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深潜atom第817篇原创作品
缺乏流量和技术,
现在和未来都难突围
花满楼丨作者
深潜atom工作室丨编辑
2024年7月9日,身背对赌协议的方舟健客,在多次递交招股书后,终于如愿登陆港交所。
让人意外的是,在医保线上化的风口下,身披最大健康管理公司外衣的方舟健客,竟然出现破发。首日股价最大跌幅达到47.43%,最终收跌43.4%,股价停留在4.63港元。虽然此后股价反弹,截至7月12日收盘也未回到发行价,可见资本市场对于方舟健客的不看好。
根据方舟健客在融资过程中签订的对赌协议,必须在2024年年底前完成IPO,否则之前被中止的赎回权将自动恢复效力。方舟健客这一轮IPO发行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仅为1.78%即1.9亿港元。仅仅发行2%的股份,可见方舟健客对于股市也是十分缺乏信心的。不过,却解决了股票回收的压力。
虽然号称“中国最大的在线慢病管理平台”,无论是在资金、资源还是技术等层面,缺乏足够背景的方舟健客似乎很难撑得起这一地位。三闯港交所,更多地似乎还是为了解决对赌协议。那么问题来了,近忧已解,远忧怎么破?
缺乏流量和后台护航,无力竞争当下
2015年,谢方敏建立了方舟健客,通过整合互联网与传统医疗,开拓移动医疗业务,以实现健康管理。基于谢方敏的行业积累,在成立当年方舟健客就获得了线上药店牌照;2018年,方舟健客成为最早获得互联网医院牌照的机构之一;2019年,方舟健客开始自营健客移动应用程序及网站。
方舟健客业务专注于慢病管理,以满足慢病(如高血压、心血管及呼吸系统慢病)患者未获满足的需求。如今,方舟健客已经探索了“医-药-患-险-知”的互联网慢病服务闭环,不过目前主要业务依然是综合医疗服务、线上零售药店服务和定制化内容及营销解决方案三个业务。基于三大业务,方舟健客正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慢病管理服务,包括综合医疗服务及线上零售药店服务。
此外,方舟健客的H2H服务平台拥有来自1.5万多家医疗机构超过2.1万名注册医生。同时,公司的注册医生中约58.8%任职于三级医院及约38.4%已取得副主任医师或以上的职称。但这一数量在行业并不算领先,比如,平安健康目前已经拥有覆盖29个科室的5万多名内外部医生团队。在足够的资金面前,方舟健客的优势可能会被随时反超。
虽然是慢病管理平台,但方舟健客依然不能摆脱卖药的宿命。“医-药-患-险-知”的互联网慢病服务闭环中,药物占比依然是最大的一环。虽然方敏意识到仅仅通过医药电商,很难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不方便”是传统医疗行业的痛点,但不排除他依靠医药赚钱养公司的道路。
那么问题来了,自2023年上海开放线上医保支付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北上广深为首的众多城市已经纷纷跟进。不出意外的话,其他地区应该很快就会跟进,甚至让线上医保支付覆盖到处方药。同样作为医药电商的参与者,在这个风口下,方舟健客为何还会被破发呢?
