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李威 任点点:商业银行优化存量金融资源路径

财富   2024-11-07 11:22   北京  

导读:深刻理解优化存量金融资源的内涵,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增长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李威 任点点「渤海银行合肥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1期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这为新时代新征程金融发展特别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了重要指引。如何深刻理解优化存量金融资源的内涵,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性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增长和金融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是当前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优化存量金融资源的内涵


新常态下,存量金融资源优化有望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二动力”。存量金融资源是指在特定时间点上,金融体系内已存在的、可用于融资和投资的资金总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存量金融资源。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民币贷款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余额分别为237.6万亿元、378.1万亿元,2008~2023年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分别为14.8%、16.7%,显著高于同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存量金融资源远大于增量的当下,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提升其运用效率,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可观动力。因此,有必要推动存量金融资源在经济循环中持续高效发挥作用,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优化存量金融资源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


优化存量金融资源,是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一论断揭示了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金融资源变动的重要特征。在总量上,由于经济增速换挡,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比重相对下降,经济发展对增量资金的需求将逐渐降低,推动银行信贷等业务从侧重规模的外延式扩张转向侧重效率的内涵式发展。在结构上,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等重大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小微等新兴领域倾斜,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提供相匹配的金融资源支持。因此,从产能相对过剩、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行业中有序回收存量金融资源,并将其投放到上述领域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常态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截至2024年9月末,我国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2.0%、13.5%、14.5%,均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增速,银行业的金融资源配置调整已是“进行时”。

优化存量金融资源,是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有效平衡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商业银行具备多元化的经营目标,囊括客户服务、股东回报、监管要求、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诸多方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优先考虑规模增长,通过快速扩张来实现对多重目标的兼顾。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营目标之间的权衡难度加大,单纯依赖规模提升的策略开始失效。从宏观环境层面看,低利率环境等因素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补充能力形成挑战。2019~2023年,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增加48.2%,但2023年商业银行净利润总额较2019年仅上升15.2%。利率下行引致的净息差收窄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银行业净息差为1.54%,增量与增收、增利之间的强关联性存在“松动”倾向。从监管环境层面看,银行监管体系正不断向精细化发展,对银行资产配置形成多重约束。2016年,人民银行推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将信贷政策执行等指标纳入监管考核。2018年5月,《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实施,对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率、流动性匹配率等提出新要求。2024年1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实施,标志着巴塞尔协议Ⅲ最终版在中国的全面落地和差异化资本监管体系的形成,这对商业银行的多目标权衡提出了新课题。从经营管理层面看,商业银行存量资产结构与新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错配,具有较大结构转型的迫切性。从商业银行贷款投向看,202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7.59万亿元,其中房地产相关贷款余额为52.53万亿元,占比约为22.1%,基础设施贷款余额为37.57万亿元,占比约为15.8%;政府平台贷款余额约为32万亿元,占比约为13%,加上钢铁、水泥、煤炭等高耗能产业贷款,商业银行与新经济发展模式不匹配的存量贷款占比超过了60%。随着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上述存量资产的收益或大幅下降,潜在风险不断上升,这将导致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资产结构调整和优化压力。因此,商业银行需要挖掘存量金融资源潜力,实现多经营目标之间的平衡。


商业银行优化存量金融资源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存量金融资产的总量和结构特征是“规模优先”发展模式的产物,而未来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快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在适度规模增长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转型需求,从“存量优化、增量引导、风控调整”三方面入手,系统性地对存量金融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加快推动自身经营管理的质效提升。

多策并举,加快存量资产调整。商业银行存量金融资源优化的前提是对存量金融资源进行盘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策略调整。一是更新经营决策体系。商业银行存量资产的优化涉及表内外、前中后台等多个环节,因此,建议设立跨部门跨条线的存量金融资源盘活领导机制,发挥统筹引领作用,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重新审视新常态下增量与增收、增利之间的关系,淡化对规模、增量指标的考核,并将存量资源盘活相关指标纳入激励机制。同时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其对存量金融资源盘活最新政策、前沿实践的理解,推动知识结构适配。二是改进存量金融资源盘活流程。商业银行存量金融资源种类繁多,需要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施策。建议对存量金融资产进行专项盘点,并按照行业、资产属性、资产质量及资本市场状况进行科学分类,以便对存量金融资产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提升和盘活。同时加大对资产证券化、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金融工具的运用,加快对地产、消费、基础设施类存量资产的盘活,降低存量非“新”资产对信贷额度和风险资产的占用。三是加强与资产管理公司(AMC)等外部方的合作。加快不良资产认定并将其卖断给AMC,释放新增信贷投放空间。积极落实最新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和经营需求,将部分尚未划入不良资产类别的风险资产提前转让给AMC进行处置。在不良资产真实、洁净出表的前提下,与AMC进行反委托处置合作,弥合买卖双方分歧、促进交易达成和资产出表。四是加大客户结构的调整。存量金融资源的优化,关键在于客户结构的调整,商业银行应紧扣“五篇大文章”,加快对存量客户结构的调整。在批发银行业务方面,要稳步压缩房地产、平台及“三高”客户的占比,加大对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客户的投入;在零售业务方面,稳步压降房贷客户的占比,加大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消费贷客户的投入,通过客户的调整带动存量金融资源的优化。

向“新”而行,加快资产结构优化。商业银行金融资源的优化,必须锚定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通过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等增量金融资源的导入,推动现有存量金融资源结构的优化。一是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协作。由于新质生产力企业普遍存在轻资产、新技术、高成长的特点,与商业银行重抵押、重资金流的业务导向存在较大偏差。商业银行应加大与外部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产业对接会、行业专家库等形式,借助外力快速提升服务新经济的能力。建立与政府部门等外部机构的联动机制,动态更新金融资源投放的重点领域,加强对信贷需求的动态监测和识别,实现对新兴产业的有效支持。二是健全增量引导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结构性货币政策中的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相应的考核指标,加强对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用,降低优化过程中的成本和资源占用。可通过调整内部转移定价(FTP)提高全行向新兴领域投放信贷的积极性主动性。新兴产业业务的成熟度和风险特性与传统业务不同,可针对合意的信贷业务投向,制定有针对性的尽职免责细则,精准定责、合理免责,提升经营机构“愿贷敢贷”的积极性,提高增量金融资源引导效率。三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以“不看报表、看含量”的“技术流”信用评价体系为支持的信贷产品创新,支持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技术为先,加快风险体系完善。商业银行存量金融资源的优化,核心在于风控理念和风控模式的升级和调整,要构建与经济新的发展动能相匹配的风控体系。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商业银行应将基于“技术流”评价的智能化数字化风控体系与存量金融资产优化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制定明确的分步骤实施计划,保证风险管理体系“数智化”转型在全行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和有效落实。二是构建完备的数据生态。商业银行是多元化数据的生产者和汇聚点,但受限于数据的非结构化和“孤岛化”,相关价值远未得到充分开发。可加大对各类数据的采集力度,并将其结构化、标准化,进而在合规前提下形成各部门共享共用的“数据海洋”,充分挖掘数据的业务价值,为风控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三是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加强对数据挖掘、客户画像、大语言模型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全面分析客户交易习惯,形成风险全息画像,提高对存量金融资源风险变动监测的实时性和准确度,同时紧密围绕科技型企业成长周期和特征,将传统重资产、重现金流风险管理模式向重创新成果产出、重产品核心竞争力、重创新资源投入及外部支持的风控模式转变,以风控体系的完善引导带动存量金融资源的优化。

(责任编辑 纪崴)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