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面对全球范围内众多企业的创新浪潮,信息的不对称和链接的不通畅成为了制约企业间合作效率和有效性的主要障碍。
本期我们请到的嘉宾,是中国领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企名片的创始人兼CEO党壮,他也是我们的OMEGA三期学员。成立于2016年的企名片,产品矩阵包括了Seelink、Quickin、Pro、One等等,针对不同阶段、不同诉求的企业,提供企业合作、商业信息数据分析、私募股权投资数据库、办公协同等服务。而他们推出的企业间合作平台,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合作效率和有效性。
党壮曾任职于360、悟空遥控器,而研发工程师与首席架构师的背景,让他始终能够站在技术一线,领导团队一起挑战困难。
本期OMEGA访谈录,党壮将就以下问题和我们展开分享:
1.选择投身创业的原因
2.企名片的产品矩阵及背后逻辑
3.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服务成为企业成长的催化剂
4.企名片的未来规划
5.来到OMEGA的收获
“创新需要具备对某个领域的想象力”
您以前在360担任浏览器的研发工程师,后来又是悟空遥控器的首席架构师,在您看来,您的技术背景对于管理企名片有哪些帮助?
我的技术背景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帮助就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因为我掌握这方面的技术,所以不会听别人说这产品很难,就觉得实现不了。并且在领导团队的过程中,我能赋予我的团队更大的勇气去解决各种技术难题。
如果是非技术背景的CEO,可能会面临一堆问号的局面——自己有好想法,但是手下的人告诉他做不了,而他自己又不会做。前几年居家办公的时候,我们当时在做一些有难度的东西,我的团队跟我反馈,我有时候就亲自上,用我的能力协助他们一起渡过难关。
请您具体介绍一下企名片的产品矩阵,顺便再分享一下企名片的主要服务对象有哪些?
其实我们已经做了九年了,从最开始做的时候,想的就是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去宣传。
到现在,我们已经固化出我们的战略,通过战略落地出三条产品线,并且用三条产品线打造出一个对科技创新有极大推动性的平台。
首先是企名片Seelink,是企业间的合作平台,角色类似中国自己的LinkedIn;
第二款是企名片 Quickin,是一款服务于大型科技企业、投资机构、券商、律所等等的商业数据分析和情报软件;
第三款是企名片One,它类似于微软的Microsoft365,还有像Slack、钉钉、飞书这类综合办公软件,是一款办公协同软件,旨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您当时是怎么产生将它们分开运营的思路的?最先推出的产品是什么?如何逐步产生了开发新产品的想法?当时有什么契机吗?
第一个产品是商业情报软件企名片Quickin。
我们最开始发现市场上有特别多的人要找信息,所以我们就去做了一款可以检索信息的软件。再往下我发现,他们找信息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有了「联系」的需求,于是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做了一个联系平台,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企名片Seelink。这个产品里面非常重要的能力是IM(即时通讯),就像微信一样,直接就能在平台上找到企业,并且可以开始聊天。
后来我们的企业客户里有一部分找我们谈数字化,觉得我们的工具好用,问能否接入到他们的办公软件里,结果我们发现无法接入钉钉。客户就要求我们去做一个自己的办公软件,将数据衔接在一起。我们大概做了两年多,研发出一款类似钉钉、飞书的软件产品。
我们刚做这个产品的时候,投资人最初都是反对的,觉得巨头已经做了这个,而且也不挣钱,你做它干什么?但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巨头选择的是它的模式,而我们也找到了适合我们的模式,比如我们特别要求数据安全,所以我们强烈要求我们的客户不能用公有云,必须用TA自己的私有云,让数据永远在自己手里。
创新其实是需要具备对某个领域的想象力的。有时候大家看到别人做出成果,就认为这个领域没有机会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特斯拉虽然率先做了电车,但理想、小鹏就找到了差异化。
产品功能分工,
打造多样化「情报」订阅工具
企名片Pro和Quickin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战略上是两个产品?
我们当时一开始是想选择一个竞争力不那么强的领域,所以我们选择了创投数据库领域。因为选创投数据库领域的话,首先就避开了和万得、彭博、路透的竞争。但是我们今天在创投数据库领域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市场地位,所以我们今天的产品的整体形态、各种东西都是软件化,就和这些同行一样了。
至于企名片Pro和Quickin的极大差别就是,一个是面向细分领域创业投资,另一个是面向商业信息。我们认为Quickin的最重要的客户是大型企业,像宝马、奔驰、宝洁这类公司,以及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甚至中国的中金、中信等等这类,所以Quickin其实是企名片Pro的一个泛化版,要解决的场景是综合信息场景,还能提供国内外的各种东西,而且是提供更强的数据挖掘的能力。
大型企业用Quickin主要是干什么?是挖掘更多的销售线索吗?
