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
《无脉络膜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
韩筱煦 睢瑞芳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北京 100730
通信作者:睢瑞芳,Email:hrfsui@163.com
【摘要】 无脉络膜症(CHM)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致盲性眼病。由CHM基因致病性变异引起,呈现X连锁隐性遗传的特征。男性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夜盲、视野缺损及视力下降,中年即可失明。女性携带者虽多症状轻微,但了解其临床特征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家庭的遗传咨询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区、各层级眼科医师对CHM的识别率及确诊率仍有待提高,需要规范化的临床诊疗路径以满足患者的诊治需求,由中国眼遗传病诊疗小组、中国眼科遗传联盟牵头,在综合国内外现有循证证据的基础上,编纂了《无脉络膜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系统全面地阐述了CHM的规范化临床诊疗路径。针对该共识中的要点进行解读,有助于突显其中的核心要点和思想,提高各级眼科医师对CHM诊治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引用本文:韩筱煦, 睢瑞芳. 《无脉络膜症临床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年)》解读[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495-49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611-00228.
论 著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中侧支循环的观察
包郑伊琳1, 2 康文伟1 杨怡1 李娟娟1
1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云南省眼科医院, 昆明 650021;2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保山 678000
通信作者:李娟娟,Email:ljj800502@163.com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眼侧支循环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单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360例36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7例157只眼,女性203例203只眼;年龄(61.0±5.9)岁;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为3 d~6个月。黄斑分支静脉阻塞(MBRVO)、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分别为67、187、106只眼;合并黄斑水肿210只眼。合并黄斑水肿者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患眼均行扫频源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观察视网膜侧支循环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特点、形成时间以及抗VEGF药物治疗对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将从视盘发出呈血管袢样的血管在视盘走形一段后回到视盘的短路循环定义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结果 病程1周时,MBRVO、 BRVO患眼部分侧支循环已建立;1~2个月时,已建立较为丰富而稳定的侧支循环。病程2~3个月时, CRVO患眼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逐渐形成。病程6个月时,MBRVO者6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36只眼(53.7%,36/67);BRVO者187只眼均观察到侧支循环(100.0%,187/187);CRVO者106只眼中,视盘侧支循环建立29只眼(18.1%,29/106)。MBRVO者中建立侧支循环的36只眼,其侧支循环均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BRVO者187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于阻塞区域和非阻塞区域之间的垂直水平缝处102只眼;阻塞最中央逐级搭桥至正常血管上的侧支循环54只眼;通过鼻侧与颞侧建立侧支循环19只眼;通过中心凹建立的侧支循环12只眼。其形态表现为平直走形、螺旋状纡曲和花簇状。CRVO建立侧支循环的29只眼,均为视盘睫状血管短路型侧支循环。行抗VEGF药物治疗的210只眼中,侧支循环建立160只眼。其中,MBRVO 32只眼(62.0%,32/63);BRVO 119只眼(100.0%,119/119);CRVO 9只眼(32.1%, 9/28)。结论 MBRVO、BRVO、CRVO侧支循环发生率分别为53.7%、100.0%、18.1%,其形态多样,形成时间多为病程2个月左右。抗VEGF药物治疗未抑制侧支循环的建立。
引用本文:包郑伊琳, 康文伟, 杨怡, 等.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视网膜静脉阻塞中侧支循环的观察[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00-50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110-00016.
MP-3微视野计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何欣耘 关海东 李自杨 黄小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重庆 400038
通信作者:黄小勇,Email:1176120922@qq.com
【摘要】 目的 观察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微视野特征,初步探讨其在LHON诊断及治疗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LHON患者13例25只眼(患病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4例7只眼;初诊时年龄15.0(10.0,57.0) 岁。选取健康志愿者10例19只眼作为正常组,其中男性7例13只眼,女性3例6只眼;初诊时年龄22.0(6.0,46.0)岁。根据初诊时病程,将患病组患眼再分为无症状组(携带者)、亚急性组(<6个月)、动态组(6~12个月)、慢性组(>12个月),分别为7、6、5、7只眼。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微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MP-3微视野计行微视野检查,记录受检眼中心、上方、颞侧、下方、鼻侧5个区域的平均光敏感度(MS)值。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患病组患眼中心、上方、颞侧、下方、鼻侧M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629、-4.906、-5.630、-5.631、-5.227,P<0.05)。不同病程组患眼不同区域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2.296、11.583、10.110、 12.994、8.663,P<0.05)。组间两两比较,无症状组与亚急性组,logMAR BCVA、中心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07);亚急性组与动态组,颞侧、下方、上方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0.017、 0.018);动态组与慢性组,上方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23只眼中,4只眼接受艾地苯醌治疗后视野缺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结论 LHON患者早期中心视野缺损,逐渐向颞侧、下方、上方进展,以颞侧、下方为重;病程6~12个月时视野缺损达到稳定水平。MP-3微视野计可以协助早期诊断LHON,并为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引用本文:何欣耘, 关海东, 李自杨, 等. MP-3微视野计在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06-51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428-00174.
