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供销社、物资流通与计划经济:计划商业体制的逻辑与困境( 1948-1962)》

学术   2024-11-13 11:41   上海  

作者:李玉蓉

        本文视供销社为当代中国商业体制变迁过程中的一条中间引线,将供销社自身的发展演变与计划经济物资流通体系的发展结合起来,梳理合作商业与国营商业、私营商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而考察计划商业体制的建立与演变过程、运行的内在逻辑与困境。

        本文从两个联动层面来叙述供销社与计划商业体制的动态发展过程,一是将合作社商业作为一个视点来观察整体计划商业的逻辑及其运行,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统一市场形成过程中,供销社既是自成体系的商业主体,也是公私关系调整、城乡关系构建、工农关系互动中重要的中间手段。二是从国家计划商业角度来看供销社的发展逻辑,把供销社放在宏大的计划经济体制之内,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供销社本身,供销社商业制度始终在国家经济需求与任务调整之下剧烈变动。

        本文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北京、河北等地的供销合作社档案,与商业相关的省委、市(区)委、市(区)政府、公社、工商局、粮食局、工会等档案资料,还有国家层面的汇编资料。本文虽然利用了地方性史料,但并没有局限于区域性组织制度史,而是运用多案例来论述计划商业体制框架。本文也试图跳出供销社部门档案自我叙述的逻辑,构建供销社与整个商业体制的逻辑关系,凸显计划经济形成过程中物资流通与商业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

        在具体论述层面,本文从中国面临的具体问题、具体需求出发,强调供销社与计划商业体制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供销社延续了农村革命时期合作社商业汲取物资的传统,也借鉴了苏联消费合作社发展模式,但更多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实的经济需求与物资流通压力。供销社首先辅助国营商业与私商竞争,占领了城乡之间广阔的初级市场;随着国家展开大开大合的计划经济建设,供销社在参与调整商业、改造私商的过程中,亦不断被调整、被改造。计划经济时期的物资流通、商业体制、商品市场不仅不是静态的或铁板一块的,反而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态关系与内部博弈过程。

        本文认为,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国家统一市场中,供销社不断走向计划化与国营化,却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计划商业体制的低效率与流通不灵等问题,最终陷入计划商业的内耗之中;供销社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合作性商业的作用,使其在自身理论、制度与实践之间拉锯。整体计划商业体制矛盾与供销社自身内部矛盾重叠,这根源于计划商业体制的内在逻辑,即始终服从于国家物资汲取与计划流通需求。本文也揭示出,在计划商业体制形成时期,国家不仅高度重视商品市场与物资流通,并随市场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商业制度,但也苦于物资流通与市场关系的极大不确定性,不仅商业计划数字难以精确制定,商品流通过程难以统计,商业计划执行效果也难以准确衡量,因而调整处于公私之间、城乡之间的供销社商业制度,成为一种常态化措施。供销社频繁的制度调整,既是国家掌握实际物资流通的一种技术手段,也是国家试图缓解计划商业体制下流通困境的一种方法。计划商业体制与实际物资流通之间的张力聚焦于供销社之上,塑造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供销社商业体系。


本文为博士学位论文简介,2021年5月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通过答辩,指导教师为王元周教授。作者现任职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系方式:liyurong@mail.tsinghua.edu.cn。


汉学研究
研究汉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