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 文章内容由汽车功能安全行业工程师口述及参考行业资料整理,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更好的建议和补充,可以留言互动!
文件记录
建立详细的网络安全管理流程文档。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的标准操作程序,例如如何确定车辆系统中的关键资产(如电子控制单元 ECU、通信模块等),对每个资产面临的潜在网络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和分级。例如,对于自动驾驶车辆的感知系统,由于其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应被列为高风险资产,在文档中详细记录其可能遭受的攻击方式(如传感器数据篡改)和对应的风险评估方法。 记录整个车辆生命周期(从设计、开发、生产、销售、使用到报废)中的网络安全措施。在设计阶段,说明如何考虑网络安全架构,如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在生产阶段,记录如何确保零部件的网络安全质量,如对供应商提供的 ECU 进行安全审核;在使用阶段,记录如何通过软件更新来修复网络安全漏洞等。 对于特定车型,要有专门的风险档案。该档案应详细列出车型特有的网络安全风险,如该车型独有的智能互联功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与手机应用连接、远程控制等功能相关的风险,以及针对这些风险的管理策略。
定期进行内部网络安全审核。审核团队应包括网络安全专家、车辆工程专家等多领域专业人员。他们要检查网络安全流程的执行情况,确保各个部门都按照既定的网络安全管理程序开展工作。例如,检查软件开发部门是否遵循安全编码规范,生产部门是否正确安装和配置了安全相关的硬件。 开展风险评估活动。采用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基于威胁建模的评估方法,对车辆系统进行全面评估。识别新出现的网络安全威胁,如随着新技术(如 5G 通信、车路协同)的应用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及时更新风险应对措施。对于评估结果,要形成详细的报告,记录评估的范围、方法、发现的风险点以及建议的改进措施。
要求供应商提供网络安全相关的证明材料。对于提供关键零部件(如 ECU、传感器等)的供应商,主机厂应要求其提供产品符合网络安全标准的证明,如安全设计文档、安全测试报告等。例如,供应商应说明其产品在设计时如何考虑防止恶意代码注入,并且提供相关的测试数据来证明产品的安全性。 与供应商签订网络安全协议。协议中明确供应商的网络安全责任,包括确保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网络安全,及时通报发现的安全漏洞等。同时,主机厂要对供应商进行定期的网络安全监督和评估,确保供应商持续符合要求。
功能测试
设计全面的功能测试用例来验证车辆系统的网络安全功能。例如,对于车辆的访问控制功能,测试不同用户角色(如车主、维修人员、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是否能够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正确的系统访问。测试用例应涵盖正常情况和异常情况,如验证当用户输入错误密码时是否能够有效阻止访问,并且不会泄露敏感信息。 记录功能测试的结果。包括测试的时间、版本、测试环境、测试步骤、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等详细信息。对于不符合预期的情况,要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是功能缺陷还是潜在的网络安全漏洞,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重新测试。
对车辆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接口进行严格测试。内部接口包括不同 ECU 之间的通信接口,如动力系统 ECU 和底盘控制 ECU 之间的接口;外部接口包括车辆与外部设备(如充电桩、手机应用)之间的接口。测试接口的安全性,如验证接口数据传输的加密情况、接口访问的授权机制等。 使用专业的接口测试工具,如网络协议分析工具,来捕获和分析接口通信数据。通过模拟恶意攻击,如中间人攻击,来检验接口的安全性。对于发现的接口安全问题,要及时进行修复,并重新测试以确保问题得到解决。
定期开展渗透测试。可以由内部专业团队或委托外部专业安全机构进行。渗透测试人员模拟黑客的攻击行为,尝试从不同的入口点(如车辆的 OBD 接口、无线通信接口等)入侵车辆系统。他们会使用各种渗透工具和技术,如漏洞利用工具、社会工程学方法等。 对渗透测试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测试的范围(如测试的车辆系统模块、网络服务等)、采用的攻击方法、发现的漏洞及其严重程度等信息。根据渗透测试结果,主机厂要及时修复漏洞,并评估漏洞可能造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风险缓解措施。
运用模糊测试工具对车辆软件和系统进行测试。模糊测试通过向目标系统输入大量的随机、异常的数据,来检测系统是否会出现崩溃、异常行为或安全漏洞。例如,对于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软件,向其发送格式错误的音频或视频文件,或者不符合协议规范的通信数据,观察系统的反应。 分析模糊测试的结果。确定导致系统异常的输入数据类型和模式,评估这些异常是否可能被利用来进行网络攻击。对于发现的潜在安全问题,要及时修复,并调整系统的输入验证机制等相关功能,以增强系统的健壮性。
采用专业的漏洞扫描工具对车辆系统进行扫描。这些工具可以检测车辆软件和硬件中已知的安全漏洞。例如,扫描车辆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是否存在未修复的安全补丁对应的漏洞。扫描可以在车辆生产阶段、售前检测阶段以及售后软件更新阶段等多个环节进行。 建立漏洞管理机制。对于扫描发现的漏洞,要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根据漏洞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修复的优先级。同时,要跟踪漏洞的修复情况,确保所有发现的漏洞都得到妥善处理。
事件监测与记录
VSOC 要实时监测车辆和联网生态系统的活动。通过在车辆中部署的安全传感器(如入侵检测系统)和在云端的数据分析平台,收集车辆的网络活动数据,如通信流量、系统访问记录等。对于监测到的任何异常行为,如异常的通信连接、未经授权的系统访问等,要详细记录事件的时间、车辆信息(车型、车架号等)、事件类型、相关的网络活动细节等。 建立事件数据库。将所有监测到的事件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后续的查询、分析和统计。数据库中的事件记录应能够支持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追溯和调查,例如,当发现某一车型出现大量类似的网络安全事件时,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来分析事件的根源,如是否是由于软件漏洞或外部攻击导致的。
记录 VSOC 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响应措施。当检测到威胁时,VSOC 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隔离受影响的系统、切断异常通信连接、通知车主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对于每一个事件的响应过程,要记录采取的措施、措施实施的时间、效果评估等信息。例如,在一次疑似黑客攻击事件中,记录 VSOC 如何通过远程指令关闭车辆的部分非关键网络服务,以防止攻击进一步扩散,以及在采取措施后如何验证车辆系统恢复正常的过程。 提供缓解效果的证明。通过后续的监测和评估,证明采取的缓解措施确实有效降低了网络安全风险。例如,通过对比事件发生前后的车辆网络活动数据,如通信流量的变化、系统错误率的降低等,来展示缓解措施的成效。同时,要总结从事件响应中获得的经验教训,用于优化 VSOC 的响应策略和车辆网络安全防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