我们这个时代赋予的机会是产业链行业的研究机会,是成果转化这类东西,它不再是围绕股票这样的单一资产,研究的东西开始变成一个泛化的企业资产,这家企业可以去做股权融资,可以做债权融资,不单是只能通过上市这种途径。
我们现在的客户用我们产品的最大诉求,就是在研究行业里的远见者,以及这些远见者的成功率、失败率,试图在其中找到一种Alpha,用什么东西去做能够成功,我觉得这是现在客户的一个主要特点。
像本田就是我们的客户,他们在中国极大地搜寻激光雷达、智能驾驶舱领域的远见者,不一定是投资对方,可能是想去采购零部件,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因素,就想去建立联系。还有政府招商也是围绕产业下手,先看本地有什么样的企业,再去辅助企业的上下游投资机构。这就是企名片Quickin的主要切入点,甚至我们认为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就是从行业、从产业下手。
企名片的另一个产品叫Seelink,是针对科技企业的品牌宣传,获得商业合作机会的产品。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Seelink具体通过哪些途径帮助企业进行宣传?有没有对于投资人和客户的一些精准推送,目前推送的匹配精度怎么样?
Seelink定位于中国商业合作平台,为企业提供更多合作机会,同时为中国职场人士提供更多高价值内容和生产力工具。企业可以在Seelink上进行宣传,以话题快讯、长文章、短图文动态等多形态展现,系统会根据不同形式的内容智能投放到对内容感兴趣的用户,用户看到想合作就能直接联系到企业人员,这是企业主动宣传来获得商业合作机会。同时企业还会有企业百科,企业能自行配置展示介绍、图册材料、对外人员,除了用户主动查搜企业外,Seelink还会智能推荐企业给和这行业相关或关注这个行业的用户,感兴趣想合作的就能直接联系企业,这是平台主动推荐提升企业商业合作机会。
企名片快速突围的“独门绝技”
企名片和企查查、爱企查、天眼查等有什么区别?您又是怎么快速突围的呢?
如果非要说区别,首先就是To C和To P的区别,同类软件更偏向To大众的产品,所以它的深度要求不高,它面向的主流是看看注册资本有多少,有没有注销。但是我们的人叫 To P(To Professional),这个人的专业性是极高的。然后整体的数据设计非常不同,他们的数据设计很多程度上就是做一个最基础的关联,而我们是要做优质东西的一些定义,比如运营团队的哪些人是离职的,哪些人是在职的,团队里的这些高管和哪些大公司有关,和哪些大学有关,其中会有很多的深度分析是不同的。
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就是,这盘大棋一定要有数据做支撑,所以数据目前有什么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这些信息?有什么值得去跟大家分享的一些独特的技术上的know how吗?
除了AI之外,我们企业现在基本掌握目前市场上的顶级技术,包括IM、文档能力、分布式的采集数据的爬虫能力、大数据的检索能力、分布式数据的处理能力。我们企业今天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大的大数据公司。
一级市场像盲盒一样,很多时候信息是在水下的,比如某公司投资人离职,是不会发公告告诉所有人的,那您怎么能够确保这种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呢?
我们有非常强的大数据的关联性发现能力。比如我们看到这个人说TA辞职了,TA也会放一点点风声,可能去创业等等。我们会以这个名字作为一个规则,将工商里所有新注册公司都监控起来,法人代表、成立时间、成立地点等,然后有一天系统就会告诉我,哪些公司符合我设置的背景。我们是根据大数据去做这种发现能力,然后再做二次校验,这个信息就可以公布出来。
我们国内的信息接口主要靠工商。我们现在辅助靠的就是活动上的一些关键字,比如一个人辞职了会参加活动,TA可能在很多活动上要求不宣传自己,但是有些活动,TA因为没说这句话,人家就宣传了TA,也是一个信息来源。
企名片比较著称的还是企业信息和情报层面的口碑,那这对于公司去Deal Sourcing、做BD是不是有什么实际帮助?
其实无论是投资,还是上下游合作,亦或是政府招商,并购诉求,最终就是找企业、联系企业。找企业的话,其实需要的就是有效数据多一点,无效数据少一点。
我们自己在内部讲就是,我们企业将从工具型公司向平台级公司迈进,而这个平台其实是具有基础设施属性的。在我们设想中,可能2030年或者2035年,我们这套平台可能将有像LinkedIn一样的社会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对于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国的职场人的成长交流起到基础化的支撑作用。可能很多好的企业如果不在这个平台上,那么它的很多工作开展起来就非常无效。并且我们也不用只靠人才赚钱,因为我们公司提的这个平台理念够大,里面赚钱的机会也比较多,所以我们现在对客户的一个策略叫“用得起、用得好,长期用”。
企名片的获客策略
目前企名片的整个用户画像中,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比例大概是多少?针对大的和小的客户,销售团队会有什么不同策略?
