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教育教学论坛活动纪实
落实核心素养
促进五育融合
课堂教学变革的华夏实践
才感盛夏,忽而已秋。为推动学校育人方式变革,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4年8月30日下午,我校开展了以“落实核心素养 促进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变革的华夏实践”为主题的首届教育教学论坛,分为主旨发言、圆桌论坛以及校长讲话三个部分。本次论坛由副校长顾建主持,全体教师参加。
作为“2023年浦东新区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实验校”、“浦东新区五育并举学段化推进实验校”,我校教师积极实施项目化学习,持续推进课题研究,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唐燕丽、吴毅敏、姜莫愁三位教师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实践、遇到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方面作主旨发言。
唐燕丽副校长在区级课题《“全员导师”背景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的实践中,以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探索实践为主题作主旨发言。
唐副校长首先以专业课题引领来扩大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经过专职教师的专业指导,全员导师的共同育人努力,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并实现学生健康核心素养的实践体验;同时,将心理课程教学作为抓手,通过多样化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根据融合式、互动体验式和项目式学习等多种模式,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交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本次探索实践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尝试,旨在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相信通过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能够有效地推动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培养出更加健康、全面的人才。
吴毅敏老师以她实施的本校区级重点课题其中的子课题《<西游记>中的“一带一路”与通关文牒》为例,向大家分享了她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施路径。她将了解“一带一路”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整本书的阅读能力、探寻《西游记》与“一带一路”的关联、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作为该课程的总目标。
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本身,开拓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对课题的想法或困惑,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进而推动后续各项任务的实施;同时,采用了“任务阶梯式”方法,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促进深度学习,例如,通过设计一系列渐进式的任务,从绘制取经路线图到分析“通关文牒”的作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深入理解文本,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定期的交流分享,让学生不仅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如何沟通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其审美和鉴赏能力。
本课程的开设,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交流与互鉴、互通与协作,更主要的是推动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现实,鼓励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考察,探索世界,开拓视野,进而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两者之间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和《西游记》的内涵和价值,以此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全球视野,树立远大理想,争做时代好少年!真正达到教师能以学科为载体,融合跨学科知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姜莫愁老师结合2024年校园科技节生态文明活动的子项目“校园植物地图”的教学实践,从该项目的背景与目标、过程与成果、核心素养落地实践、促进五育融合的策略,以及体会与思考五个方面作一一阐述。
姜老师将项目的实施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植物信息实地调研、地图的构思及制作、作品的展示与交流。首先在植物信息实地调研期间,通过让学生们实地考察来绘制校园植物地图简表,在此期间,姜老师尽所能地为学生们提供了科技、知识等各方面的帮助,希望学生们能获得自己理想中的成效。尽管条件有限,学生们依然出色地完成了植物地图的绘制,地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栩栩如生,不仅有3D模型、电子地图,更有学生在平面画纸上做了立体、翻页等设计。在最后的展示阶段,小组们互相交流学习,既学会了合作互助,也能友好竞争,相互学习。
这一项目鼓励了学生跨学科合作,不仅在地图设计中融合艺术元素,涉及劳作与美感的思考,促进学生自我表达和情感发展,还通过实地考察、数据收集、生物多样性研究,提升学生对植物生态系统和地图的认识。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姜老师经过深刻的反思和内省,认识到在学生作品的评价量规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只有对不同作品进行多样化的细化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双基”目标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目标,是教育教学发展与超越的进程。教育从“学科本位”走向“以人为本”。2022年版课程方案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期望体现,而五育融合是“怎样培养人”的具体落实举措。
胡静怡、娄依依、陈心雨、吴毅敏、蔡英和徐越等6位老师对“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该如何切实有效地落实核心素养,促进五育融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他们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交流所取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
胡静怡 语文教师
胡静怡老师以《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项目化学习为案例,分享自己是如何在自身教育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促进五育融合,让学生真正沉浸式阅读经典名著的。胡静怡老师认为避免学生浅层阅读需要围绕整本书确定核心知识,设计以具体情景为背景的驱动性任务;通过自主阅读调动从书中获取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开展学习实践,最终形成公开展示的成果,从而加深对整本书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例如,在项目化学习课程中,胡老师采用了情境式小报绘制和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调动前一次的小报创作中获取的知识,来支撑自己对于鲁迅成长的解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此外,胡老师鼓励学生在辩论结束后进行自评与互评,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输出。经过这一活动,也就是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单一地接收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引发思考并有条理地阐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胡老师通过项目化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得以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实践创新,落实了核心素养,将五育渗透进了阅读教学中。
娄依依老师将日常用语作为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切入点,从课本中生动有趣的方言拓展,开启了一次“方言守护大作战”的项目学习。该项目以保护和传承为驱动性任务,并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让学生制作微课视频展现家乡方言的魅力。