从营收上看。2021年到2023年,线上医药零售收入分别为10.11亿元、12.52亿元和12.97亿元,对应的总营收为17.59亿元、22.04亿元、24.34亿元。2023年,京东健康销售医药和健康产品所得商品收入同比增加13.1%至457亿元,阿里健康2023财年医药自营业务实现营收235.92亿元。2023年,线上医药销售额突破600亿元,方舟健客的12.97亿占比太小。
业绩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流量缺失。2015-2022年,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方舟健客获得了6轮融资,其中不乏火山石投资、高特佳这样的知名机构。虽然备受知名资本的认可,但这些资本并不能像京东、阿里、平安这样的巨头一般,为方舟健客提供足够的品牌和流量的支持,导致其影响力很难渗透到C端市场。
方舟健客募资约1.83亿美元,D+轮融资后,方舟健客的估值达到了14亿美元。虽然成为了独角兽企业,但募集的资金规模过小,让其很难像微医、丁香园这样通过强大的资金支撑,从而一点点向C端市场渗透。
流量缺失、影响力不足,方舟健客近年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额较大。2021年至2023年,亏损分别为3.04亿元、3.83亿元、1.97亿元,三年间累计亏损近9亿元。这种持续的亏损状态让投资者对其未来的盈利能力产生严重质疑,进而影响了其吸引流量的能力。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方舟健客拥有约4270万名注册用户及840万名月均活跃用户。如果按照注册用户计算,方舟健客当数最大的健康管理平台。不过,方舟健客的业务形态与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公司存在高度同质性。这些行业巨头在市场份额、用户基础、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均占据优势,使得方舟健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或许是因为太过于依赖医药业务,这导致其在业务模式上缺乏多样性,且这一业务却很难在接下来的风口下抓住机会。如果无法走出差异化的道路,在这一轮医药流量走向线上后,方舟健客的“医-药-患-险-知”的互联网慢病服务闭环,可能会走向萎靡。
缺乏技术保障,未来堪忧
方舟健客的H2H模式,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拓展线下服务时间和空间。患者在面对面首诊后,可线上与医生复诊,医生可通过H2H服务平台开具电子处方,公司通过药品供应链完成电子处方。
无论对于患者,又或者是对于医生来说,这一模式都是可以缩减双方的时间成本,提高销量。问题在于,医生不会长期提供公益服务,患者走进医院可以使用医药,谁来为这一模式买单?这是众多初代互联网医疗到现在都没有走通的道路。或许短时间内,依然是无解的。
当然,如果转换思路,这也并非无解的问题。通过技术,在医疗的供给侧提供服务,虽然无法短时间内解决付费问题,但可以大大缩减预算,也有望找到新的出路。最近十几年来,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产品和技术,都与健康管理是天作之合,可以很好地解决医疗服务供给端的不足。
在数据和技术爆棚的年代,健康管理这项服务,是最适合落地领域。以最近几年兴起的数字疗法来看,可以通过有效的建议,改善用户的不良行为和饮食习惯,在与临床医学的配合,可以高效服务用户,可以更好保护用户生活健康。
此外,针对中、西医的问诊,市面上同样出现了其他大模型产品。2023年7月24日,大经中医发布了岐黄问道·大模型,可以可以根据用户提供的疾病、症状、体征信息,给出辨证诊断结果和中药处方治疗方案;2023年,京东健康发布“京医千询”医疗大模型,可快速完成在医疗健康领域各个场景的迁移和学习,从而实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全面AI化部署,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哪怕是针对互联网卖药,叮当健康推出的叮当药师、营养师AI助手,且已通过国家执业药师、营养师职业资格考试的模拟考试。
健康管理不是体检,一年只需要检查一次。对于方舟健客来说,技术是解放劳动力、充实供给端的关键。不过,作为一家以服务模式为先的公司,技术并非方舟健客走的道路。
2021年到2023年,方舟健客研发成本4595万元、6178万元及4153万元,分别占当年总营收的2.6%、2.8%和1.7%。在其他公司纷纷提高研发比重之时,方舟健客竟然缩减这一部分投入,让人看不懂。虽然方舟健客也推出了人才培养计划,但从研发的投入上看,并未体现这一计划的重要性。
方舟健客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这限制了其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方面的能力。例如,目前仅取得了4项专利,缺乏技术壁垒。方舟健客想要通过互联网技术革新传统医疗的命,或许在接下来不长的时间,将会被新一代技术收割了他的市场。
方舟健客需要加大在技术研发、业务模式创新、市场拓展和用户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这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截至2023年底方舟健客期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463亿。虽然成功上市,但募集资金还不足2亿,依然无法解决当前的困境,或许属于方舟健客的道路早就已经注定。
在当前医疗健康行业日益注重技术驱动的背景下,方舟健客在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不足,使其难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用户体验和吸引更多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