一半一半。因为现在这两类客户群体对我们来讲都有BD难度,小的太长尾,量太大,付费能力又太低;大的搞定难度又太高,因为这个企业太有实力了,内部人际关系很复杂。
所以我们参照彭博的做法来设立大客户销售团队,团队必须是名校的,甚至是北大光华的出身。这类产品必须足够精英化才能征服客户,所以我们用精英化的文化去做大客户。小客户方面,我们现在学的是华为的网点战术,农村包围城市,先在偏远的城市推广,比如乌鲁木齐、宁夏等等。
然后我们现在的广告系统还没有做成,如果我们做好了之后,肯定要切广告这部分蛋糕的。但是我们跟广告不同的就是,广告很大程度上属于一种大海撒网式的获客,而我们属于精准型的,关注的是效果,我们直接对应你的商业诉求。
目前企名片的大型科技企业用户是非常多的,比如美团、华为、字节、蚂蚁、京东都是您的客户。我想问问您,您知不知道这些巨头在使用企名片的哪些服务?您还记不记得您当初和巨头谈自身产品时,他们当时提过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什么?
我们有个客户在使用了我们这个产品之后,做的CEO周报工作就变得特别有价值。这家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市值体量有两三百亿美金。公司有一个部门是专门给最大的老板做PPT,帮助老板去掌握这个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要情报。他们原来在PPT上写的那些信息,被老板认为没质量,用了我们这个产品之后,能挖出很多深度信息,就得到了老板的认可。之后他们给我们提的很多挑战就是,能不能帮助他们得到很多公司的财务报表,某公司具体供应链的数据,我们也会收到很多类似的奇奇怪怪的需求。
将Seelink打造成中国的LinkedIn
您希望将企名片Seelink打造成中国的LinkedIn,您打算如何吸引更多职场人加入到企名片平台?有没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手段能够马上分享?
我们希望将企名片Seelink打造成中国的LinkedIn,所以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自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中国人需不需要LinkedIn?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人需要的是LinkedIn做的那些功能吗?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中国人需要自己的LinkedIn,那么TA使用这个软件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想解决哪种问题?
于是我们后来围绕这些开展了很多这样的逆向思考。我们假定中国的LinkedIn不是如今LinkedIn做的功能,然后我们就在找哪些功能是和它不一样但是又被人认可的,后来我们就找到了一批功能,比如中国的职场人士非常需要一款文档和云盘。中国人需要的LinkedIn不是为社交而生,而是为生产力而生,在满足生产力的基础上,再去解决其中部分人的社交需求。
您觉得有朝一日,企名片会成为像LinkedIn一样的大的猎头平台吗?
不会,我们会直接通过算法去解决匹配,就像boss直聘不对猎头开放,因为它本身就解决了人才的问题。它有了数据,有了算法,完全可以直接打通,没必要让人才在中间去做一个匹配,所以降低了更多的交易成本。我们现在做的就是,你只需要发职位,然后等着收简历,你不用关心我们将简历发到了哪里,招聘人才的公司也不用在这里天天更新简历。这些都属于套路化的东西,我们直接只奔结果。你只需要设置这个职位需要在15天内还是30天内招到人,你就为你的时间付钱就行,平台算法已经保障了人才质量,这个做好之后其实是节省成本的。
如今生成式AI已经这么发达,是否意味着您说的匹配工作,在未来可以由AI完成一大部分?
可以的。因为现在大家发职位都是文本,人才简历也是文本,所以其中就有非常多的相似性的东西的判断。我们现在通过这种模式,以后能掌握住你的喜好。比如我们给你推了10个来自清华的和10个来自北大的,但是我们发现你看清华的概率比看北大的高,那么我们基本上就能逐步摸清楚你的偏好,之后给你推荐更多来自清华的。
未来五年,您觉得公司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您理想中五年之后的企名片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行业里,您定位自己是第几名?您觉得企名片在第一梯队里吗?
我们希望2025年,企名片在行业地位上(比如客户数量、客户质量等方面)能更稳固,然后在2025-2030年,资本化方面能够成为上市公司或者准上市公司。
我们认为自己还是个挑战者身份,虽然我们现在可能在部分领域是领导者的身份,但是从整体来讲,挑战者更符合我们现在的情况,所以接下来两年对我来讲压力很大。不过我们团队表现出来的就是这种开辟的勇气,所以我觉得我们有机会在2025年去完成这样一个更大的目标。
我觉得如果将创业比喻成是一场赛跑,那我们肯定是在跑马拉松,前十个人里,我们肯定没掉队,但至于决赛之后,我们是不是冠军,这个事情就要靠实力来证明了。
您也是我们纪源OMEGA2023年的同学,请您给我们的OMEGA提点建议吧。
我去了OMEGA之后有种家的感觉,因为纪源资本的同事特别亲切,清华五道口的老师也特别专业。这批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很丰富又很包容。我和很多人展开了交流,因为我自己以前不是特别喜欢社交,现在也接受投资人建议,开始主动一些社交。在和很多CEO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所有的CEO都跟我一样,也有很多孤独的一面,我们谈到有些东西时就开始共鸣了。
我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找到了一堆朋友的感觉,也感受到我们这期的到齐率特别高、听课的认真程度也很高,都到了不好意思去外面开会议的程度。像我们组就达成了共识,企业会议什么时候不能开?但OMEGA的课一两个月就一次,所以都很认真。这些也让我感受到纪源资本的这种精英化的品质,进而让我感受到大家身上的这种精英化的特点,所以我非常愿意向更多CEO去推广OM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