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岭地区是指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五岭地区委员会所领导的粤赣湘边根据地和游击区。这块地方跨3省边区,包括粤北、赣南、湘南共有28个县。地域辽阔,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回旋余地大; 又是3省国民党反动政治、军事统治的结合部,其统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且有粤汉铁路和韶赣公路贯穿其间,是南北交通的咽喉。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五岭地区的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大革命时期,各地就建立起中共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以及工农武装,广泛地开展农民运动,举行过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发动群众举行过南雄暴动、仁化暴动、曲江西水暴动和湘南暴动,赣南一部分地区属中央苏区。1935年春,项英、陈毅、李乐天等领导红军长征时留下的部队在粤赣边的油山、梅岭和帽子峰一带,坚持过3年的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日本侵略军侵占的始兴、曲江、南雄等县,党组织领导人民开展了抗日武装斗争。
大余梅岭三章纪念馆
鉴于五岭地区的战略地位和具备发展游击战争的良好条件,中共中央于1944年秋,就决定以粤赣湘边为中心建立五岭抗日根据地。1945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共广东区委:“华南战略根据地不可能以目前之东江地区为中心,依今日敌情及将来变化,均应以湘、粤、赣边区为中心,并可东联闽、粤、赣,西联湘、粤、桂。中央即将电令现在湘、鄂、赣边区之王震部队,沿粤汉路,经衡阳、宝庆间,直向湘、粤、赣、桂边区发展;另由延安派出5000人部队,由文年生率领,沿平汉、粤汉路南下,向湘、粤、赣、桂边地区前进,并负责护送七大广东代表及200名军政干部给你们,计时7至8个月可到,以至配合你们创造南力局面,成为制止内战的一翼。”为实现此战略方针,你们应派大的有力部队,由负责同志率领,随带大批干部,迅速向北江方向发展,直至坪石、南雄之线,扩大游击根据地,以至数月后与王震部打成一片。”
1945年7月15日,中央军委给广东区委指示:“我们曾电告你们,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向粤北、赣南、湘南的五岭山区,建立湘粤赣桂边(以五岭为中心)根据地,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合力创造华南新阵地,配合华北、华中我军,进行对日反攻作战,并于日寇消灭后,能够对付国民党必然发动的内战。中央这些指示明确指出了建立五岭根据地对于抗日战争和制止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重要意义。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央的指示,于1945年7月间作出决定:由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东江纵队副司令员王作尧、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组织成粤北指挥部和粤北党政军委员会,负责统一指挥中共在粤北的武装部队和领导粤北各地党的组织。同时还决定从东纵和珠纵部队抽出一部分主力和干部北上五岭地区,结合粤北地区游击队,迎接八路军南下部队。
8月中旬开始,在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率领下,东纵第五支队,东纵政治部干部,干校学员和文艺宣传队共1200余人自博罗县横河出发北上;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和第二支队一部共500多人,从三水县源潭墟出发,途经英德倒洞,与东纵西北支队及北江支队会合后继续北上。两支部队于8月底9月初先后到达始兴、南雄与始兴县人民抗日自卫队风度大队和南雄县抗日自卫总队第十二队会合。
8月26日,八路军南下部队越过湘赣边界进入广东南雄北山地区。此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宣布投降,形势发生变化,南下部队在百顺停留了三天,还来不及与东纵、珠纵北上部队会师,即于8月29日奉中央军委命令回师北返。东纵、珠纵北上部队奉广东区委命令留在粤赣湘边坚持斗争,与南雄、始兴人民武装部队一起执行开辟粤赣湘根据地的任务。自此,这支人民武装转战粤赣湘边区,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多次打退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进剿,拔除了一批反动据点,控制了一些圩镇和乡村为以后建立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东江纵队奉命北撤山东解放区。为了准备对付国民党反动派再次发动内战,中共广东区委决定,粤北指挥部所属部队除一部分参加北撤外,留下一部分精干的武装人员,成立临时工委领导,在粤赣湘边隐蔽起来,以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局面。
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粤北隐蔽部队紧跟形势,从9月份开始,主动恢复公开活动,发动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揭开了五岭地区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作出“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1947年3月中共五岭地委成立。建立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根据广东区委的指示,以反抗国民党“三征”为号召,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破仓分粮的斗争,在军事上重点打击国民党反动区乡政权和地方反动武装,不断取得胜利。人民武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游击区范围也逐步扩大,初步建立了游击基地。而且按照“坐南朝北”的方针,向赣南和湘南地区发展了游击区。广东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扑灭人民武装力量,以五岭地区作为“清剿”重点之一,于1947年12月开始向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发动疯狂的进攻。在反对敌人第一期“清剿”斗争中,五岭地区军民艰苦奋战,挫败了敌人企图消灭我们的计划。但是由于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以及过去工作指导上的一些失误,斗争一度处于被动局面。五岭地委总结了经验教训,纠正了土改过早和政策上打击面过宽的偏差以及军事上的保守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打了几个较大的歼灭战,粉碎了敌人的“清剿”阴谋,扭转了斗争的局面。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于1949年1月成立。随后,为适应五岭地区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粤赣湘边人民解放总队分开组编为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和湘南支队,隶属于粤赣湘边纵队领导。同时,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成立中共粤北、赣南工委、湘南地委,分别领导各该地区的武装斗争,中共五岭地委在一个时期内仍保持对三个地区党委的领导关系。这些重大决策,推动了五岭地区斗争形势的迅速发展。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胜利渡过长江以后,五岭地区人民武装对敌展开全面的攻势,解放了大片的农村地区。6月16日,6月25日,湘南人民武装先后解放了桂东、汝城两个县城。7月底8月初,赣南的万泰游击队首先配合解放军南下部队解放了泰和、万安两个县城。8月14日州解放。在各地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人民武装的策动下,国民党地方军政人员、乡村武装纷纷举行起义或准备起义。赣州会议(9月11日至19日)以后,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五岭地区人民武装积极配合南下大军作战,迅速解放了赣南各县。在解放军进军广东前夕,始兴县国民党县长饶纪绵接受粤赣湘边纵队命令,在北二支主力团的接应下,于9月22日夜率县自卫总队官兵和县政府人员1300余人举行起义,同时接连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两个团的大部分兵力,解放了始兴县城,为解放军进军广东解放粤北扫清了道路。10月7日,北二支队配合南下解放军解放了粤北重镇韶关。随即,五岭地委所领导的粤北名县相继解放。与此同时,湘南支队、湘南游击司令部和湘边队配合入湘作战的解放军野战部队追歼残敌,10月8日解放衡阳。至10月底,湘南各县均获得解放。
五岭地区各县解放期间,各地党政军民热情踊跃地做好支前工作,为支援人民解放军进军广州,解放广东,解放华南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3年的斗争过程中,五岭地区人民武装部队由原来的200人发展到临解放前的1万余人;部队建制由最初建立的“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发展为后来的“粤赣湘边纵队”属下的“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湘南支队”、“湘南游击司令部”和“湘边队”。部队活动地区由开始的几个县发展到28个县,包括粤北的南雄、始兴、曲江、仁化、乳源、乐昌;赣南的大庾、崇义南康、上犹、虔南、龙南、信丰、赣县、万安、泰和;湘南的桂东、汝城、资兴、酃县、郴州、宜章、临武、水兴、阳、安仁、耒阳、衡阳等县的农村广大地区。部队对敌作战获得巨大战果,据不完全统计,在3年中,同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团队作战170多次,毙伤敌1200多名,俘敌1800多名,缴获各种武器共6000件。
五岭地区的党、人民武装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经过3年的艰苦曲折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战胜了国民党反动派,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