眼内液检测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继发视网膜脱离的预测作用
赵玥1, 2 汤凌云1 姚进1 蒋沁1 张明顺2
1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南京 210029;2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 南京 210029
通信作者:张明顺,Email:mingshunzhang@njmu.edu.cn
【摘要】 目的 探讨眼内液检测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ARN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RD,将患者分为发生RD组(A组)、未发生RD组(B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22例22只眼。患者均在确诊后行玻璃体腔注射20 mg/ml更昔洛韦0.1 ml(含更昔洛韦2 mg)治疗,2~3次/周。首次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前抽取前房水,检测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浓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载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并分析房水中炎性细胞因子以及HSV-DNA、VZV-DNA载量预测ARN患者发生R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评判其预测价值。结果 A组18只眼、B组22只眼中,感染VZV、HSV分别为16、2只眼和21、1只眼。两组患眼房水VZV-DNA、HSV-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2, P<0.001)。与B组比较,A组患眼房水中VEGF(Z=-3.996)、BFGF(Z=-2.430)、IL-6(Z=-3.303)、 IL-8(Z=-3.480)、IL-10(Z=-3.409)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CAM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4,P=0.95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EGF、病毒载量、IL-10、IL-8、IL-6、 BFGF预测ARN发生RD的AUC分别为0.871、0.848、0.828、0.823、0.806、0.737;VEGF、IL-10、IL-8、 IL-6、BFGF联合预测ARN发生RD的AUC为0.924。最佳截断值:病毒载量为0.40×106拷贝/ml,IL-10、IL-8、 IL-6分别为50.65、1 695.50、6 634.00 pg/ml。结论 房水病毒载量以及细胞因子单独或联合对ARN发生RD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引用本文:赵玥, 汤凌云, 姚进, 等. 眼内液检测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继发视网膜脱离的预测作用[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12-51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15-00488.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网膜眼底图像的渗出分割方法研究
邓健志1, 2 郭永平2 周越菡3熊彬1
1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桂林 541004;2桂林理工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桂林541004;3桂林医学院药学院, 桂林 541004
通信作者:熊彬,Email:xiongbin@glut.edu.cn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深度学习方法自动分割彩色眼底图像上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渗出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研究。基于印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图像数据集(IDRID)模型的U型网络,将深度残差卷积引入到编码和解码阶段,使其能够有效提取渗出深度特征,解决过拟合和特征干扰问题,同时提升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和轻量化性能。此外,通过引入改进的上下文提取模块,使模型能捕捉更广泛的特征信息,增强对视网膜病灶的感知能力,尤其是提升捕捉微小细节和模糊边缘的能力。最后,引入卷积三重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自动学习特征权重,关注重要特征,并从多个尺度提取有益信息。通过查准率、查全率、Dice系数、准确率和灵敏度来评估模型对彩色眼底图像上糖尿病患者自动视网膜渗出特征的检测与分割能力。结果 应用本文研究方法后,改进模型在IDRID数据集上的查准率、查全率、相似系数、准确率、灵敏度、分别达到81.56%、99.54%、69.32%、65.36%、78.33%。与原始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查准率和Dice系数分别提升了2.35%和3.35%。结论 基于U型网络的分割方法能自动检测并分割出糖尿病患者眼底图像的视网膜渗出特征,对于辅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本文:邓健志, 郭永平, 周越菡, 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网膜眼底图像的渗出分割方法研究[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18-52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21-00500.
