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让波:痴茶“梅子贡”

文摘   2024-08-14 06:59   湖北  


三等奖: 《痴茶“梅子贡”》 作者 谢让波



摄影作者:19号

痴茶“梅子贡”




人生在世,走南闯北,朋友相见,茶水相伴。普洱茶、大红袍、信阳毛尖,这些知名茶品,时有机会尝尝,但总觉得它永远没有家乡的“梅子贡”茶好喝。古人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正是这个缘故,本人肠胃常年行走在竹林溪水边,习惯了粗茶淡饭,所以,他方美食再好对我来说还是缺少吸引力。本人对饮茶也是“一根筋”,就认为竹溪茶好喝、竹溪梅子贡茶最好喝。“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贡”,多年来,我始终对“梅子贡”茶情有独钟。其实,深夜静思,不是它乡茶不好,而是品家乡茶时,其实就是次次品味着“梅子贡”茶的故事.……

四十多年前,初二暑假,十来岁的我第一次去远门,到汇湾表哥家去玩耍。光着膀子,上山摘桃,下河搬蟹,满头大汗跑回来时,就抱着大姨泡好的一大罐凉茶,一口气喝了个底朝天。连住三天,快乐无比,至今记忆犹新。就是从那时起,我才晓得那个特别解渴、特别好喝的茶叫“梅子贡”,从此,我就与“梅子贡”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每当过年时节,大姨到我家“回年”,总要给我家带一包里三层外三层用皮纸包着、用麻绳捆得严严实实的“梅子贡”茶。这包茶叶要管一年,家里人很少舍得喝,只有大队干部或贵客来家时,家里大人才舍得打开铁锁,从箱子里把茶罐拿出来,一层层揭开,小心翼翼地用小勺掏点出来,泡上一杯。站在旁边的我,每每看到绿绿的茶叶在搪瓷杯中怡然沉浮,伴着缕缕清香慢慢向外飘散,忍不住直流口水,心里期盼着客人早点离开,这样就能美美地喝上几口好茶了。很有几次,趁大人送客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气把客人喝剩的茶咂个精光。就为这事,挨了好几次打。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发现藏茶叶的箱子竟然没上锁,就偷偷地溜进屋里,悄悄地打开箱子,拿出茶罐,层层打开皮纸,快速地抓了一把茶叶,赶忙出来泡茶。也许是做贼心虚,手忙脚乱中摔了一跤,一把茶叶大半撒在了地上,吓得我赶紧撕张练习本的纸、包好手中的茶叶,然后蹑手蹑脚蹲下身来,小心捡拾地上的茶叶,在手中吹吹灰尘,便放于搪瓷杯中,稍许虑掉一点茶水,就美美品尝起来。此事自认为能瞒天过海,但还是东窗事发,结果是一杯美茶换来一顿饱打。也许从那时起,我就暗自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把“梅子贡”茶喝个够,使劲喝,喝一辈子,畅畅亮亮地喝,大大方方地喝.……

后来,表哥全家移民海外了,宝贝“梅子贡”茶就再无缘来我家了.……

再后来,我参加工作,拿工资了。谷雨采茶时节,就专程到“梅子贡”茶场,用参加工作第一个月的全部工资购买了一大箱子“梅子贡”茶,搬到家里时,家里大人吓了一大跳,“哈了哇,这大一箱子茶叶咋喝得完呀。”我放下东西,缄口不语。其实,这是我故意以这种方式对“偷茶挨打”往事的高调回复。

从那时起,在内心深处,我就与“梅子贡”茶有了个无言约定:这辈子就认定它了,这辈子就喝“梅子贡”茶了。自此,每到采茶季节,我都要到梅子茶场,亲眼看着采叶、加工、包装后,立马买回几大箱“梅子贡”茶,上等的留点年节待客,剩余的或寄给海外的表哥、或送给亲朋好友,每年如此,从未间断。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论晴雨,在家休闲,就喝中等的“梅子贡”茶。天天、月月、年年,每天两杯、三杯或四杯,日日如此。为此,朋友常笑我痴,家人常嗔我犟。一个不爱抽烟、不喜喝酒,仅存一点嗜茶爱好,不也算是一种雅兴么?不知吾心,无需多语。故无事常以“我本凡人非将相,日饮‘ 梅子’似武皇”自嘲作乐。

一朝一昔是日子,一岁年龄,一岁人,一岁经历,一岁悟。天命之年,闲暇思多,时时感悟: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痴茶“梅子贡”,一生茶缘永相伴,这不就是我的人生乐事么?    

“梅子贡”杯有奖征文、摄影大赛作品展27//痴茶“梅子贡”

竹溪文艺 竹溪文学
2022年06月29日




  金叶  裴建丹 欧胜宝 夏淳  彭卫东 李学成  胡文慎  付平 丰中 史间嵩 阎勇 张晓荣 卢德明 郑爱伦 王鸣 李才江 毛远意  周明鑫  李灿 杨妍梅   陈阿琼 何军雄吴小艳 柯美新 蒲小茶  陈建中 陈砚文 何小娟 徐先刚 周建和 张小云 曾伟 梁静 叶星箭 梁爱平 铁 笛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关注后点击)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右下)的“在看”,以及转发或留言。

投稿时标题:公号栏目加作者名加文章名。如:文史武陵校园文学郑苇那年的雨

投稿信箱:2250459253@qq.com

接收书法绘画摄影诗文作品,以附件形式发来。作品字数不少于三百。附作者

简介及照片三张。  

作者所投作品必须是个人原创首发未在其它微信公众号发布过的作品。平台只接受邮箱投稿作者投稿后最好立即加主编微信,zxmayi,方便交流沟通.

赞赏低于10元恕不发放。打赏总金额的五成作为稿费,本周周日发给作者并提供赞赏截图,另一半用于平台维护。稿费将通过微信红包发给作者。

声明:本作品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作为推广地方文化用;部分插图摘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各报刊如有选用、摘录,请务与作者另行沟通。

文史武陵交流QQ群:173716818


文史武陵
挖掘地方文化宣传民俗风情走进武陵古城认识竹溪人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