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师生近期学术成果汇总!!

学术   2024-11-04 20:13   上海  


燕啾声|历史学系师生近期学术成果汇总(2024年7—9月)

编者按:历史学系研究生会“燕啾声”系列推送,定期整理本系师生已公开发表期刊、报纸文章目录及摘要,助您掌握前沿学术资讯,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关注!



01.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刘永华:图局与图会:清代徽州图甲职能的乡族化

摘要:自明末以降,特别是清中叶以来,徽州、赣西等地先后出现了图会、图局等组织,这些组织的兴起,似与周期性的赋役加征滥派乱象颇有关系。由于各地生态环境、地域权力结构等因素有别,这些组织的形态也各有差异,不过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采取组织化的形式,专门处理本群体的钱粮、差役等事务。这种居于图甲组织之外,又主要处理图甲事务的组织的兴起,体现了清代图甲职能的乡族化走向,即图甲制度依托图局、图会等乡族组织形态,来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发展趋向。在不少图会建立的过程中,本无密切社会联系的人群,为了共同应对王朝国家对资源的汲取聚集在一起,它们属于制度“打造”的社会,体现了王朝制度对明清社会的型塑,也是明清社会演进颇值注意的新动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2024年7月20日


02.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荣新江:关于敦煌文献的“数字化”问题

摘要: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经过一百多年的整理和研究,大多数已经有了标准的录文本。目前,中国古代文献已经进入数字化阶段,但敦煌的数据库基本上都是图片,而不能检索文字。文章从图片、编目、电子文本、检索四个方面,探讨敦煌文献真正数字化的途径。

敦煌研究,2024(04),2024年8月27日


03.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刘晨:太平天国何以兴起——基于洪秀全早期思想的新考察

摘要:太平天国文献所记1837年洪秀全“丁酉异梦”的内容掺入了新形势下洪秀全本人及太平天国对之前梦境的重新解释,脱离了原始情况,且各种文献之间有着互相印证神性的意义。“诏明”于1848年冬的《太平天日》是一部完整的宗教神话,同时是一篇反清宣言,结合其他史料,说明至此时洪秀全等人才正式立意反清。屡试不第、广西传教受挫、广州入教受洗被拒等经历使洪秀全产生了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情绪,紫荆山拜上帝组织的发展则对他自认受命下凡、斩邪留正的理想给予了鼓励,1847年夏二次入桂后,洪秀全的主观认识有了明显变化。现存文献所反映洪秀全思想转变与反清思想确立的时间点恰好与广西局势的崩溃相吻合,从侧面说明激剧恶化的社会生态驱策洪秀全最终走上反清之路。

清史研究,2024(04),2024年7月15日

罗敏: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危机与应对:以20世纪30年代内蒙自治运动为中心的探讨

摘要:南京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受当时国际环境与自身实力的限制,注重中心区域的政治统合,忽视国内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进边疆与内地同质化发展,对蒙古王公等上层势力注重形式之联络与敷衍,实际上则严加防范,二者之间隔膜甚深。1933年内蒙自治运动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改此前对内蒙政策之被动应付,在汪精卫主导下通过了在地方自治模式下改革内蒙地方行政系统方案。为了阻止日本利用溥仪“称帝”诱使德王主动归附,蒋介石一方面采取允许内蒙高度自治之放任政策,同意设立统一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另一方面派遣秘密特工人员向蒙政会内部渗透,并暗令晋绥地方当局运动所属乌、伊二盟脱离蒙政会。蒋的政治运作非但未能增进德王内向之心,加剧了晋绥地方当局对中央的不满与防备。德王公开投日后,国民政府对内蒙政策重回“同化政策”之旧轨。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5),2024年9月15日


04.亚非拉近现代史教研室


董经胜:外部因素与拉丁美洲的现代化

摘要:<正>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内源性的现代化不同,拉丁美洲的现代化是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推动下启动的,并且一直受到外部因素制约,是一种典型的外源性现代化。而外部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拉丁美洲与西欧、北美等区域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双方各自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变化的。因此,通过考察这一外部因素的演进来审视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中发展模式的变化,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性。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2024年8月1日

唐利国:东亚近代化研究的范式演进

摘要:<正>将东亚视为一个具有某种整体性的区域,讨论其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并不像看起来那么不言自明。典型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便将日本文明划分为与中国文明并列的另一种文明。狄伯瑞的《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一方面会使用“东亚文明”“东亚所共享的文明”之类的表述,一方面也会说“三种东亚文明”“东亚各个文明”,游移不定之态跃然纸上。实际上,最早由明治时代日本学者所开创的“东洋史—东亚史”,接受欧洲近代以来视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文明史范式,本质上并不承认东亚诸国具有文化上的一体性,反而回应日本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去中国中心化”的政治诉求,在学术上往往强调的其实是各种版本的日本特殊论。日后更是随着日本对外侵略战争的扩大,走向以“大东亚史”为名的极端日本主义的非学术言说。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2024年7月31日


