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 (Music Review) 是从理论上研究、分析音乐现象的一种实践,是音乐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具体来说音乐评论是对音乐的创作背景,作品意境,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作出评价。音乐评论注重其客观性与主观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批判性与指导性等属性的统一。
《长城谣》是创作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经典爱国歌曲,由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强烈的民族情感。这首歌曲用音乐和歌词描绘了中国人民在战火中的痛苦与不屈斗志,成为鼓舞人心的抗战歌曲之一。
创作背景
《长城谣》创作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在拍摄潘孑农编剧的抗战电影《关山万里》时,特邀刘雪庵为影片配乐,因而诞生了这首歌曲。彼时,中国面临外敌侵略,民族危亡之际,创作者们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出对祖国的热爱,唤起同胞的觉醒和抗争的决心。歌词中“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的意象表达了对故土的依恋,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的抵抗精神。
作品意境
《长城谣》通过“长城”这一象征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标志,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情感意境。歌曲开篇便描绘了和平时期“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的生活图景,呈现出一幅富足美丽的家园画卷。然而,在外敌入侵后,家园变得破败,人民饱受“奸淫掳掠”的苦难,骨肉分离,家破人亡。整首歌词以故乡为念、以长城为喻,呈现出百姓因战争流离失所的苦楚,激发出听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音乐风格
《长城谣》的曲调以民谣风格为基调,旋律苍凉沉重却不失庄重悲壮,富有民族特色。刘雪庵的作曲简洁而有力,旋律的流动较为平缓,曲调以自然的节奏传递情感,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厚眷恋。歌曲的旋律既没有激昂的起伏,也没有复杂的转折,曲调悠长婉转,恰如深沉的思念。其节奏适中,易于传唱,让人们在歌唱中产生强烈的共鸣,表达了对敌人抗争的坚定信念和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审美价值
《长城谣》凭借诗意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首先,歌曲的语言简洁而有力,使用了“长城”“故乡”等民族象征,既含蓄又富有表现力地表达了创作者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日寇暴行的愤怒。其次,旋律简单而动人,不仅适合大众传唱,而且通过质朴的音乐形式赋予歌曲强烈的感染力。歌词中对中国地貌的描绘、对民族精神的讴歌,与旋律苍凉悠长的基调相得益彰,让《长城谣》成为一首寓意深刻的民族之歌。
总结而言,《长城谣》通过平易近人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对抗日战争中艰苦斗争的共鸣,激发了广大听众的爱国热情,成为鼓舞抗战士气的音乐佳作。歌曲的经典之处不仅在于其旋律和歌词的优美,更在于它通过音乐将民族命运、历史责任和情感深刻地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一曲不朽的赞歌。
延伸阅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