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婆舍那实修教学丨坐禅时的观照与标记

乐活   2024-07-18 16:00   上海  

内观禅法

公众号ID:vipassan(a)

关注






毗婆舍那实修教学

壹.坐禅时的观照与标记


作者:沙达马然希西亚多、班迪达西亚多



   

毗婆舍那实修教学1

   (以下的内容,是沙达马然希西亚多,对初到「沙达马然希禅修中心」学习毗婆舍那的禅修者,所做的毗婆舍那禅修入门开示。)

   在修习毗婆舍那的禅修者之中,尚未体证「法」的禅修者,会希望迅速地获得体证;已体证「法」的禅修者,则会想在「法」上迅速地进步,希望能快速地亲证「圣法」。


   如此,为了快速地证「法」,也为了在「法」上快速进步,以便能快速地亲证「圣法」, 你们应以最大的恭敬心与注意力,聆听下列关于「毗婆舍那修行」的开示。


   综言之,此说明「修习毗婆舍那时应如何进行观照」的「实修教学」,共含三个部分:

   (1) 坐禅时的观照与标记

   (2) 行禅时的观照与标记

   (3) 一般活动的观照与标记



壹.坐禅时的观照与标记


§ 1.1 观照腹部起伏

   我将先说明坐禅时如何观照。要练习禅修之时,首先,你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然后选择一个能让你坐得较久的舒适坐姿。你可以跪坐[ 7],或是盘腿坐。坐定之后,让背部与头部保持挺直,但不僵硬。接着,闭上眼睛,将注意力放在你的腹部。


   当你吸气时,腹部会逐渐上升、膨胀。你必须贴近以紧密的注意力观察这腹部上升的过程,然后在心中标记「上」,并且,让你的心能够从腹部上升的开始一直到结束,都对准这上升的过程,而不游移到其它地方。


   当你呼气时,腹部会逐渐下降、收缩。你必须贴近以紧密的注意力、精准地观察这腹部下降的过程,然后在心中标记「下」,并且让你的心,能够从下降的开始一直到结束,都对准这下降的过程,而不游移到其它地方。


§1.1.1 概念法与真实法

   在观照、标记腹部的起伏时,你应该尽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态、外形。当你吸气时,腹部内部会产生某种张力与推力,你必须密集地贴近观照并做标记,以便尽可能地感觉或觉知那发生在腹部内的「紧」(tension)与「推」(pushing)。腹部的形态、外形,仅是「概念法」(paññatti)。毗婆舍那修行,并不是为了了知「概念法」,而是为了了知「真实法」(paramattha)。发生于腹内的「推」(pushing)、「紧」(tension)、「压」

(pressure)等等的现象,才是「真实法」。你必须贴近且准确地观照并做标记,如此才能够了知「真实法」。


   当呼气时,你也应谨慎地观照并做标记。除了应尽可能地不去注意腹部的形态、外形之外,你还必须密集且准确地观照并做标记,尽可能地去了知那渐进、缓慢的「移动」、「振动」,及「收缩」的现象。[8]


1.1.2 所缘的增减

   如果你觉得,观照、标记「上、下」两个所缘,尚不能让心保持宁静,你可以再增加一个所缘,观照、标记:「上、下、触」。


   在观照、标记「触」的时候,你应该尽可能地不去注意身体的形态、外形。你必须贴近且紧密地观照由于接触所产生的「硬」(hardness)与「紧」(tension)的现象,并予以标记。


   如果仅依这三个所缘,你的心仍然无法专注,容易散乱,那么你可以再增加一个所缘,依四个所缘来观照、标记:「上、下、坐、触」。


   当你观照并标记「坐」时,你必须将上半身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紧密地观照、标记,以便尽可能地了知身体「挺直」(stiffness)与「紧」(tension)的现象。你应尽量不去注意头、身体、手、脚的形态、外形。必须用心观照的,是那由于「风」的支持力所产生的「紧」(tension)与「压」(pressure)的现象,然后标记「坐」。这个「风」,则是由「想坐着」的动机所引发的。