05.专门史教研室


吴博皓:冷战地缘政治背景下的新中国国际贸易——以20世纪50年代东南亚棉纺市场的进出口为中心

摘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东南亚地区去殖民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该地区逐渐摆脱殖民体系下对宗主国的商品依赖,并成为中国商品尤其是棉纺品的重要出口市场。这一时期中国在发展东南亚贸易的过程中,也面临来自美、日、英等国的激烈竞争。然而,各国通过经济外交手段促进本国对东南亚的棉纺品出口,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也有着通过经济手段推进本国地缘战略的目的,该时期的东南亚地区棉纺贸易呈现出了较强的国与国之间对抗的色彩。同时,本文也从经济外交的角度,阐释了在冷战这一场全方位、高强度、长时段的大国竞争中,政府与民间力量密切互动的特点,从而为我们理解冷战背景下新中国的外贸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4(04)

赵世瑜:从族类到户籍:“不分满汉,但问旗民”含义析

摘要:“不分满汉,但问旗民”,是清史和满族史研究者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长期以来,研究者均未说明此语来自何处,因此,这句话多被理解为强调清代满汉或旗民之别的表达。然而这句俗语毕竟暗示了某种变化,这就是从强调满汉族类差异到强调旗民户籍之别的变化,因此具有“民化”或在地化的意涵。而由“入籍”成为国家编户的“民化”或在地化过程,是从明代甚至更早时期一直延续不断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2024年7月20日


06.西方古典学中心


彭小瑜:“虽数千里之外,奉教令如目前”——古代国家统治的理想与现实

摘要:<正>对不同类型早期国家的研究说明,高度认同中央政府的政治文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实际,并不一定与中央集权和地方治理的有效配合相关联;而那些重视帝王政府与地方贵族之间权力和利益平衡的古代国家,有时候却能够建立起高效的中央政府和全国范围的动员能力,维护好社会秩序,有力抵抗外敌侵犯。当我们在历史教科书里习惯性使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概念的时候,如果谈论的仅仅是或者主要是一种尊崇强有力中央政府的政治文化、一种意识形态,那么应该是抓住了很多古代社会和国家政治的一个关键特征;如果我们把这一概念混同于实际的社会治理状态,甚至试图去认定一种相当有效的、由中央自上而下整合地方经济政治的“现代化”行政体制,认为这是古代帝国应有的特点,那么我们对史料和历史的解读就进入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很多指示着相反的实际状况的证据会被无情地忽略和放弃。

读书,2024(08),2024年8月13日


07.欧美近现代史教研室


王立新:从“自由灯塔”到“世界领袖”:两次世界大战与美国人国际角色认知的转变

摘要:从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精英们虽然抱有以共和主义改造世界的理想,但相信美国应该专注于国内的“共和实验”,以榜样的力量而非对外干预行动来影响世界,扮演“自由灯塔”而非“自由十字军”的角色。一战爆发后,威尔逊试图重塑美国人的国际认知,说服民众放弃孤立主义并支持美国在战后发挥世界领导作用,但没有成功。到二战结束时,美国朝野终于达成共识,认识到美国不应该满足于做“自由灯塔”,还应该成为战后的“世界领袖”,承担起领导世界实现和平与繁荣的责任。美国精英们对美国国际角色认知的改变既是美国实力迅速增长和国际环境巨变的结果,更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有关。特别是二战的悲剧使美国民众意识到,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与外部世界息息相关,美国有必要通过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塑造有利于美国的世界环境。美国从此走上了全球干涉和霸权护持之路,对美国自身和整个世界都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4),2024年7月31日


08.荣休教师发文


钱乘旦:现代化理论研究与中国现代化实践

摘要:理论是实践的总结。在追求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普遍趋势的今天,现代化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矛盾甚至风险。回溯和考察现代化理论研究历史,揭示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比较与借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题中之义。由此,必须回答好四方面问题:一是现代化研究是如何生发的?中国现代化研究与西方现代化研究有何区别?二是什么是现代化?中国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现代化?三是现代化的任务是什么?我们目前面临什么样的现代化任务?四是顶层设计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求索,2024(04),2024年7月31日

徐凯:明代行人司行人严从简与东北女真史事

摘要:明初设置行人司,是朝廷专掌邦国外交与周边民族事务的官署,其品秩低而权实重。行人奉使,先礼后兵,化干戈为玉帛,作用堪比将帅。嘉靖后期,赐进士出身的严从简,入职行人司六年。为给朝廷拟定涉外及民族之策和出使者提供咨询,他编纂两本著作,即《使职文献通编》《殊域周咨录》,详载明代域外方国和周边部族事迹,其中相关东北女真族史事,弥补了《四库全书》禁毁史事的阙如,对清朝前史研究颇为珍贵。严从简是中国16世纪中外关系和边疆民族史地的一位杰出史学家。

清史研究,2024(05),2024年9月15日


09.博士后发文


庞博:论《宋书》《南齐书》两篇尚书下荆州符之关系

摘要:沈攸之举兵后,丘巨源为朝廷撰写了历数沈之罪状、劝诱荆州反正的尚书符文稿。这篇尚书符未立即下发,而是在萧道成平定袁粲、稳定中枢政局后,经萧道成幕府参军江淹修改,更新平叛将领名单、官衔,再依流程下发的。丘巨源初稿中历数沈攸之罪状的部分则被拆分出来,改写为以萧道成幕府为名义的讨沈文。作为江淹修订稿的尚书符和文被沈约收入《宋书》;丘巨源的初稿在宋齐亦未亡,后被萧子显收入《南齐书》。