项目实践前期,娄老师首先组织学生以“为了解决……,我要……”的角度开展首轮探讨,最终得出四个子问题并将项目划分为:了解、收集、整合和录制四个阶段,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多渠道搜集资料,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素养。
接着娄老师为大家作了本项目的成果展示,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同步完成各项生活化拓展,例如在学完《丁香结》后,制作植物书标签表达感受;学完《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后,根据课文进行课本剧的创演;学完《盼》后,在六一节也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此外,每节语文课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利用5-7分钟时间,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演讲,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今年暑假娄老师也鼓励学生“发布朋友圈”,让孩子学会从生活中感知人文之美。四个核心、五种教育互相渗透,让孩子们挖掘人文之美,品析生活之美,让核心素养具像化,让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充分展现。
娄老师认为,当学生们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观察、思考和探索时,我们今天所探讨的“落实核心素养,促进五育融合”便在教育中留下了痕迹。
陈心雨老师就如何改变传统授课的模式,积极变革提高历史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这一核心问题谈一谈“五育融合”理念下“建筑模型”项目设计案例呈现。陈老师主要从项目背景与概述、教学目标分析、实施过程设计和评价设计等四个板块进行阐述。
本项目首先根据“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如何发掘我们设计的这一件件具有生命力的红色建筑模型中的党史元素、科技元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是如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社会实践。接着,根据“五育融合”理念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渗透,将本项目化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对应分析。在实施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沉浸其中,陈老师借助科技节为平台,创设了真实的学习场景,让华西学子化身“设计师”、“解说员”,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更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化学习结束后,陈老师带领学生,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围绕教学目标,以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展开,将评价方式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
陈老师将历史与科技相结合,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相结合,使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将五育渗透在教学教育活动中。
吴毅敏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将信息科技融入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和动力的实践与思考。吴老师从娄依依老师的分享中获取灵感,针对《<西游记>中的“一带一路”与通关文牒》校本课程提出了更加新颖的设想:或许可以在今后组织学设计并开展《西游记》与“一带一路”的闯关游戏,引导学生熟悉近三年中考语文“综合运用”题型,再利用“问卷星”平台,组织学生建立“闯关游戏”在线答题题库,完成“版本测试”后,批量发放至不同群体。最后,教师搜集测试数据,撰写测试报告,反馈题目的正确率,分析被测者失分原因,总结并归纳。
吴老师指出自己在西游记闯关游戏中预设“积分榜”评价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游戏的趣味度和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的竞争意识,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这种竞争既可以存在于个人之间,也可以扩展到小组之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能够检验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通过以上这种形式,教师可以通过“问卷星”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对参与该课程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和总结,进一步了解他们对这方面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并据此制定后续更科学、更精准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路径和专业指导。
蔡英老师就上学期开展的“跟着课本去旅行”的项目学习活动为大家分享她在学科融合的特点和五育融合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该项目将课内语文课本和课外旅行相融合,以语文课文为载体,以如何制作一份文化之旅旅游手册为驱动型问题,利用跨学科的知识,达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制作一份旅游攻略”为目的,以此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同时,从语文课本出发,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在了解旅行目的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信息的过程中会融合地理、历史学科;了解和融入当地的不同风俗文化、艺术文化、合理安排财务开支涉及道德与法治、音乐、艺术学科;在绘制旅游手册的过程中涉及美术学科……
项目的最后,学生回归到语文学科,撰写履行感想感受、梳理沿途所见所感,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这是一个活动类的项目化学习,也是一个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更是一个五育融合的项目化学习,切切实实培养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落实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徐越老师就如何在体育学科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武德,加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作教学实践分享。徐老师首先以“武术”作为切入点,在体育大单元视角下,以武术为载体入手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案引发学生思考,结合新课标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及教学提示出发,以“如何弘扬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为本质问题,以“如何让武术学习更有效、有趣?”为驱动性问题,开展本次项目化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武术运动的变化规律,了解尚武崇德的武德核心、武术文化知识和十步拳对练攻防含义,丰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同时,结合多样化学练方式和专项化体能练习,提高身体体能与协调能力,更让学生们在习练中学会相互尊重、互帮互练,从而逐步养成勇敢果断、积极进取、自尊自信、习武尚礼的优良品质以及公平正义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激发武术学练兴趣,徐老师还设置了少年连环拳为载体的“华山论剑”终极挑战,学生根据既定情境体验作为一名习武之人从零基础逐渐成长起来,从初识武术探索文化内涵,涵养人文底蕴,通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在师生面前展示武术技巧促进健康生活,从而不仅达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达成了“健身育人”的学科课程目标。
党支部书记、校长
随着此次教育论坛的圆满结束,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黎肖鸿为本次论坛作总结发言。黎校长指出,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脱离了研究的教学往往难以深入人心,而缺乏教学实践的研究也容易成为无源之水,学校将持续构建展示平台,助力教师职业发展。最后,黎校长鼓励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追求新颖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做到共同进取,相互启发。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照片:陆健明
图文编辑:沈凡筠
审核:杨红兵 顾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