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法瑞西单抗真实世界应答率——重塑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信心

文摘   2024-06-05 19:03   四川  

编者按



中国眼底血管病患者数量庞大且急剧增长,社会负担较重,眼底血管性疾病诱发的渗漏破坏视网膜结构,导致视力出现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数据显示,当前的抗VEGF治疗对视网膜积液的控制效果已达到瓶颈,单纯抗VEGF治疗后约 60% DME患者负荷期后存在持续性积液,超 70% nAMD患者治疗52周存在持续性积液。因此,选择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消除患者的积液,已成为DME和nAMD治疗的关键目标。既往研究表明,眼内注射药物三针负荷治疗后,30%患者无应答或应答不佳。自法瑞西单抗上市以来,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已经对50余位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患者进行了应用。并对12例3月份以来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大部分患者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答率。
今天,我们将通过两例病例来探讨法瑞西单抗真实世界的应答率,以期为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选择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病例一:难治性PED



患者女,62岁,以“左眼视物不清、视物变形"为主诉入院,既往外院诊断为左眼PCV,行多次不同抗VEGF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荧光素钠过敏(+)。诊断为双眼老年核性白内障,左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于2024年3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接受左眼法瑞西单抗治疗。




现有研究证实,虽然浆液性PED不会造成视力急剧下降,但其不易消退如何准确预测及评估治疗效果仍是临床中的难点。本例患者在经过2年的规范化治疗后,虽然视力一直维持在1.0,但PED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PED高度维持在较高水平,长期持续性的PED可能会进展为地图样萎缩,最终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

研究表明,浆液性PED的出现往往与脉络膜的通透性异常相关,VEGF-A和抗Ang-2同时参与了对脉络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的调控,导致临床某些药物治疗不敏感。法瑞西单抗可以实现抗VEGF-A和抗Ang-2双重抑制,恢复内皮细胞完整性,抑制血管新生,增强周细胞覆盖及血管稳定性,增强血管稳定性。

本例患者在应用法瑞西单抗一针后,PED消退效果并不明显,但在第二针后,PED基本全部吸收,解剖学明显改善。在临床中,各位医生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转换药物后一针眼内注射后解剖学改善不明显,就此判定为应答不佳,但是从各类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的研究中来看,loading期坚持治疗,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使用抗VEGF治疗nAMD时,临床医生应当注意应答不佳的可能性,但对于应答不佳的判断,至少应该在负荷期治疗后。从本例患者的情况来看,选择坚持治疗后,在第二针治疗后,PED得到了消退,在PED吸收后,也会减少患者未来新生血管产生的可能性,同时降低地图样萎缩的发生概率。这不仅强调了选择合适治疗方案的重要性,同时也突出了规范化治疗的必要性。



病例二:反复水肿的DME患者



患者女,56岁,2 型糖尿病,外院已行双眼PRP及白内障手术。确诊为糖尿病黄斑水肿后,一直在接受规范化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期间由于水肿反复发作等原因,进行了多次药物更换。但水肿控制依然不佳,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接受右眼法瑞西单抗治疗。






本患者陆续应用了单抗类抗VEGF药物,眼内激素、不同种类融合蛋白类抗VEGF药物,并且进行了规范化的治疗,仍不能控制水肿的复发和病程的进展,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按目前DME规范的治疗方案,仍有30%以上的患者在初期连续治疗后仍有水肿存在,在随诊中有更多比例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水肿反复复发。法瑞西单抗两项全球性III期临床研究显示,80%的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接受法瑞西单抗治疗间隔可延长至3-4个月,让患者通过更少的治疗次数获得同样甚至更佳的治疗目标。此外,法瑞西单抗用于治疗DME患者的中国亚群1年研究结果显示:法瑞西单抗个体化治疗组75%患者的给药间隔可达到12周及以上50%患者可达到16周,安全性和耐受性总体数据与全球数据一致。本例患者应用法瑞西单抗2针后,即展现了良好的应答率和效果,期待更长期的治疗效果展示。



经治医生



吴国基 教授 

华厦眼科医院管理集团副总院长;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业务院长,眼底病科主任;福建省眼科学会玻璃体视网膜学组副组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眼底病分委会副主任;海峡两岸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委员;福建省厦门市医学会眼科分会顾问。




康克明 

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眼底外科20年,曾先后至新加坡、韩国交流学习,临床工作、手术经验丰富。擅长各类视网膜脱离、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积血、黄斑前膜、黄斑裂孔、复杂白内障、晶体脱位等各类眼底科疾病的25G、27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擅长各类新生血管类疾病的抗VEGF、抗炎综合治疗。参与多项临床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发表SCI论文2篇。




张谋鑫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主治医师;眼科学硕士,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经过眼科学系统规范化培训,从事临床工作多年,临床和科研经验丰富,擅长眼底相关疾病的诊疗,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学习及工作期间参与临床科研课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小结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那些多次接受眼内注射治疗但效果不佳或病情反复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转为法瑞西单抗治疗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尽管在更换药物初期,患者可能暂时看不到明显的病情改善,这可能会引发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与患者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加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他们的依从性,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应答率,共同面对疾病挑战。大量的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均已证实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血管性疾病方面的优势和有效性,血管稳定性的改善最终会带来更好的视力恢复。





本材料仅供中国大陆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在做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如果您不是卫生医疗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和/或传播本材料。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中华眼底病杂志
中华眼底病杂志读者、作者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