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行业内卷加剧,顺丰需要更多钱展开竞争。
顺丰二次上市
顺丰老板王卫,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认为,人的成就和本事是没有关系的。成就是与福报有关系,所以有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拥有本事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赚到钱只是因缘际会而已。所以我认为,个人事业上的一些成绩不值得渲染。”
“低调一点挺好。”
过去十年电商造富,带动快递物流行业大爆发,顺丰在中国家喻户晓。不过,相比于野心勃勃、四面出击的电商老板,王卫本人则过于低调。正如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之一。
就连这次在港股的重新上市,顺丰也是十分低调。
11月27日,顺丰正式于港交所挂牌,发行价为每股34.30港元,也是当日开盘价,盘中涨幅一度到3.50%。
午间休市,其股价上涨0.15%至34.35港元,总市值为1713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598亿元)。
这次顺丰在香港二次上市,顺利得有点超预期。
其香港上市公开发售获79倍超额认购,国际发售获10倍认购,全球募资净额约56.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52.8亿元)。
成为年内港股第二大规模IPO!
通过这次上市,顺丰成为快递行业中首家拥有“A+H”股(A股+港股)架构的公司,并且旗下将拥有四家港股上市公司:
顺丰同城、顺丰房托、嘉里物流和顺丰速运。
而今,4家企业均在港股相聚。
若加上之前正在冲刺港股上市的丰巢,王卫将手握5个IPO。
搞钱,还是搞钱
“上市的好处无非是获得发展企业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是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
13年前,王卫接受媒体采访时,言语中还很抵触上市。但过去的一系列事件证明,顺丰其实是一家非常擅长资本运作的公司。
2017年,顺丰在A股借壳上市,一度成为深交所市值第一的公司,累计融资逾680亿,并送三家子公司赴港上市。
再有后来入股“丰巢”,王卫直接控股36.54%,包括顺丰控股所持的9.15%,最终控制丰巢已发行股本总额约48.45%的投票权。
没有快递公司比顺丰更懂资本运作!
1993年,22岁的王卫创办了顺丰,最初公司只有6人,所做的业务就是在深港两地穿梭,帮人夹带包裹、商务信函合同。这家小公司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得到了快速扩张。
2003年,是非典疫情爆发的一年,是顺丰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彼时王卫做了个重大决定,在航空公司业务低迷之际,与扬子江快运签订包机5架的合同。由此,顺丰成为第一个将民营快递业带上天空的快递公司,也奠定了江湖地位。
2004年,顺丰销售额为13亿元;2010年增长至120亿元;2013年,顺丰营业额达到280亿元,净利润约为12亿元,快递量约11亿件。至2014年,顺丰的年营业额已突破400亿。
这时是顺丰最为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所以王卫还对资本市场不怎么感兴趣。
但是同行都不这么想,整个快递行业已经把火烧到了资本市场。
彼时,中国邮政速递(EMS)以及韵达快递都在试图冲击上市,不过最后未果。
为抢占资本市场的先机,诸多快递公司采用借壳、赴美上市登录资本市场。与静待国内 A 股IPO来说,显然前两种方式耗时更少。
2015年12月1日,申通快递 100%股权拟作价169亿元借壳艾迪西上市,估值溢价达到7.5倍,成为国内民营快递第一股。
2016年1月16日,此前欲独立IPO的圆通按捺不住,借壳大杨创世,登录A 股。
近日,又传出,中通快递正计划在美进行IPO,融资金额为10亿-20亿美元,
2015年9月,全峰副总裁刘伟公开透露,全峰将在2016年挂牌,但是不在主板市场努力,而是转向 新三板,兴业证券正在代为筹备相关工作。
尽管顺丰所走的道路是商务和中高端路线,但这位一度走在行业前列的老总,面对行业态势和自身企业所面临的发展与转型,也不得不咽下自己曾经的豪言壮语,主动拥抱中国资本市场。
尝到甜头以后,王卫再也刹不住车了,把旗下业务一个个都打包上市。
终于在2024年的今天,实现了最核心资产——顺丰速运的二次上市。
王卫打的什么算盘?
从发展现状来看,顺丰赴港上市的最主要目的还是融资。
他们比以往都更需要钱。
一方面,稳固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还需要花钱;另一方面,顺丰在A股的市值从2021年5000亿元的高峰到现在的腰斩,急需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2021年,全球“黑天鹅”肆虐,快递业变香饽饽,受利好提振,顺丰市值突破5000亿元,豪气冲天的王卫则以2400亿元财富差点圆梦中国首富。
可自那之后,顺丰仿佛一夜“泄气”,赞美的股民开始“粉转黑”、“用脚投票”。
顺丰的股价巅峰跌落,近3000亿元市值灰飞烟灭。
从财报上看,顺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瓶颈。
2020年—2023年,顺丰控股营收分别为1539.87亿元、2071.87亿元、2674.9亿元、2584.09亿元,分别同比增37.25%、34.55%、29.11、-3.39%。
期间,顺丰控股归母净利润年增长率处于波动状态,分别为26.39%、-41.73%、44.62%和33.38%。
整个快递行业进入存量的竞争当中,增速也在降低。2022年之前,业务量几乎都是20%以上增长,2023年开始,顺丰的高速增长不再,陷入了停止甚至倒退。
所以,顺丰急需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快递公司的竞争力,重点在于规模和时效性,规模决定了成本,时效性决定了用户体验。
由于缺少电商快递业务的支撑,相对于自己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京东物流,顺丰在规模上并不具备优势,因此其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提高时效性,即提高用户体验上。
不过,对于一家快递公司而言,想要提高用户的体验并不容易,这需要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配送服务体系作为支撑。
而构筑一套完整且高效的配送服务体系背后,除了要建仓储,要建分拣中心,还要买飞机、买车,还要招飞行员,配送员等等,这些都意味着庞大的资本支出。
比如顺丰投资建设的鄂州机场(2022年7月建成投运)就花去了26.1亿元。目前该机场已开通货运航线73条,包含不少国际货运航线。
2018年3月,顺丰收购广东新邦物流71%的股份,布局零担快运市场;同年10月,收购“国际物流三大巨头之一”的DHL在香港和北京两家公司的全部股权;2021年9月,收购嘉里物流51.5%的股份,布局东南亚市场。
过去几年,建机场、扩产业、买资产,花去顺丰大量资金。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市场地位,顺丰还需要源源不断地投入真金白银。
与此同时,中国快递物流市场已是红海,竞争激烈,内卷不断,巨大的海外市场又成为了一个新的竞赛场。
又要源源不断的投钱,海外不比国内,已经在早年打下了基础。
要出海,仓储、分拣中心、买飞机、买车、搭建人力资源体系,全部都得重新来一遍。
这导致顺丰的负债规模持续攀升,从2018年的34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182亿元,资产负债率也从48%上升到53%。
顺丰必须通过多次再融资和上市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只不过之前融资是为了扩张,如今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
所以,真正决定了顺丰未来的不是能不能融到钱。
而是能不能把融到的钱,“烧”出效果!
不然在国内面临越来越卷的市场,价格越来越下沉,海外扩张也吃瘪的话,顺丰真不一定撑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