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专访方刚:一所学校全体学生签了“反欺凌承诺书”

文摘   2024-11-03 07:28   北京  

点击了解:6-11岁少年性教育冬令营11-18岁青春期性教育冬令营

来源 | 文章刊于《教育家》2024年9月第3期,原文标题《用性教育点燃孩子力量的火焰》

作者 | 王科桥


“时间过去那么久,一代人成长起来了,我们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却几乎没有变化!”方刚在回顾个人日记时,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
作为较早开展性别研究和性教育领域的学者,方刚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开展性教育讲座、性教育营,帮助了两万余名孩子和背后的家庭,并从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出“赋权型性教育”理论。
在他的著作《0-18岁家庭性教育:孩子健康、有爱又自信》中,方刚详细阐述了赋权型性教育的教育理念,并通过案例对家庭性教育中常见的问题给予解答。深耕性教育领域三十余年,方刚始终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性教育教师。
在书中,他为这些“新手教师”们列出了“教学大纲”,并在“教学思想”上提供了相应的指导与建议。
 好的性教育是为孩子“增能赋权”



《教育家》:“赋权型性教育”是您反复提到的核心观点,如何理解“赋权型性教育”?它与其他的性教育模式有何不同?

方刚:许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我将这种模式称为“规训模式”。规训模式同样被广泛地运用到性教育上,表现为一味地打压,或通过惩罚孩子以便让他们不再做所谓错的事。规训模式有两方面的弊端:一方面,孩子是能动的个体,未必会一直接受家长的规训,即使接受,孩子也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没有获得成长;另一方面,家长的观点未必都是对的,若是将错误的观点通过规训传递给孩子,会导致错上加错。

(图片说明:方刚在带领性教育少年营)

点击了解:6-11岁少年性教育冬令营11-18岁青春期性教育冬令营

规训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要让孩子自己成长。“赋权型性教育”强调的是让孩子自己思考、判断、选择,教育的方式就是给孩子“增能”,通过讨论提高孩子做出思考、判断和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有力量。其目标是通过性教育,让孩子能够做出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行为。

例如,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是性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一话题中,我会与孩子们讨论爱情,讨论“如果有了一份感情,我们该如何处理”。通常孩子们能提出四个选项,表白、放弃、暗恋、做朋友,我会带着孩子们讨论每个选项的优缺点。比如表白被接受了,听起来是个好事情,但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对方控制欲很强,该怎么办?或者你的另一半很优秀,对异性有很强的吸引力,你嫉妒、吃醋了怎么办?这些情景都是孩子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通过这样的讨论,他们就有了选择建立或不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也有了维护或不维护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不会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对一段感情纠结,或在感情中消沉。

要落实赋权型性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教学内容。一是人类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与性和性别有关的知识,都应该讲,不能因为孩子当前没有遇到,或教育者假想孩子不会遇到就不讲。二是即使学生自称不感兴趣的内容,也要学会甄别。个别孩子说没有兴趣,可能是兴趣被压抑了;有些时候,“孩子没有兴趣”的结论也可能是教育者自己想象出来的。三是对于有争议的事物,更要讲。有争议的事物可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成长,教育者要呈现出争议各方的不同观点,让孩子自己判断和选择,这本身就是赋权的一部分。
“赋权型性教育”是比规训更辛苦的教育,因为规训是让孩子“令行禁止”,家长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相对少;而“赋权型性教育”是跟孩子讨论每一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应对方法,引导孩子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所以面对同一件事,家长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规训教育。也正因为“赋权型性教育”提倡思考——这正是规训模式所缺乏的,孩子能够独立思考,才能在未来有能力面对挑战。



◎《教育家》:如何理解您在书中强调的“性教育是人格成长的一部分”?

方刚:关于孩子成长的课程有很多,比如“注意力集中训练”之类的,都非常火爆。但是关于性教育的课程,只有少数家长问津,多数家长还是认为性教育不重要,这其实是错误的。比如最常见的一个观念误区是,家长认为性教育就是讲生理卫生知识、性知识。而“赋权型性教育”是以性生理、性心理、性别意识等知识为基础,对孩子进行人格成长的全面教育。
曾经有一位母亲带着女儿一起参加了我们的训练营,开学以后,教师给这位母亲打来电话,说她的女儿谈恋爱了。这位母亲一方面和教师说不要粗暴干涉,相信孩子可以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一方面充分获得孩子的信任,包括和女儿讨论在恋爱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遇到困难要找妈妈帮助等。一学期以后,她的女儿就分手了。之后孩子和母亲说,无论是恋爱还是分手,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感觉自己都是自主、负责、健康的,都是愉快的。这位母亲十分欣慰,因为她看到了孩子的成长。但一般情况下,家长听到孩子谈恋爱后可能都要失去理智,怕影响学习,怕发生性关系,就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止孩子。最后孩子和家长都十分狼狈,甚至亲子关系破裂,引发悲剧。不难看出,性教育做好了,有助于孩子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负责、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同时我认为,一个从小学习了如何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抱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际关系和谐的孩子,不对其开展专门的性教育也可以,或者说只需要对他进行很少的性教育就可以达到目标。不过目前我们的教育在人格成长和责任心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孩子们的精力也主要放在应对考试上,因而孩子们迫切需要性教育。

点击了解:6-11岁少年性教育冬令营11-18岁青春期性教育冬令营

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家》:通常人们认为性教育的对象是孩子,为什么您认为“性教育要从家长抓起”?