   当你以四个所缘做观照、标记「上、下、坐、触」时,你的心通常能够变得宁静。如果你发现观照、标记「上、下、坐、触」四个所缘,对你有帮助,那么你就可以继续如此观照下去。但是,如果发现这样观照、标记四个所缘,会让你的心变得紧绷、担心,以至无法好好地专注,那么你可以仅以三个所缘来观照、标记「上、下、触」。如果你发现依三个所缘所做的观照,仍然对你没有帮助,反而令你感到紧绷、担忧,那么,你可以仅观照、标记两个所缘[9]:「上、下」。


   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心平静下来,并培养出定力。


§1.1.3 观照妄想

   作为初学者,在观照「上、下、坐、触」时,你的心可能会四处游移,譬如,想到佛塔、寺院、商店、住家等等。当你的心如此散乱时,你必须令观照心去观照那散乱的心,并标记:「分心」、「乱想」或「计划」等等。

   当你的「定」(samādhi)与「智」(ñāṇa)变得更有力时,你会发现,在你观照、标记「分心」、「乱想」或「计划」等之时,散乱心便消逝不见。持续这样地观照、标记,你将能亲身体验到,散乱心在四、五个观照之后便消失不见。

   其后,若你的「定」、「智」更为进步,并达至所谓的「坏灭智」(bhaṅgañāṇa)之时,在你观察、标记「分心」、「乱想」或「计划」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想」或「计划」随着每一次的观照与标记而消逝不见。你会亲身体验到这些。


§1.1.4 洞见三共相

   当你的「定」与「智」变得真正强而有力时,若你观照、标记「想」或「计划」,你不仅会见到这些「想」消失,也会见到那观照「想」的「能观之心」也消失。如此,你将了悟:不仅念头、妄想、计划的心不是恒常的,就连能观照的心也不是恒常的,它们全都是「无常的」(anicca)。


   禅修者也会了悟到,如此一连串快速而急促的生、灭[10],像是一种折磨,或者说是「苦」(dukkha)。如何才能免除这些如折磨般的苦、不断生灭的苦呢?完全没有办法免除这种苦。这种生、灭与苦,有其自己的规律。它们不受控制,是「无我的」(anatta)。


   如此,禅修者便了悟、洞察到「无常」(anica)、「苦」(dukkha)、「无我」(anatta)的真理。


§ 1.2 三种观痛的方式

   就初学者而言,持续观照、标记「上、下、坐、触」,大约半小时或四十五分钟之后,你将发现你的四肢开始隐隐作痛,或感到刺痛等不舒服的感觉。当这类感觉生起时,你必须将观照的所缘改为这些疼痛的「苦受」(dukkha vedanā)。


   对于这类的疼痛、苦受,有三种观察的方式:

   (1)第一种是,为了让疼痛消失,才观察疼痛。

   (2)第二种是,带着与疼痛决战的敌对心态,下定决心观察疼痛,想要在这一坐之中或这一天之内彻底去除疼痛。

   (3)第三种是,纯粹为了洞察疼痛的真实本质而观察疼痛。


   第一种想要让疼痛消失而观察疼痛的方式,表示禅修者实际上贪着无疼痛的快乐,意味着禅修者当下对乐受有所贪爱(lobha)。禅修本是为了去除我们的「贪」,但是现在禅修者的观照却夹杂着「贪」。由于这个「贪」,禅修者将要花很长的时间方能体证「法」,方能在「法」上更加进步。 [11]这就是为什么禅修者不应该以第一种方式来观照的原因。在第二种方式,禅修者带着与疼痛决战的敌对态度,下定决心要在一坐之中或一天

之内彻底去除疼痛。这敌对的态度,表示其中带有「瞋」(dosa)心所与「忧」(domanassa)心所。换句话说,这决心夹杂着「瞋」与「忧」,而这意味着,他的观照其实也有瞋与忧间杂其中。


   因为如此,禅修者得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体证「法」,才能在「法」上更加进步。这就是为什么禅修者也不应该以第二种方式进行观照的原因。


