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风采录 | 淄博六中“青蓝工程”结对活动成长故事展播(第一期)

文摘   2024-11-13 20:38   山东  





青蓝同心 共促成长

凝聚力量 协作发展




按  语

为有效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做好师德师风和教育教学经验传承,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自2020年起,淄博六中坚持实施“青蓝工程”结对活动。该项工作实施以来效果显著,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有的已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即日起,淄博六中推出“青蓝风采录”栏目,共同领略名师示范引领风采,聆听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故事。


2024·青蓝工程

本期师徒


徒弟简介

江泽荣,淄博六中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2023年参加工作至今担任班主任及语文教学工作。


师傅简介

刘永胜,淄博六中高中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淄博市第十三届教学能手。2003年参加工作至今,不断钻研、不断学习,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语文月刊》等期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余篇。

2024·青蓝工程

成长感悟

自2023年起,我与刘永胜老师结为师徒,匠心致远,青蓝相承,在刘永胜老师的指导下,我在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被评为淄博六中优秀教师。跟随刘老师学习是十分幸运的事,作为学生时,听刘老师上课是一种享受,在他的课堂里,知识就像是氧气一样轻松被吸入身体里;作为老师时,听刘老师上课是一种动力,课后总是会反思自己的不足,畅想自己何时能像他一般游刃有余。在刘老师指导与关怀下,我顺利地度过第一年新手期,也终于有勇气来谈一谈刘老师的关心与帮助,谈一谈自身的经验与收获。


01

“听课”与“评课”齐步走

——有师傅的双眼紧盯,

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保障。


每周至少两次的听课,我会细心观察刘老师上课的方式,学习他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使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如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反应调整授课节奏、保持课堂活力。从刘老师的授课中,我认识到良好师生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部分听课记录-

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工具,但刘老师还是会辅以非常清晰悦目的板书。我也学习刘老师的板书习惯,设计自己的板书内容,坚持手写教案,在手写过程中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授课思路、问题设计烂熟于心,让板书设计真正作用于课堂梳理与总结。

-部分手写教案-

每月四次,我邀请刘老师走进课堂,见证我的成长。在听课前,刘老师一定会提前与我沟通交流,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观察与指导。从课堂设计到教姿教态,刘老师都一一给出细心建议,在他的指导下,我关注到自己授课时的一些问题,比如声音气息不稳、课堂容量较大等,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整课堂教学。

-邀请刘老师进班听课-


02

“辅导”与“关怀”两平衡

——有师傅的步伐牵引,

把学生放心中的课堂管理有传承。


-认真观摩刘老师授课-

如何保证课堂效率和质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刘老师有方法。刘老师的“独家”作业收发规则可以快速查清作业情况,他会在常规作业之外,适当补充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学习资料,让学生从抵触到慢慢愿意听老师的话,再到愿意主动学习这门学科,再到喜欢钻研这门学科;刘老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必要时对其进行个性化、亲情式的辅导。除了学业成绩之外,刘老师还重视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成长,适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看着刘老师忙碌不停的身影,我意识到,让学生期待上课,保证课堂与作业质量的法宝就是把学生时刻放在心中。


03

“资源”与“平台”同发力

——有师傅的大手托举,

紧随课标要求的教材研究有方向。


刘老师深耕课堂、钻研教学,经常带领我们研读教材,阅读最新文献材料。在他的影响下,我学会了如何结合课外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学会了深入挖掘教材背后的知识体系,不仅限于表面的文字信息。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我也在认真思索个人专业成长——以课堂教学为席,铺就个人专业底色;借助学校平台,整合有利资源,多观摩学习、多参加教研;深挖教材,紧随课标,多上公开课、多增设计感。

“青出于蓝”是每一代教育者的梦想。

“青蓝工程”结对活动饱含着学校对我们青年教师的期许,让年轻教师有平台、有途径地获得“取之于蓝”的机会,有氛围、有计划地保持“学不可以已”的意识。下一步,我将继续在刘永胜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备课、听课、讲课等实践活动快速成长,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早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百年六中沃土上努力成长,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学校品质发展注入点点星光。


  2024·青蓝工程

教研活动回顾


01

课堂实录:《苏武传》(部分)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总结了匈奴劝降苏武用的手段。分别是:以死恐吓;以利诱惑;以苦折磨。那么面对这些手段,苏武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以死恐吓”。同学们能不能说说,匈奴是怎样以死恐吓的?

生:卫律拿剑要杀苏武。

师:文中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拟。

师:在这里卫律只是比划一下,那卫律前面有没有动真格的?

生:有,卫律杀了与苏武同来的使者虞常,然后要杀张胜的时候,张胜就投降了。

师:那我们可以看出张胜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贪生怕死!

