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申遗成功,今后五年却再也没有大年三十

美食   2024-12-06 07:15   浙江  

当春节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人们在欢呼雀跃之时,却惊闻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 今后五年将没有大年三十。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与农历历法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思考。

从农历历法的角度来看,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依据月相变化来确定月份,同时又通过设置闰月来使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月相朔望周期约为 29.53 天,所以农历月份分为大月 30 天和小月 29 天。而大年三十是否存在,取决于腊月这一农历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当腊月为小月时,便没有大年三十,这是农历历法运行的自然规律。春节申遗成功后出现连续五年无大年三十的情况,只是农历历法周期变化的一种体现,它并非是申遗本身所直接导致的刻意改变,而是时间长河中历法运转的偶然巧合。

春节是家庭成员团聚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尽可能地赶回家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这句俗语深刻地体现了春节对于家庭团圆的重要性。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顿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亲情的纽带。长辈和晚辈们互相交流,分享一年来的经历和感受,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加强家庭的凝聚力。

除了小家庭的团聚,春节也是家族凝聚的重要契机。在很多地方,家族成员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祭祖仪式。祭祖是一种对祖先的缅怀和尊敬,通过这种仪式,家族成员能够追溯家族的历史,强化家族的认同感。而且,家族中的亲戚们会互相拜访,联络感情。这种家族间的互动有助于传承家族文化,保持家族的团结和延续。

守岁也是春节的重要民俗。在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熬夜迎接新年的到来。守岁的习俗源于古代驱邪祈福的观念,人们认为在新旧年交替之际,通过守岁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健康。这种仪式感极强的活动,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庄重和神圣。同时,在守岁过程中,长辈会给晚辈讲一些关于春节的传说和故事,如 “年兽” 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承载着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去。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跨越了地域、阶层和年龄的差异,使全体中华儿女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只要是华人,都会庆祝春节。在春节期间,各地的华人社区都会张灯结彩,举办各种庆祝活动。这种共同的节日庆祝活动,让华人能够确认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归属,增强民族自豪感。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其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体现。从春节的各种习俗,如放鞭炮(在允许的区域)、发红包等可以看出,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来驱除厄运,迎接好运。同时,春节期间人们相互祝福、关爱他人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些民族精神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期间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例如,贴春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从内容上看,春联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望,如 “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而且,春联的书写和张贴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长辈们会教晚辈如何书写春联,如何区分上联和下联,以及张贴的位置等知识。

象山人过春节有诸多特色,具体如下:

海鲜年夜饭:象山作为沿海地区,海鲜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清蒸梭子蟹、清蒸带鱼、肉包汤圆、咸呛蟹、螃蟹炒年糕、盐水小白虾等,这些海鲜菜肴体现了当地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

捣年糕与红豆团:年糕寓意 “年年高”,红豆团象征 “团团圆圆”,是象山家家户户过年必备的美食。部分人家仍保留着手工捣年糕的习俗,手工搡捣的年糕更具韧性,口感软滑可口。

鱼鲞:常见的有海鳗鲞、带鱼干、橡皮鱼干等。制作鱼鲞是一项传承的技艺,要选好鱼货,用盐、生姜、老酒腌制后晾晒,晒好的鱼鲞可蒸可煎可做羹汤,味道鲜美。

糊粒羹:农历正月十四,石浦每家每户都会制作和食用糊粒羹。它以牡蛎、瘦肉、香干粒、笋丁等为原料,口感鲜美嫩滑,寓意着新的一年聪明、发财。

米饺:俗称包心粑,也是象山百姓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其外形美观,味道鲜美,将炒好的菜馅包入米粉皮中封口,再蒸熟即可。

非遗鱼灯:在象山石浦,渔民为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和渔业丰收,会在自家门前挂起黄鱼灯、蟹灯等不同的鱼灯。鱼灯制作精美,从画图纸、造骨架到糊布上色,每一步都蕴含着对大海的热爱和敬畏,它也是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的象征。

渔家新春庙会:春节期间,石浦渔港古城会举办渔家新春庙会,有百米鱼龙游城送福、戚家军沙场点兵、非遗马灯舞热闹巡街等活动,展现了当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渔文化,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渔港古城的魅力。

鱼拓制作:这是象山石浦过年期间的一项特殊年俗活动,人们将黑色墨鱼汁涂到新鲜捕获的鱼身上,按压在红纸上,印出鱼儿的瞬间,把鱼拓贴在门窗上,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渔民淳朴美好的祈愿。

元宵过十四:在象山,素有 “元宵过十四不过十五” 的传统,十四夜的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吃糊粒羹外,还有萌娃们身穿汉服、头戴虎头帽,提着 DIY 的龙灯穿梭在古城小巷的 “渔娃闹元宵” 等活动。

然而,这一现象却在传统文化层面引发了诸多波澜。在传统观念里,大年三十是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守岁、年夜饭等习俗都在这一晚集中展现。它是家庭凝聚力的核心象征,是游子归乡的心灵寄托,承载着数千年的亲情伦理与家族文化。如今连续五年没有大年三十,可能会使一些传统习俗的传承面临新的挑战。比如守岁的氛围或许会因缺少大年三十这一标志性夜晚而略显逊色,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安排也可能需要重新调整。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适应性。

它提醒我们,传统文化并非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力。尽管大年三十的缺失看似打破了传统的春节模式,但人们对团圆、对亲情的渴望不会改变。家庭依然会在腊月二十九或者其他临近日子里,以同样的热情和虔诚来庆祝春节,传承家族的情感纽带。春节申遗成功本就是对这一传统节日文化价值的肯定与保护,而无大年三十的情况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春节文化的本质并非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日期,而是蕴含在整个春节期间的团聚、祈福、传承等一系列活动与情感之中。

我们应以开放和理性的态度看待春节申遗后这一特殊的历法现象。在尊重农历历法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变化,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情境下继续焕发光彩,让春节的精神内涵在岁月的流转中永恒传承,无论大年三十是否存在,那份对春节的热爱与对传统文化的坚守都应坚定不移。

千村系列精彩回顾:
  1. 新罗岙,一个象山人与新罗国人相遇相识的动人故事
  2. 虎啸铺,以前不但老虎出没,还曾被大火烧铺
  3. 海口村的叶庆庙至今已经有1159年啦
  4. 溪里方除了九房三堂,还有一个香火盏的传说
  5. 越剧名家尹瑞芳,居然是石浦镇金鸡山村走出去的金嗓子



历史的背面
历史的背面,换个角度看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