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岛泰三 著 董炳月 译
ISBN:9787108078353 定价:59.00元东京大学安田讲堂,静静伫立在东大本乡校区的核心位置,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1969年,那里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战场。盘旋的直升机、喷射的高压水龙、弥漫的催泪气体……东大学子和日本警察进行的激烈攻防战,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
20世纪60年代末的日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弊端、医疗腐败、环境公害等诸多社会问题丛生。学生们为了反美反越战、反安保条约以及要求校园民主化等,发起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安田讲堂攻防战(即安田讲堂事件)为该运动的高潮。
《以命相搏的青春:东京大学安田讲堂,1968—1969》的作者岛泰三为当年的学生队长,他以稀缺的亲历者视角,写下自己的证言,展现了历史的另外一面。青年学子们不再是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群像,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他们每一次以命相搏的抗争,都是对时代责任的勇敢担当。同时,本书通过丰富史料,深入剖析了历时一年多遍及日本全国的1968年学生运动的缘起、发展、高涨和退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揭示出这场运动对现代日本社会的深远影响。需特别指出的是,作者还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详细证词。它们填补了官方记录可能存在的空白,对丰富历史面相、补充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是一部有着严谨历史态度的独家回忆录。书中提出的关于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凡的启示意义。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历史、关心社会的读者细细品读。
【作者简介】
岛泰三,1946年出生于山口县下关市。就读于东京大学理学部时参与东大斗争,因安田讲堂事件入狱2年。房总自然博物馆馆长、《日本猴》杂志主编、财团法人日本野生生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天然纪念物日本猴栖息地保护管理调查团(高宕山、卧牛山)主任调查员、国际合作事业团马达加斯加派遣专家(灵长类学指导),现为NGO日本指猴基金的代表。获京都大学理学博士、马达加斯加第五等勋位。出版过《拇指为什么粗?逼近两足直立行走的根本原因》《指猴之谜》《以鱼为食的人类史——从非洲到日本列岛》等多本自然科普著作。
【目录】
译者说明
第一章 开 端
核动力航母“企业号”
在佐世保
“春节攻势”
处 分
青年医师
阻止毕业典礼与入学典礼
越战的后方基地日本
第二章 通向未来的大学之路
日本大学的黑暗
日大学生,站起来!
第一次占据安田讲堂
布 告
抗议调动机动队进入校园
校长会见
占据安田讲堂
“东大全共斗”成立
第三章 在街垒中
街垒中的节日
两极分化的大学教育
《八一〇布告》
罢课行动被瓦解
“拂晓部队”登场
“永久夺回”日本大学的街垒
第四章 一个历史顶点
日本大学在两国讲堂集会
东京大学的全校无限期罢课
在东大附属医院的斗争
“民青中央委员会宣告破产!”
“10·21国际反战日”行动被视为骚乱罪
大河内校长辞职
责任感
席卷日本大学的暴力之风
第五章 日大、东大两校全共斗会师
加藤代理校长的伎俩
混 乱
综合图书馆前的恶斗
“滚回去!滚回去!”
一切留待11月22日
日本大学全共斗在东京大学登场
“日大父兄会”的屈服
第六章 前 夜
东大所有学部的学生大会
教养学部的骚乱
终止罢课——法学部、经济学部及教养学部教养学科
跨年度罢课—教育、农、工、药、文、理各学部
强行召开“医学部学生大会”
理学部2号楼事件拾遗
1968年年末,东大的学生在想什么?
决战前夜的风景
决战的准备
在决战前夜
第七章 安田讲堂前哨战
前哨战
“你们,不过是政府的走狗!”
生死搏斗
“终于成了流浪精英”
四位自由意志者
多种多样的原因
第八章 安田讲堂攻防战
硝化甘油?
1月18日
陈列馆
街头斗争
在安田讲堂里
1月19日
“奋勇前进!我们的战友啊!”
第九章 安田讲堂事件的收场
暴行的实态
第八本馆与入学考试终止
逮捕、拘留、起诉
投入审判斗争
第十章 1969年与当下
历史评价
日本的教育存在着根本性错误
《十项确认书》的闹剧
尚未算总账!
美国为何在越战中失败?