   在第三种方式,观察疼痛只是为了要了知疼痛的真实本质。这才是正确的观照方式。禅修者唯有在了知疼痛的真实本质之后,他才能见到疼痛的生(udaya)、灭(vaya)。


§ 1.2.1 观痛的技巧与过程

   禅修者观察疼痛时,必须要能了知疼痛的本质。当疼痛出现时,禅修者的身、心通常容易随着疼痛的增强而变得紧绷。但是,他应该试着不让自己变得这样绷紧,应该试着让身、心放松。禅修者也容易变得担心:「是否这一整支香或一整个小时,都得忍受这个痛!」无论如何,禅修者应小心避免有

这样的担忧。


   你应该让自己保持平静,抱持如此的态度:「疼痛随它自己的意向来、去;我的责任只是对疼痛保持观照」。你也应该抱持「我应忍耐疼痛」的态度。面对疼痛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忍耐。(缅甸的)谚语:「忍耐导致涅盘」,是修念处禅修时最有用的格言。


   决定自己将忍耐之后,应注意让心保持宁静、放松,别让[12]身、心变得紧绷。保持身、心放松。然后,你必须将心直接对准疼痛。


   接着,你应试着贴近且密集地观照疼痛,以便了知疼痛的强度与范围——它有多痛?哪个地方的痛最剧烈——是在皮肤、肌肉、骨头或是骨髓?如此贴近且密集地观照之后,你才视疼痛的类型来作标记:「痛」、「刺痛」等等。


   接下来的观照,也必须紧密而准确地观照着疼痛的范围与强度,并依情况为每个疼痛做适当的标记。对疼痛的观照与标记,必须精确、有穿透力,绝不能仅止于肤浅地观照、只是机械化地快速标记「痛、痛」、「刺痛、刺痛」。你的观照与标记,必须准确而密集。当你如此准确而密集地观照时,你将清楚地体验到,在四或五个观照与标记之后,原本的疼痛会变得愈加剧烈。


   当痛达至极点时,它会自行减弱、缓和,此时,你不应放松你的观照与标记,相反地,你应该持续热忱、认真地观照每一种疼痛。


   之后,你将会亲身体验到,每一种痛在四或五个观照与标记后,变得愈来愈微弱。某类的痛会变得愈来愈弱,另一类的痛也变弱;有的痛,则会转移到其它地方。当禅修者如此观见痛的变化性质之时,他会对观痛的练习,愈来愈感兴趣。〔总之,〕持续精勤修行,当「定」(samādhi)与「智」(ñāṇa)变得更锐利而强大时,禅修者将体验到疼痛随着每次的观照而变得更强烈。[13]


   当痛达其顶点后,它通常会自行减弱。这时候,禅修者不应放松他的观照与标记的强度,他必须以同样的精进与准确度持续地观照。然后,禅修者将亲身体验:痛会随着每次的观照而减弱;痛会改变位置,在其它地方出现。如此,禅修者会了悟到,痛也不是恒常的,它一直在变化,它会变强也会变

弱。如此,禅修者便对疼痛的本质有了更多的了悟。


§1.2.2 观痛与坏灭智

   这样地持续观照,当定与智变得更强有力,而达到「坏灭智」(bhaṅgañāṇa)的观智阶段时,禅修者会像是以肉眼亲见一样,清楚体验到,疼痛随着每一次的观照而完全地止灭,就像是骤然被拔除掉一般。


   如此,当禅修者见到痛随着每次的观照而消失时,他了悟到:疼痛是无常的!现在,观察的心已能战胜疼痛。随着定与智更加深化,「坏灭智」锐利

的人们,能够在每一次观照时了知到,不仅疼痛灭去,连能观的心也随之而灭去。


   若是观智特别锐利的禅修者,他们会清楚地看见三阶段的灭去,也就是,当他观照且标记「痛」的时候,「痛」先灭去,然后「觉知痛的心」灭去,接着「观照疼痛的心」也灭去。[14]禅修者会亲自体验这些。