文学遗产,2024(04)

宋上上:明代中后期户部盐课银收入演变机制研究

摘要:明中期以降,运司纳银兴盛,户部盐课银收入逐渐增长,遵循“增课不增引”原则。嘉靖初年,余盐正式纳入户部征课体系,盐臣围绕是否需要增添盐引作为余盐运销的执照,展开争论。嘉靖十四年,户部议定只增课、不增引,规定商人每报中正盐一引,附带余盐若干斤,交纳余盐银有差。明后期遇有盐课银加派,户部放弃增添引目,转而通过增加商人每引附带余盐的数量,来提高余盐银收入,这一盐课增收机制称为“就引带盐”。“增课不增引”原则适用于两淮、两浙、长芦、山东四运司,源于四运司正盐分派边镇开中纳粮,盐引官价保持固定,户部避免超发引目导致盐引贬值,以招徕商人报中,反映出明代盐法演变的主要考虑因素在于保障边镇粮饷的稳定供应。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24(04),2024年7月10日

宋上上:论明代常股、存积盐法的演变

摘要:明正统五年,户部规定两淮、两浙、长芦运司常股盐挨次守支,存积盐随到随支。常股和存积盐搭配开中,二者盐价比从正统时1∶4,至成化时1∶1.5,到弘治接近1∶1,在价格和守候时间上趋于一致。正德元年户部将存积盐改为挨次守支,相当于废除了存积盐法。嘉靖九年后,户部将山东运司也纳入存积盐划分范围,规定两淮等四运司盐课的40%定为常股盐,供应九边客兵粮饷,占比60%的存积盐,补充主兵粮饷。《明史》记载常股盐供应主兵粮饷的说法,属于臆测。常股、存积盐法是中国古代食盐专卖制度的创举,官府试图对于盐引售卖作出预算和规划,但随着明代中后期边镇粮饷激增,运司盐课年年开中殆尽,甚至透支开派,使得存积盐法有名无实。

安徽史学,2024(04),2024年7月15日

宋上上:明代四川开中法的施行与实绩

摘要:明代四川开中法始于洪武四年(1371),沿着松潘—建昌一线展开,户部根据军情缓急,权宜开中。景泰以后开中地点集中于松潘,开中盐引种类限于川盐。商人从成都收买粮米,运至边仓上纳,然后在盐司支盐,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利润。商人按照既定盐引官价,上纳相应价值的粮米,每年开中盐粮大约2.66万石,占松潘所需军饷的三分之一左右。开中法鼓励商人输挽粮米,减轻军民转运劳苦,缓解了边粮不足的问题,但商人纳粮价值少于纳银,官府获利不多。因此,正德元年之后,四川不再开中纳粮,户部将四川盐课全部折银征收,由商人代纳灶课,灶户偿还食盐。盐课折银共计7万余两,成为明后期四川提举司办纳岁额。

盐业史研究,2024(03),2024年9月20日


10.硕博生发文


黄博文:武汉会战中的日本海军

摘要:1938年6月,侵华日军对武汉发起大规模进攻。日本海军以第三舰队为主力组建溯江部队,协同日本陆军波田支队沿长江发起溯江作战,连续攻占武汉下游的马当、湖口、九江、田家镇要塞区,打通了通往武汉的江上通道。为阻止日军继续推进,中国陆、海、空军发起空袭战、水雷战、游击炮战等作战,试图截断日军的长江补给线。而日本海军则在长江后方为陆军的运输船团护航,并通过航空作战夺取华中地区制空权。可以说,在侵华日军进犯武汉过程中,海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抗日战争研究,2024(03)

杨一帆:溥仪的“初政”:1922—1924年逊清朝局的演进与出宫事件

摘要:民国建立以后,逊清朝廷的高层长期由以溥仪生父载沣为首的王公亲贵、师傅与内务府大臣组成,政治取向保守而谨慎,尚能与“在野”遗老及复辟活动保持一定距离。但是,随着溥仪开始“亲政”,这一结构逐渐被破坏。郑孝胥、罗振玉等富有政治野心与复辟倾向的遗老受到溥仪信赖,在清理皇产、加派南书房行走、内务府改革等活动中陆续涌入逊清朝廷,形成派系倾轧的局面,而载沣等旧臣则逐渐边缘化。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后。探讨溥仪出宫及复辟问题不能局限于“法理”层面,也需要重视1922年后逊清朝廷内部权力结构出现的变化。

清史研究,2024(05),2024年9月15日



*以上成果按先教师、后学生及姓名音序排列统计,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因各刊刊出时间不统一,统计可能稍有滞后,部分成果出刊时间早于统计时间。如有成果未能及时统计请后台留言,我们将于下期增补。


文案 | 李明蔚

微信编辑 | 陈秋锦

审核 | 乔冠一 张悦 朱恒宇


汉学研究
研究汉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