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易平,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美国戈申学院(Gosh College)访问学者;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审专家,四川省外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区域和国别研究重点基地“中国-东盟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专家,成都中医药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会理事,四川大学外语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毕业答辩专家和主席。
研究领域:西方文论与英美文学、美国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播。
现担任外语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委员,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
访谈问题
01.易教授,可以请您介绍一下学院基本情况吗?学院办学有什么特色与优势?
成都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书香浸润、历史悠久。二十世纪60年代,建立外语教研室,开设外语类课程,逐步形成外语学科。学科队伍曾隶属于公共教学部、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及人文社科学院等部门。2003年开办医学英语专业,2004年开办对外汉语专业。授课语种范围包括汉语、英语、日语、韩语、俄语、法语等。办学以语言文化为底色,以中医药国际传播为特色,贯彻落实“医文融合、学贯中西、语通世界”的院训精神。
外语学院于2007年正式挂牌,坚持“强专业基础,拓国际视野,扬中医文化,育复合人才”的教育理念,开办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增设自主设置中医国际传播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中医英语》《英语读写》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医之声》获批省级线上一流课程、《中医英语》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院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外语教学大赛成绩优异,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学院现有在校学生600余人,学生连续两年(2021、2022)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院连续多年获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学院现有笔译实验室1间、中医药翻译官实验室1间。学术研究中心2个。外语学院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中医文化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团队建设为着力点,以课程改革为落脚点,以学术研究为支撑点,以文化传播为结合点,落实“凝心、聚力、培优、提能”四大工程,对标竞进,转型师资,优化教学,提高学术水平,夯实学院“新文科”建设的新基建。
02.学院目前开设了哪些专业,请您为我们介绍专业的基本情况,如开设哪些课程,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您当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呢
目前学院有汉语国际教育、英语两个专业。其中,汉语国际教育在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立足中医院校校本特色,依托中医药优势学科,注重实践创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传播汉语言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的双语跨学科融合型人才,即以“精汉语、懂教育、扬中医”为特点的本科毕业生,为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提供储备人才。本专业通过系统的汉英语言文字基本知识传授、夯实学生的中华文化及文学功底,培养学生较强的中医药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最终成为“汉语+中医”跨学科融合型人才。我们的毕业生能从事国内外汉语教学、文化教育、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企事业管理、新闻出版等相关工作。
英语专业开办于2003年,是学院的老牌专业,办学以语言文化为底色,以中医药英语翻译为特色,培养以对外传播中医文化为核心,以专业方向和职业素养培育为主线,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懂中医、通人文、精外语”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专业专注2个方向的培养:一是英语语言的培养,二是强调中医药英语翻译的培养。毕业生主要从事中医药翻译、医疗管理、英语教育、外事、旅游、商务、会议翻译和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亦可进入英语专业和其它人文社科领域进一步深造。
1989年我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现为四川外国语大学),之所以选择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归于我的中学英语老师。我的中学英语老师是一位长相酷似林肯的中年老师,一口浓郁的美音,上课时经常给我们讲美国的历史、风俗、文学、文化,并不十分在意我们每次的考试成绩,而更关心我们是否对语言的热爱和学习的快乐,为我打开了美国文学学习之窗。我父亲毕业于咱们成都中医药大学,从小耳濡目染地喜爱中医药。毕业分配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成为了一名成中医人,一呆就快36年了。在外语学院,我见证了她从一个小小的、只负责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研室一步一步地发展成一个有自己的专业、自己培养的学生、硕士点的成熟学院,其中有所有退休前辈老师的付出,也有所有在职老师的努力工作,更有各届同学们的刻苦学习和奋斗,学院未来的发展在不断新鲜血液的输入下,会更好!