师:那么通过张胜的贪生怕死可以看出苏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视死如归,宁死不屈。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

生:“武不动”。

师:这说明苏武面对匈奴以死相逼,他根本不怕死。前文中还有没有哪些地方能证明苏武不怕死?

生:他自杀的情节。

师:苏武为何自杀呢?

生:“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师:他的回答告诉我们,在有损节操、有辱使命的时候,苏武毅然选择了死!更不用说别人用死来威胁他了。(板书“威武不屈”,与前面的“以死恐吓”对应)那匈奴又是用什么来引诱苏武的呢?

生:“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是用地位和富贵的生活!

师:苏武是什么反应?

生:“武不应”,他不为利益所动。

师:如果说前面苏武面对匈奴以死恐吓是“威武不能屈”,那么这里就是——

生:富贵不能淫!(板书“富贵不淫”,与前面“以利相诱”相对。)

师:苏武除了“不动”“不应”之外,甚至还骂卫律,是个“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无耻叛徒!这样软硬兼施,苏武都不屈服。匈奴便采取了比以死恐吓更残忍的方式——以苦折磨。刚才大家已经说到,匈奴是从肉体和精神上,对苏武进行双重的折磨。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来朗读第6段,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思考,哪些地方是肉体上的折磨,哪些又是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肉体上的折磨是“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还有“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

师:可以看出,匈奴主要是想用囚禁和饥饿来从肉体上折磨苏武,让他屈服。那么精神上的折磨呢?

生:把他关起来就是让他失去自由,就是精神的折磨。还有,让他去北海放羊,说“羝乳乃得归”,公羊是不可能生下小羊羔的,所以这是断掉他回归汉朝的念想,也是想摧残他的意志吧。

生:“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匈奴还把苏武的手下都流放到了其他地方,就让他一个人在北海,让他忍受孤独和寂寞,来消磨他的意志。苏武在这种极度贫苦的环境中,也没有改变他的意志、他的忠诚,可以说是“贫贱不能移”。

师:我觉得他说的“贫贱不能移”可以直接作为我们的板书写在黑板上,非常好!(板书“贫贱不移”,与“以苦折磨”相对)肉体的折磨容易承受,可是那种孤独寂寞,那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才更难忍受。苏武是怎样熬过来的呢?

生:我看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一句,他无论是躺着还是起来,都拿着汉节,说明他把这个东西看得很重,也就是把对汉朝的忠心看得很重。

师:他抓住这一句当中的细节,分析得很细致,表达得也很好。匈奴用了这么多的方式都没有成功,最后他们使出了杀手铜,他们找了一个人去劝降。这次劝降一般人真的难以应对。那么他是如何来劝说苏武,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生:李陵对苏武可以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因为李陵对苏武说了苏武家人的遭遇,是想说汉朝对他的家人很薄情,希望通过这一点来打动苏武。他还说皇帝已经老了,不值得效忠了,不如投降匈奴。

师:他分析得很有条理。对李陵的劝降,苏武是义正词严地拒绝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李陵的口中说出的只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的,而苏武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使命的。他的不屈维护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气节!(板书“私情不动”,与“故友劝说”对应)


02

教学心得


《苏武传》教师用书的重点很明确——要通过课文内容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学会赏析课文中环境描写的细节描写,同时要让同学们探讨苏武的民族气节,最终懂得如何在新时代传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并明白“气节”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能够自主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同时体会伟大人物带给我们的精神触动,更想让学生能够结合当下实际真正理解爱国情怀。

学生所经历的时代,是和平而幸福的时代,生活中缺少磨难,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大风大浪,而坚定信念的树立一定是基于生活磨练和现实认知,只靠口头表述必定难有很大的触动。对于学生来说,建构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其重要,会为即将步入的大学生活奠定精神基础,为将来步入社会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例如苏武北海牧羊时艰苦恶劣的条件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内心更加坚定,所以后来李陵劝降时即便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武仍然坚守内心回答“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试想,如果是我们自己遇到了这样的处境,会不会像苏武一样大义凛然、立场坚定、忠贞不二?

这样的问题,对于十六七岁的孩子们来说,必定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所以,在授课时我很关注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反应,哪怕只是在学生心中爱国的种子上浇了一瓢水或者增加了阳光照耀,便足够了。我相信,未来这颗爱国的种子会从学生们心底生根发芽,帮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文字|江泽荣

组稿 | 苏健

编辑|宋昕

审核 | 程作栋  张苏玲

淄博六中
山东省淄博第六中学,始建于1897年,原名“光被中学”,是淄博市唯一一所百年中学,也是山东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山东省首批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首批山东省文明校园、首批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改革开放30年淄博最具影响力学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