基于干细胞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研究
魏莹莹1, 2 Udo Bartsch1
1汉堡-埃彭多夫大学医学中心眼科, 德国汉堡 100731;2长沙湘江爱尔眼科医院, 长沙 410011
通信作者:魏莹莹,Email:1983430500@qq.com
【摘要】 目的 观察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变性的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以及基于神经干细胞(NSC)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或)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对小鼠光感受器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 鼠龄14 d的CLN7型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80、 20只。鼠龄14 d的C57BL/6J小鼠20只设定为野生型组(WT组)。对照组、WT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于2、 4、6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视网膜视锥细胞、视杆-双极细胞、视锥-双极细胞分布和数量变化;采用视网膜电图(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实验组小鼠随机选取单侧眼为实验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2 μl CNTF-NSC、GDNF-NSC、CNTF-NSC和GDNF-NSC 1:1细胞混合物(GDNF/CNTF-NSC),并据此再分为CNTF-NSC组、GDNF-NSC组、GDNF/CNTF-NSC组;对侧眼玻璃体腔注射不含神经营养因子(NTF)的NSC 2 μl作为自身对照组。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于小鼠2、4月龄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光感受器细胞的数量;采用ERG检查记录暗视a、b波及明视b波振幅;小鼠4月龄时,观察移植的NSC分化情况和NTF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与WT组比较,小鼠2、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周边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F=285.10),中央区、周边区视网膜视杆-双极细胞密度(F=823.20、 346.20)、视锥-双极细胞密度(F=356.30、210.60)以及暗视a、b波振幅(F=1 911.00、387.10)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4、6月龄时,对照组小鼠中央区视网膜视锥细胞密度(F=127.30)及明视b波振幅(F=51.13)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实验组小鼠玻璃体内移植的NSC优先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并稳定高水平表达CNTF和GDNF。实验组不同治疗亚组与其自身对照组在不同月龄时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核行数比较:CNTF-NSC组,2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3、75.06、75.06,P<0.05);4月龄:整个、周边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27、12.27,P<0.05)。GDNF/CNTF-NSC组,2、4月龄:整个(F=27.26、27.26)、周边区(F=16.01、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NF-NSC组,不同月龄整个、中央区、周边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0、0.01、0.02,P>0.05)。结论 随年龄增长,CLN7型小鼠表现出渐进性加重的退行性变化,这种变化在光感受器细胞和双极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上是一致的。基于NSC玻璃体内递送的CNTF和GDNF/CNTF均对光感受器细胞有保护作用,但联合使用GDNF/CNTF并未展现出比各自单独使用时更显著的协同保护效果。GDNF对CLN7型小鼠视网膜的形态和功能均没有治疗效果。
引用本文:魏莹莹, Udo Bartsch. 基于干细胞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对CLN7型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小鼠模型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的治疗研究[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26-537.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12-00482.
NDRG1基因在体外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
曹靖靖 李辉 寇振宇 吴桂佳 东莉洁 焦明菲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眼视光学院 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84
通信作者:焦明菲, Email:jiaomingfei2004@163.com
【摘要】 目的 观察高糖状态下NDRG1对恒河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RF/6A细胞分为正常组、甘露醇组、高糖组、无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阴性对照组(siRNA组)、30 nmol/L siRNA下调NDRG1基因组(siNDRG1组)、50 nmol/L siNDRG1组。正常组细胞常规培养;甘露醇组细胞加入25 mmol/L甘露醇培养;高糖组细胞加入25 mmol/L葡萄糖培养;siRNA组细胞加入25 mmol/L葡萄糖,再加入空白siRNA诱导培养;30、50 nmol/L siNDRG1组细胞均加入25 mmol/L葡萄糖,再分别用30、50 nmol/L siNDRG1进行诱导。所有细胞均孵育24 h进行后续实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染色观察细胞增殖;细胞计数试剂盒8染色检测细胞活性;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中NDRG1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细胞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管腔形成。两组间比较采用双尾Student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高糖组与正常组、甘露醇组细胞增殖率(t=36.659、57.645)、迁移率(t=24.745、33.638)、管腔形成数量(t=41.276、22.8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甘露醇组比较,高糖组细胞中NDRG1基因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45、21.541、36.738、32.976,P<0.001)。与siRNA组比较, 30 nmol/L siNDRG1组、50 nmol/L siNDRG1组细胞中NDRG1基因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275、40.7577、57.167、25.877,P<0.01)。与正常组、siRNA组比较,30 nmol/L siNDRG1组细胞迁移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562、49.522,P<0.01)。与正常组、siRNA组比较, 30 nmol/L siNDRG1组相同视野下细胞管腔形成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46、42.742, P<0.01)。结论 下调NDRG1基因可诱导高糖状态下RF/6A细胞活性、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能力的提高。
引用本文:曹靖靖, 李辉, 寇振宇, 等. NDRG1基因在体外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38-54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529-00240.
病例报告
难治性视网膜母细胞瘤质子治疗后稳定1例
马亚文 季迅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 上海 200092
通信作者:季迅达,Email:jixunda@xinhuamed.com.cn
引用本文:马亚文, 季迅达. 难治性视网膜母细胞瘤质子治疗后稳定1例[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45-546.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814-00341.