03.专业培养除了课程学习外,还需要哪方面能力锻炼?比如专业的特色学生活动,专业比赛有哪些?或者有哪些科研项目学生可以申报?这些活动、比赛、科研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为引导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发展综合素质,讲好中国故事,学院打造学院品牌活动,如:外语文化节、外语技能大赛、“中国红”遇上“国际蓝”等第二课堂活动。此外,学院立足专业特色和院校背景,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外语技能大赛等各项国家级、省市级外语专业赛事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相关赛事。以2024年为例,学生获学科类竞赛国家级奖10项,省级奖10余项。学生曾获世界中医药翻译大赛一等奖(全国唯一)、“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全国决赛本科英语组特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三等奖、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四川省赛区三等奖、“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只要你渴望闪光,就一定会找到一个合适的舞台!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学院划拨经费支持学生科研创新,每年遴选SRT课题进行孵化和培养。学院指派专业指导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学生有机会参与老师高水平科研项目,2021年,我院学生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国赛铜奖1项。2021-2022年,学生获得四川省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2024年,成功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5项。
04.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情况是怎样的呢?升学情况怎么样呢?
目前来看,汉语国际教育和英语两个专业就业呈现多元化特点。从量来看,历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高于学校平均水平。从质来看,基层项目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去向率连续两年上升。毕业生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中初等及高等教育单位、选调生、西部计划、语合中心志愿者、外贸公司、医疗卫生单位、翻译机构等。
升学方面,选择本科相关专业居多,个别同学青睐法学相关专业、中医药相关专业等。录取学校包括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美国洛约拉大学等。
05.您怎么解读英语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未来几年内,该专业可能会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目前有不少人认为外语专业在“降温”,前途堪忧。其实不然。语言由于能“会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是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语言能力,特别是外语能力,是国际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整个中华历史,无论是唐宋时期盛行的“译经”运动、元明期间兴起的各种“译馆”、晚清蓬勃发展的洋务学堂,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外语热”,国家外语能力的建设均以特定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目标为服务对象。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的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必须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型。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的基本功,更要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要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中国声音的传播者。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用实践,还要提高专业人才对传统文化思想理解。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传播作为人才培养核心基础,同时,也要运用传统文化教育树立专业人才优良个人品质,为我国建立良好国际贸易形象及文化交流形象夯实基础,有效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多元化发展,为未来阶段高素质人才稳定输出奠定坚实基础。
06.易教授,可以请您介绍一下学院的师资队伍吗?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9人,硕博士学历教师占比超过86%,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8人,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后合作导师1人,四川省高层次海外归国人才2人、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多名教师赴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访问学习。另有多名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外籍教师。近年来,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4项,教育部课题5项,省级、厅级课题1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获得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岐黄科研进步奖”,外研社“教学之星”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建成四川省教育厅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四川省翻译协会中医药翻译研究中心、成都市翻译协会中医药翻译专业委员会等特色科研平台。
07.目前有非常多的高校都在开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我们学院的这两个专业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是什么?
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和英语专业都有者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是“中医+语言”的复合型专业,是“新文科”建设下的重要专业。
08.学院让学生专业学习和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有哪些平台支撑呢?
学院建立校企、院校协同育人机制。建有语言桥、译国译民集团、策马翻译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与四川省中医院、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西南财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成都市迎宾路小学、温江区实验小学等建有院校合作实习基地,与金沙博物馆、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期保持战略合作关系,为医院、企业、学校输送实习生,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学生获得实习单位的一致好评。
此外,学院建有两个科研学术平台,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和四川省翻译协会中医药翻译研究中心。目前学院正积极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加纳海岸角大学、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等共谋发展,为对方孔子学院开设汉语和中医药文化等课程。
专家寄语
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更要具有浓厚的中国情怀与广阔的国际视野。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更要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徜徉在在知识的海洋里,外语类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外国语言文化,更要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因为当今的大学生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更是中国未来的开拓者!
—END—
往期回顾:
专家带你看专业(第六期)——康复治疗学(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中外合作办学)
2024年,成中医人真行!
图文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
图文排版|徐文涛
文章校对|徐文涛
责任编辑|徐雁行、魏宇晴、张晰玥、刘玉敏、危尘子、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