥的母亲》

音乐评论|经典民歌《西部放歌》

音乐评论|60年代经典老歌《红梅赞》

音乐评论|70年代经典老歌《祝酒歌》

音乐评论|70年代经典老歌《红星照我去战斗》

音乐评论|60年代经典老歌《珊瑚颂》

音乐评论|70年代经典老歌《北国之春》

音乐评论|90年代经典老歌《涛声依旧》

音乐评论|30年代经典老歌《在银色的月光下》

音乐评论|经典流行歌曲《一晃就老了》

音乐评论|经典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

《音乐评论》概述

《音乐评论》合辑(1-20)

《音乐评论》合辑(21-40)

《比较音乐学》概述

《比较音乐》合辑(1-21)


公众号简介 |《橡树果》自画像(2022年元旦更新)

橡树果
《橡树果》是自媒体公众号,主要发布藏书类、书稿类、人物类、实证类、微视频等原创推文。与此公众号关联的视频号《橡树叶》,主要分享原创视频诸如:复旦记忆,上海记忆,聚会集影,寻游剪影,记忆相册,异域文化,经典老歌,经典名曲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