链球菌感染后葡萄膜炎综合征相关霜样视网膜血管炎1例
顾瑞平 雷博雅 舒秦蒙 徐格致 周旻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上海 200031
顾瑞平与雷博雅对本文有同等贡献
通信作者:周旻,Email:dr_minzhou@163.com
引用本文:顾瑞平, 雷博雅, 舒秦蒙, 等. 链球菌感染后葡萄膜炎综合征相关霜样视网膜血管炎1例[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47-54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705-00299.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抗磷脂综合征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1例
郭文骏1 李阳1 任朝臣2 甄文瑞3 刘洪涛1
1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遵义 563000;2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 遵义563000;3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科, 遵义 563000
通信作者:刘洪涛,Email:taozi3737@163.com
引用本文:郭文骏, 李阳, 任朝臣, 甄文瑞, 刘洪涛.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抗磷脂综合征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1例[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50-551.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609-00260.
孤立性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1例
祝敏燕1 王文吉2 闵云花1 姚宜1
1上海和平眼科医院, 上海 200437;2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上海 200031
通信作者:王文吉,Email:wangwenji@outlook.com
引用本文:祝敏燕, 王文吉, 闵云花, 等. 孤立性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1例[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52-55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0912-00385.
综 述
OPA基因突变相关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金淼 姜利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 100730
通信作者:姜利斌,Email:jlbjlb@sina.com
【摘要】 遗传性视神经萎缩(OPA)的基因突变会导致一种相似的表型,即视神经萎缩,可以表现为孤立的视神经萎缩,也可能伴随其他全身性的症状,这些症状多与神经系统相关。目前共发现13种OPA基因,涵盖了多种遗传模式,包括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及X连锁遗传。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和分析,能够准确判断其是否携带与视神经萎缩相关的突变基因,并据此预测疾病的进展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这不仅为患者及家庭提供了宝贵的遗传咨询和生育规划指导,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该疾病,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未来开发出更精准、更有效的药物或基因疗法奠定基础。
引用本文:金淼, 姜利斌. OPA基因突变相关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54-559.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313-00103.
Waardenburg综合征眼科的研究进展
刘若溪1 方毅2 李朝辉3 杨芳4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哈尔滨 150001;2黑龙江明水康盈医院眼科, 黑龙江绥化市 152001;3长春国文医院眼科中心, 长春 136199;4哈尔滨普瑞眼科医院, 哈尔滨 150001
通信作者:刘若溪,Email:lanqingbingyu@163.com
【摘要】 Waardenburg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听觉色素性遗传疾病,主要症状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皮肤、头发、虹膜、眼底等部位的色素紊乱以及其他发育缺陷,具体分为4种不同亚型,每种亚型对应的致病基因不同,致病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对神经嵴细胞向黑色素细胞的发育过程起着关键作用。由于Waardenburg综合征不同亚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体征及眼部表现。Waardenburg综合征患者常因听力丧失而首诊于耳鼻喉头颈外科,眼科医师若缺乏与此病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导致误诊或漏诊。尽管目前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有限,但随着基因疗法和听力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未来治疗前景将会更广阔。
引用本文:刘若溪, 方毅, 李朝辉, 等. Waardenburg综合征眼科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60-563.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107-00445.
青少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薄涵 刘巨平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眼视光学院、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84
通信作者:刘巨平,Email:tydljp@126.com
【摘要】 近20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运动量的巨大变化,青少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迅速上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率在T2DM青少年人群中也在逐年上升。由于视网膜疾病早期起病隐匿,因此定期筛查对于DR的及时诊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仍存在人群重视程度低,筛查率不足等问题。今后应当加强对青少年人群的健康宣教,优化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同时积极制定适宜的筛查策略,促进远程医疗和新兴技术的使用,及早发现可治疗的病变,以改善患者预后。
引用本文:薄涵, 刘巨平. 青少年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64-568.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29-00517.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
田野1 张国恒1, 2 窦国睿1
1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 全军眼科研究所, 西安 710032;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2医院眼科, 银川 750000
通信作者:张国恒,Email:zhangguoheng2316@163.com
【摘要】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PTL)是一组分泌性糖蛋白,在体内表达广泛,参与了机体糖代谢、脂代谢,干细胞生长、局部炎症、血管渗漏、血管生成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多种ANGPTL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尤其是ANGPTL4,已逐渐成为DR研究领域中的新热点。ANGPTL参与糖代谢和脂代谢,促进血管通透性增加、病理性血管生成,参与眼内炎症反应。ANGPTL是一种有潜力的分子靶点。其不仅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预测DR的发生和进展,也可以通过制作抗体药物干预该分子,为DR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引用本文:田野, 张国恒, 窦国睿.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作用与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7): 569-574.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40227-00085.
更多内容请在中华眼底病杂志官网
(www.coretina.com)查看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