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评论 (Music Review) 是从理论上研究、分析音乐现象的一种实践,是音乐学的一个应用性分支学科。具体来说音乐评论是对音乐的创作背景,作品意境,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作出评价。音乐评论注重其客观性与主观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批判性与指导性等属性的统一。
《敖包相会》是一首经典的蒙古族情歌,蕴含着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以下从创作背景、作品意境、音乐风格和审美价值四个方面对该歌曲进行分析。
1. 创作背景
《敖包相会》诞生于1952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配乐而成,由玛拉沁夫、海默作词,通福作曲,最早由王树理和吴秀云演唱。歌曲的创作意图在于传达草原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表达,尤其是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敖包相会时的青涩恋爱之情。歌曲中的“敖包”在蒙古语中意指“石头堆”,原为道路或界域标志,后逐渐成为蒙古族祭祀神灵的圣地,也是青年男女聚会相识之处。歌曲在广泛传唱后,逐渐成为蒙古族草原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并于2005年被列入“中国电影百年百首金曲”。
2. 作品意境
歌曲通过描写十五的月夜、等待心上人的情景,展现了草原青年男女纯真、质朴的爱情。歌词中男声倾诉出等待爱人时的焦急与期盼,而女声则以“海棠花”的自然意象回应,表达出女性内心的矜持和温柔。合唱部分则象征了二人心意相通的美好愿望,进一步描绘出一种甜蜜、朦胧的爱情意境。草原上的敖包、夜空中的明月、爱人之间的等待,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而浪漫的画面,令人感受到大草原特有的清新自然之美。
3. 音乐风格
《敖包相会》采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风格的元素,旋律简单、流畅,节奏舒缓而有韵律感。通福在作曲时对音乐进行了简化处理,使其旋律更具亲和力,也更易为大众接受。歌曲旋律温柔委婉,以简单的对唱形式展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交流,音乐基调以柔美为主,既保留了蒙古族音乐的抒情性,又展现了纯朴的情感。传统蒙古族音乐中常见的宽广辽阔的音调被巧妙地运用在歌曲中,使听众仿佛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之上,与歌曲产生共鸣。
4. 审美价值
《敖包相会》作为经典情歌,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 情感真挚:歌曲表达了草原青年男女之间青涩、纯真的爱情,抛开了繁杂的修辞和复杂的曲调,以质朴的情感感染人心,是“以情动人”的典型之作。
• 民族特色:歌曲浓缩了蒙古族文化的精髓,不仅描绘了草原风光,还呈现了蒙古族在敖包相会时的传统习俗。歌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使其成为草原文化的标志性作品之一。
• 艺术简约:这首歌在旋律和编曲上都非常简约,却更能触动人心。作品通过简单的对唱形式展现纯粹的爱情,符合“越简单越动人”的艺术法则,也使得作品经久不衰。
总结
《敖包相会》是一首以草原风情为背景的优美情歌,它通过对敖包和草原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蒙古族青年对爱情的美好期望,营造出纯净、朴实的音乐意境。歌曲旋律简约流畅,富有民族特色,展现了蒙古族特有的音乐美感和文化内涵,成为几代人心中的经典。
延伸阅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