§1.2.3 观痛时见三共相

   如此,禅修者在心中自然地了悟到,痛不是恒常不变的,感受痛的心也不是,观照痛的心也不是。这就是「无常」(anicca)。一连串的快速坏灭,像是一种折磨,也就是「苦」(dukkha)。这坏灭的现象,不受任何人控制,也无法避免,它有其自己的规律,即是「无我」(anatta)。如此,禅修者以智慧亲身了悟到「无常」等的真理。


   当禅修者依其自心了悟到,「痛」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不受控制)之时,在他对无常、苦、无我的洞察,达到明晰、彻底且决定的时候,他将能证悟向来所期待的「圣法」。关于如何观察、标记「苦受」,

以上的说明,已相当完整了。



注:

1.中譯本由溫宗堃、何孟玲翻譯自沙達馬然希西亞多原著,加拿大凱瑪南荻(Daw Khemānandi)英譯,「佛陀教法禪修中心」(BuddhaSāsana Yeiktha)於一九九九年出版流通的 Practical/WorkingInstructions onVipassana Meditation。




  

§ 1.3 闻声时的观照与标记

   在练习时,你可能会听到外面的声音,也可能会见到或嗅到什么。尤其是,你也许会听到诸如鸡、小鸟的叫声、敲敲打打的声音、人车的声音等等。当你听到这些声音时,你必须观照它们并标记:「听到、听到」。你

应试着这么做,以便能够做到只是纯粹听到,也就是,你必须试着不让心跟随那些声音,不让心被对声音的想象给带走。你应注意,让听到只是纯粹的听到,观察并标记「听到、听到」。[15]

   当定与智变得强而有力时,若你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那声音会变得不清晰,像是从远处传来似的,或像被带到远方,或像愈来愈接近、或变得沙哑不清楚。如果你有这些经验,那表示你已有能力观照能听的心。

   以这个方式继续观照、标记,当你的定与智变得更强而有力时,你会发现,在观照、标记「听到、听到」之际,声音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消逝、灭去;能听(声音)的心识,也一个一个灭去;观照、标记的心也同样地灭去。观智锐利的禅修者,能够明确、清楚地体验这些现象。

   在观照、标记声音时,尤为明显的是,声音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灭去,即使是初学者也可能会有这个体验。这些声音彼此不再相连结,它们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灭去。例如,当禅修者听到「先生」这个声音,观照并标记「听到、听到」,他会体验到「先」这个音节先个别地灭去,「生」这个音节随

后也个别地灭去。如此,这些声音断断续续地被听到,以至于声音所表达的意思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理解。此时,变得显著的,只是断断续续的声音之坏灭。

   当你体验到声音的灭去,你将了悟到声音不是恒常的;当你体验到观照与标记的心也灭去时,你将了悟到能观照、标记的心也不是恒常的。如此,你将了悟,听到的声音与能观照的心都不是恒常的。这即是「无常」(anicca)。[16]一连串迅速灭去的现象,则像是一种折磨,是苦(dukkha)。

   如何能免除这些折磨、苦呢?没有办法可以停止或免除它们。这坏灭之苦有其自己的规律,它是不受控制的,是「无我的」。如此,在观照、标记「听到、听到」时,禅修者将能洞察无常、苦、无我的真理,并且证悟圣法。


§ 1.4 坐时观照,即修四念处

   在坐禅时,观照、标记「上」、「下」、「坐」、「触」,这和「身」(kāya)有关,所以被说为是「身随观念处」。观照、标记「痛」、「麻」、「痒」,则和「受」(vedanā)有关,所以被称为「受随观念处」。观照、标记种种念头「分心」、「计划」、「想」等,和「心」

(citta)有关,所以被称作「心随观念处」。观照、标记「看到」、「听到」、「闻到」等,则

和总称为「法」(dhamma)的身、心现象有关,所以被称为「法随观念处」。

   如此,依据我们的恩师马哈希尊者所教导的方式练习坐禅之时,其中便已包括了身、受、心、法四个念处的修习。关于坐禅,以上的说明,已相当完整了。










长   按   二   维   码   识   别   关   注

毗婆舍那 | 佛陀正法 | 解脱之道

dhu!Sādhu!Sādhu!

内观禅法
延续佛陀教法, 体证解脱之道, 追求出世之乐, 断灭世间烦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