美军必败
胡志明伯伯如果还在
关于对东大斗争的评价
提出一个“假设”
结 语
引用资料说明
补充资料1 1968—1969年年表
补充资料2 1968年度东大本科生、研究生、教官人数表
附 录 1969:安田讲堂的陷落
译后记 一段日本史,一种日本人
发生在1969年(昭和四十四年)1月18、19两日的东京大学安田讲堂事件,曾经展示了壮观的场面——盘旋在钟楼上的直升机喷洒催泪液,地上警车的高压水龙喷出水柱,因此,这次事件至今仍广为人知。但是,身处安田讲堂内的那些青年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却被忘却了。最终走到那一步的青年们的斗争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即使在当时被新闻媒体炒作到了甚至令人厌烦的程度,但也几乎没有被作为历史事件来论述。有人这样说:“其主要原因在于:东大全共斗在‘攻城’即将开始之际的紧要关头从安田讲堂逃脱,少有向后世讲述事实的当事人作为证人,对遭受挫折的东大斗争进行总结。”
这样,东大全共斗的“卑怯者”形象便被描绘出来。当时,坚守在东京大学校园内的东大本科生、研究生、青年医生有很多,仅仅在安田讲堂里面,就超过了70人。他们全部被逮捕,受到审判并被判有罪。那些人当中,有的人(包括我)在监狱里服刑数年。这本书,就是从安田讲堂内部审视那次事件的人提供的历史证言。这些青年人,到现在为止,36年间一直保持沉默。持续沉默的原因有多种,但是,沉默并非因为怯懦。即使是现在,很多相关人士对于我出版这本书依然怀有疑虑,对于当时与该事件直接、间接相关的青年们来说,就该事件展开叙述是被作为一种禁忌的。那里存在着沉重的意含,存在着巨大的压抑。在这遭受如此巨大压抑的事件之中,隐藏着人性的深层本质。不过,我并不认为自己适宜于承担阐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工作。但是,我最终意识到:作为当年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留在安田讲堂里的人,将事实公之于众,难道不是一种义务吗?然而,在1969年至今36年已经过去的现在,当年处于同一战线的战友没有留下任何证言而自我了断的事件屡次发生。因此我决定撰写本书,记录应当被讲出来、传下去的史实。安田讲堂攻防战本身,不过是此前一年开始的东大斗争的最终结果。如果没有导致那种结果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不足700人的青年们不会以8500人的警视厅人员为对手,投身于必然失败、没有逃路的绝望的斗争。手里的武器仅有石块、棍棒、燃烧瓶,一杆枪都没有,无论如何也无法进行现代战争,谁都不知道混战将导致怎样的结果。偶然的状况下,自己被杀死或者杀死对方,都是十分可能的。就像前一年警察解除日本大学街垒封锁的时候发生的惨剧,如果扔出的石头砸死了警察,自己也会被追究杀人罪。不做好类似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坚守在安田讲堂内的。就这样,唯有考虑了全部可能性、下定了“即便如此也不当逃兵”这种决心的青年们,留在了安田讲堂。当时我横下一条心:“无论事态发展到何种程度,都承担这场斗争的结果!”催泪弹横飞,燃烧瓶起火,从天空到地面,瓦斯液与水龙的水雾几乎淹没了安田讲堂。但是,那种华丽壮观的攻守作战只不过是外在的风景。那风景内部,是做好了那种思想准备、下定了战斗决心的青年学生。不仅如此。1968年,在日本大学——这所每个方面都与东京大学形成对比的大学——的校园中,也发生了青年学生的抗议。1968年11月22日,相互之间未曾有过关系的两所大学的青年学生们,还有在那一年投身校园斗争与反战斗争的无数青年们,在安田讲堂前会师。安田讲堂正门前的那座街垒,警察机动队发动数次猛攻也未能突破,那座街垒就是日本大学全共斗的青年们建造的。这样,在那一年投身斗争的青年们,在安田讲堂中实质上构成了一个整体。这在日本青年运动史上,是空前的事件。那么,这种事件为何会发生?译后记
购得这本《以命相搏的青春:东京大学安田讲堂,1968—1969》(原著日文名『安田講堂 1968-1969』),是2006年10月24日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的书店。当时我正在驹场做客座研究。在那8年之前的将近5年间,即1994年至1998年,我曾在东京大学本乡校区留学。本乡校区是东大总部,安田讲堂就在那里,因此留学时我对安田讲堂的历史已经略有所闻。2002年,我在东京工作的时候,又读到了安田讲堂事件发生时警方主要负责人佐佐淳行撰写的《东大陷落》。所以,2006年10月24日,我在与本乡校区半城之隔的驹场校区书店看到这本《以命相搏的青春》,不仅很感兴趣,而且忽然感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距离,于是立刻买下。阅读《以命相搏的青春》,颇受冲击,总是想起毛泽东的诗句“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本书呈现的是战后日本的一段特殊历史——与帝国主义扩张史、经济腾飞史完全不同的社会运动史,书中那些信念坚定、纯洁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青年学生,也是一种全新的日本人。那段历史,那种日本人,都是中国人应当了解的。这种了解是对战后日本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同时代的中国与世界。购书不久我就起了翻译的念头,但当时没有时间。2007年7月结束客座研究回国时,自然是带回了这本书。2008年初夏,《北京青年报》的编辑尚晓岚女士来约日本方面的稿子,我便将《东大陷落》与《以命相搏的青春》两本书结合起来,写了一篇《1969:安田讲堂的陷落》给她。那篇文章有些长,她删节之后发表在2008年6月1日《北京青年报》的“历史纵横”版。文章配着两本书的书影和安田讲堂的大照片,占了整整四分之三版,颇有冲击力。