方刚: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角色也延伸到性教育中。当孩子向父母提出跟性教育相关的问题时,父母就已经是孩子的老师了。很多父母不会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总是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其实这样的回答也是性教育,而且是坏的性教育——因为向孩子营造了性的神秘感,传达了对性的羞耻感、污名感,表达了对性的回避态度。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我们的文化中充斥了大量错误的性教育知识、态度和价值观,要对孩子进行性教育,首先应对父母进行性教育,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仍然以亲密关系为例,父母的亲密关系就是一种性教育,如果孩子从小看到的都是妈妈包揽所有家务,爸爸从来不帮妈妈分担,不体谅妈妈的付出,甚至颐指气使,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形成类似的亲密关系模式。此外,父母在一起是亲密还是吵闹,是冷漠还是相互支持,都会影响孩子构建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



《教育家》:您在书中提到,家长可以利用童话故事开展性教育。童话中的哪些内容包含着性教育的可能?家长有哪些利用童话故事开展性教育的方法?

方刚:一些童话故事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含有大量过时的价值观,主要是性别观和婚恋观,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例如在《灰姑娘》《白雪公主》的故事中,都在传递“继母是坏人”的观念,这恰恰是需要打破的重组家庭关系的刻板印象。这两个故事都是以漂亮的女子嫁给富有的男子作为结局,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女性一定要漂亮,才会有“优秀”的男性爱上你。而我们今天提倡女性的美是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颜值,女性的人生结局也不是依附于另一个人。

(图片说明:方刚在带领性教育少年营)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一些新故事,或者对旧故事做新的解读。作为父母,只要发现了这些童话故事中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就应该向孩子指出,并用现代文明所倡导的价值观引领孩子。

点击了解:6-11岁少年性教育冬令营11-18岁青春期性教育冬令营

为孩子涂抹人生底色



《教育家》:您在书中提到,对于3-6岁的儿童要对其进行身体权的教育,而身体权的教育必须与性别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有哪些结合两者的方法?

方刚:身体权的教育是3-6岁儿童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之所以要和性别教育结合,是因为两者有重合的部分,例如预防性侵犯、性骚扰、性别欺凌。以预防性侵犯和性骚扰来说,这是对身体权的侵犯,每位家长都告诉孩子要对它们说“不”。但如果没有做好性别教育,孩子很难有说“不”的能力。比如一些家长会和孩子说“女生和男生交往容易吃亏”“少和男孩一起玩”等,这些话语中暗示着“女性是无力的”“男性是危险的”,这就是错误的性别教育,是对孩子的“去权”。有两个真实的故事,我拍成了微电影,给训练营中的家长和孩子们看。
第一个故事里的女孩子,在幼儿园中被男生抢玩具,在自己家附近玩时又被邻居家的孩子欺负。孩子回家后向妈妈求助,妈妈对孩子说“:女生打不过男生,咱们以后躲远点。”久而久之,孩子再也不向妈妈求助了。后来孩子受到了性骚扰,她鼓起勇气向妈妈诉说,妈妈反而问“:你为什么不躲着他?”

第二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读高一的女孩,她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一名男子跟踪。当面对性侵犯时,她猛烈地挣扎,却十分冷静,她发现这名男子没有携带危险品,自己在力量上也没有落下风,于是她和男子扭打在一起,最后男子打不过她,逃走了。虽然这个孩子获得了胜利,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仍是首要的。为什么这个孩子如此有力量呢?就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从小教育她“女孩子一点都不比男孩子差”“男孩子能做到的,女孩子也可以做到”。

(图片说明:性教育少年营中,孩子们在学习照顾婴儿)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性别教育导致的不同结果。好的性别教育不但能让孩子在面对性骚扰、性侵犯时有力量,而且在整个的人生中也是有力量的,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无助或弱于他人。


《教育家》:对于前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孩子,性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性教育?

方刚:对于每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性教育的目标都是培养孩子做出负责任的选择的能力,只不过每个阶段孩子的认知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当孩子处于0-3岁,他可能会对男女身体的差异感兴趣,会问“我从哪里来”,家长应该在正确称呼身体隐私部位的基础上,告诉孩子生育的过程,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应该对其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识别儿童读物、影视作品中存在的性教育误导。对于6-11岁的孩子,又可以加入性别平等、预防校园欺凌等内容。简而言之,就是要帮助孩子处理所在年龄段遇到的困扰和问题。
我曾对一名男生做了一年的跟踪调查,他被同学们说成是“娘娘腔”。面对欺凌时,这名男生表现出了很强的力量,他没有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感到自卑,反而积极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他知道自己是正确的,错误的是嘲笑他的同学们,因此他对他人的质疑、鄙视、侮辱毫不畏惧。他的家长也十分有力量,在得知孩子受到欺凌时并没有当成同学之间的玩笑,而是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积极与相关人员沟通协商,促进问题的解决。最后,学校开展了反欺凌的家长培训、学生讲座,每个学生都签署了《反欺凌承诺书》,之后再也没有听到这个孩子遇到麻烦。他和他的家长应该是获得了这场反欺凌“战役”的胜利,这也是我希望性教育可以带给孩子们的力量。

来源 | 文章刊于《教育家》2024年9月第3期,原文标题《用性教育点燃孩子力量的火焰》

作者 | 王科桥


学者方刚
方刚博士:青少年教育专家,性与性别专家,童书作家,著作百余部。主办:猫头鹰性教育营、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团队、家庭教育指导师团队。培训:赋权型性教育讲师,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儿童阅读指导师,青少年性咨询师,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导师,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