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由于AMD的复杂性和多样性,AMD的治疗现状仍面临挑战。在本期“眼底病规范化诊疗实践——大咖话规范”栏目中,我们有幸邀请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魏文斌教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彭惠教授,他们将对AMD的治疗现状、进展和临床治疗经验等进行详细分享。
问题一:nAMD的临床治疗中,您通常会基于哪些因素来选择维持期治疗方案?
综合考量,为nAMD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是一个复杂且细致的决策过程,需要基于多方面进行考量。每位患者就诊时,我们首先要评估其疾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活动程度、类型、既往治疗史,以及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和对侧眼的状况。此外,我们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年龄、对视力变化的敏感度,以及随访的便捷性等多个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基础。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结合患者的疾病具体情况和依从性,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和治疗策略。有的患者可能适合采用“3+PRN”(初始三次注射后按需治疗)方案,有的则可能更适合固定间隔给药,或者PRN(按需治疗)方案,甚至T&E(治疗与延长)方案。这些方案各有其优缺点,且医生的经验和判断也在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案,我们都应基于患者的疾病分期、轻重程度、对侧眼状态,以及患者对治疗的迫切性和对视功能的要求,同时考虑患者的年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子女陪同老年人就诊的便利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因此,对于AMD的治疗方案选择,我们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只有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我们才能为患者制定出既有利于视力预后,又能确保长期随访和稳定的最佳治疗方案。
问题二:不同的影像学指标对nAMD临床指导有哪些意义?
善用影像学标志物进行疾病预测和治疗指导
影像学指标在nAMD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体且可量化的影像学依据,用以预测治疗效果。其次,影像学指标的变化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这些生物标志物(biomarker)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视网膜内液(IRF)、视网膜下液(SRF)以及色素上皮脱离(PED)等指标,它们反映了眼内液体的存在状态,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其中,IRF不仅影响视力预后,还显著增加地图状萎缩的风险,因此需要及时消退。而SRF对预后的影响则存在争议,部分患者在抗VEGF治疗后,IRF消退但SRF持续存在。然而,只要患者视力保持稳定,可将其视为可容忍的SRF,并进行持续的随访观察。同样地,PED与视力预后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关系。在制定抗VEGF治疗策略时,我们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重点关注眼内液体的变化以及视力的变化。视力的变化也是我们治疗任何疾病最终追求的目标,在保持视力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对视网膜下的一些积液保持一定的容忍度。然而,如果积液持续存在,无论是IRF、SRF还是PED,同时伴有视功能减退或视力下降,那么这很可能与病灶的活动有关。此时,我们需要继续或重启抗VEGF治疗。因此,关注影像学指标及其生物标志物的作用,对我们制定nAMD治疗策略至关重要,也为我们保证AMD治疗的预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问题三:临床中,不同MNV分型的nAMD患者,治疗策略有何差异?
明确nAMD分型,指导个性化治疗
病例介绍
主诉:
患者男性,68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年,左眼视物模糊2月”就诊。
现病史:
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无眼痛、眼胀,无畏光,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患者未予以重视;2月前,患者自觉左眼出现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无眼痛、眼胀,遂至我院就诊。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年,口服硝苯地平 1片 qd。
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0.10(-1.25DS→0.15);左眼0.3(-1.00DS/-0.50DC*100→0.4)。眼压:右眼18mmHg,左眼18mmHg。双眼角膜透明,前房深,房水清,晶状体皮质混浊,玻璃体透明。右眼视网膜平伏,黄斑区及周围可见散在渗出。左眼视网膜平伏,黄斑区可见渗出及片状出血灶。
治疗方案及患者转归
病例小结
对于nAMD,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尽量减少干预次数的同时维持最佳的视觉效果。
● 抗VEGF药物采用3+T&E方案能有效改善病情,核心期3针尤为关键;
● 康柏西普治疗强效、持久、安全,可减少视网膜下的异常血管生长和渗漏;
● 保持定期随访和监测对于管理这类慢性疾病非常重要,个性化给药方案可能会使患者获益更大。
小结
通过魏文斌教授和彭惠教授的精彩分享,为我们治疗nAMD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启示。我们可以看到,尽管AMD的治疗仍然充满挑战,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优化和创新药物的应用,患者的视力预后正在得到显著改善。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为AMD患者带来更光明的希望。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