文章发表时,尚晓岚写了几句简洁精当的按语:“‘安保斗争’是日本战后历史的一个关键词。昨天,6月15日,是安保斗争纪念日。而1969年发生在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事件’是日本学生运动的一个缩影。回顾风云激荡的20世纪60年代,不同的人,立场迥异。”现在,我将此文作为附录收入本书,给读者提供一点背景知识,也作为对尚晓岚女士的纪念。尚晓岚2019年3月病逝,至今已经5年多。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签订这本书的出版合同,是在2016年1月。约定的交稿时间是当年的7月15日之前。当时怎么也没有想到,翻译工作会拖延近7年。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忙—忙于本职科研工作和相关的琐事,这个无须多说。另一原因则是翻译难度大。难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安田讲堂事件的社会背景复杂,过程曲折,但该书著者岛泰三并非作为旁观者对事件做全面、客观的叙述,而是作为当事人从个人的角度叙述,其叙述还时常伴随着难以抑制的情绪。如他在第三章第三节中所言,在事件发生37年之后,撰写本书时重读东大校长敷衍塞责的《八一〇布告》,他依然忍不住想骂人。因此,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进行准确的翻译,必须反复阅读原文,还要查阅背景资料。二是原著中的许多富于时代特色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以及专用词语——比如与越战有关的美国人名,用日语片假名书写的越南语发音的越南地名、人名,某些化学制品的名称,等等,解决此类问题很花时间与精力。7 年间翻译工作几度中断、几度重开,时断时续之间我长期坚持的“完全翻译”(即读懂原著中的每个词、每句话之后再进行对应性的翻译)观念发生了改变。全部解决一本外文著作中的所有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本《以命相搏的青春》也一样。询问著者本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但是,受商业规划限制,我与著者的联系只能通过原著出版社间接进行,十分不便。所幸,著者认真回答了我书面提出的60多个问题。原著中极个别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在译本中做了技术性的处理。阅读这本书、理解20世纪60年代末以安田讲堂事件为中心的日本学生运动,有若干关键词:罢课、集会、游行、机动队、全共斗、团体交涉、街垒等等。从这些关键词,可以基本把握青年学生们的思想观念与行动美学,进而理解战后日本左翼思想的复杂性与多元性。“罢课”等词好理解,无须多说,但“全共斗”“团体交涉”“街垒”三个词,需要做一点解释。“全共斗”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学生运动中产生的新词,后来被收入日本的权威辞书《广辞苑》(岩波书店出版)。《广辞苑》对该词的解释是:“全学共斗会议的略称。1968—1969年间大学纷争发生之际,在各大学成立的学生组织。”日语汉字词“全学”翻译为中文即为“全校”。在当时的大学斗争中,全共斗作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基层学生组织,与日本政府,与学校当局,与日本共产党,均有对立或斗争。“团体交涉”一词也是现代日本社会的伴生物,并且在后来的学生运动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广辞苑》“团体”一词项下,衍生词之一就是“团体交涉”,释义为:“指工会与雇佣者就工作条件进行交涉。此项权力获得日本国宪法第二十八条的保障,雇佣者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拒绝交涉,即为不正当劳动行为。简称‘团交’。”日本青年学生与学校当局的“团交”,内容虽然与工会的“团交”有别,但行动方式是相同的。“街垒”在原著中被写作“バリケード”,是英语“barricade”的音译词,意思是街垒、路障、挡墙、鹿砦等。在当时日本的学潮中,青年学生为了与当局、警察机动队对抗,根据场所的不同,从不同的条件出发,建造了多种不同类型的街垒。该书第三章第一节,即有对日本大学多种不同类型街垒的生动描述。在岛泰三撰写《以命相搏的青春》的2005年,安田讲堂事件已经过去了37年。岛泰三回望历史,高度评价学生运动的意义,为学生运动被镇压感到惋惜,并在第十章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当时东大、日大的青年学生能够与日共、右翼体育会等联合起来,那么就能够从根本上改造日本社会。这是意味深长的。当年日本的那些青年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对社会的认识、改造社会的理念都欠成熟,但是,他们在最敏感的年龄段切身感受着自己身处的日本社会,他们决绝的、自杀式的抗议行动本身是社会问题导致的,是多种社会病的“病状”。可以肯定,如果当年安田讲堂事件不是以那种方式结束,那么今天的日本一定是另外一个样子。现在,《以命相搏的青春》已经出版19年,我们距离安田讲堂事件已经56年,日本也加快了走向“正常国家”的步伐。这种情况下阅读这本《以命相搏的青春》,对于东北亚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应当都会有新的思索。最后,要感谢三联书店的张亚囡女士为该书中文版的出版付出的劳动。清样校读完毕,心中略有感慨。毕竟,七八年来的努力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