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禅法
公众号ID:vipassan(a)
阿姜查的开示字字珠玑,清晰明了,所以广受世界各国佛子们的衷心喜爱。下面是尊者关于安般法门(即入出息念)的开示:
心放下外在事物后,你将不再受到外面噪音的影响,不会被外界干扰。无论是形色、声音或其他外在事物,都不会成为影响你的因素,因为心不再注意它们,它只专注于呼吸。
如果心受到扰动而无法集中,试着深呼吸。先把肺吸满空气,然后完全吐出,几次之后,再回到原来的禅修上。调整一段时间后,正常的话,心会重新恢复平静,不过,它一定会再度跑开。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把心再拉回来,深深地吸气,然后把肺部的空气完全吐尽,再吸气,重新回到入出息念上,再度专注于吸气与吐气。
技巧纯熟之前,一定要先下一番工夫。最后,心一定能摒除外缘,安定下来。当外缘进不了你的心,无法妨碍它时,你就能看见心。心是觉察的对象之一,其他还包括呼吸与法,它们都将呈现在觉察的范围内,集中在你的鼻尖,正念则专注于入出息上。如此修行,你将渐入佳境,不只心安定下来,原本粗糙的呼吸也变匀细。身与心都能放下外缘,感到轻安。
此后,觉察由外在世界,转而向内心集中。心集中后,保持觉察于集中的点上,你将清楚地看见呼吸的进与出。正念将更敏锐,也将更清楚觉察内心的对象与活动。当你的心就能远离一切扰动的形式。它会集中在一点上,这就是禅定。当你的焦点集中时——此处是集中于入出息念——你就能因为正念的力量,而获得洞见与觉醒。你持续清楚地看着呼吸,正念会增强,心在各方面也会变得更敏锐。外在世界逐渐脱离你的觉察,心也不再对外界做出反应。
你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一切感官机能都集中在一起。你感到自在,心已经解脱外在的束缚。觉察一直跟着呼吸进出,愈来愈深细,最后几乎觉察不到呼吸。你可以说,是对呼吸的知觉不见了,或者也可以说,是呼吸本身不见了。换言之,呼吸已经细到难以察觉。事实上,呼吸仍然还在,只是太细了,就像消失了一般。为什么?因为心也变得太细了,只剩下纯然的觉知,一种非常特殊的觉醒状态。虽然呼吸不见了,心仍然清楚地觉知它不见了。持续保持这样的觉醒。
此时,你可能会开始怀疑,因为会出现所谓的「瑞相」(或译「定相」与「似相」,修禅定时出现的征兆或心灵景象)。它可能有很多种,包括各种影象与声音。在这个修行的阶段,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如果真的出现瑞相——不是所有人都会——如实觉知即可,觉知它们也是无常的现象。不要怀疑,或让自己陷入惊慌。
这个时候,你应该保持内心安定不动,并且格外觉醒。有些人察觉呼吸不见后,会很震惊。当呼吸消失时,你会痛苦,甚至害怕自己是否会死掉。因此,你必须了解,这是修行过程的自然现象。观察呼吸消失的感受,并且继续以此作为禅观的对象。佛陀称此为最坚固与不可动摇的禅定形式,它也只是心的一个坚固的对象。当你达到这样的境界时,你将会察觉心中许多不寻常与微细的改变与转化。身体会变得很轻,甚至完全消失,你会觉得自己像是飘浮在空气中,完全没有重量。你会觉得自己好像位于太空中,并且对应不到自己的感官。
当你继续修行时,你应该了解,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把心安立在轻松与安全无虞的状态。一旦制心一处后,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影响它,你可以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可以自在地维持禅定,没有任何痛苦或不舒服的感觉。
修习禅定到这个层次,你将可以随心所欲地进入或离开。你是在轻松自在的状态下离开,而非因为疲累或厌倦。这就是禅定,放松而舒适,你可以毫无障碍地进入或离开。如果你真的拥有这样的禅定,只要坐禅三十分钟或一个小时,你就可以维持好几天的平静与祥和。达到这样的禅定境界具有净化心灵的效果,你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都会成为禅修的对象。这才是真正修行的开始,它是禅定成熟的结果。
禅定有安定内心的作用。一旦心静下来,智慧与禅定便会彰显出来,它就会更加自制与沉着。这种情况出现后,便能为净化行为注入力量;行为愈净化,禅定的力量也会更强与更深细,接着智慧也会更加成熟。它们就像这样彼此支持,每一种修行都是其余二者的助缘。最后,它们都成了同义词。
你了解当心不安定时,你毋须执着于它;即使心是安定的,你也不应该执着。放下这种负担,心将更加轻盈。无论你经验到喜欢或讨厌的情况,都可以保持自在。心就是这样的维持安定。
修定不只在坐姿时,禅定的意思是指心稳固不动,当你活动时,让心维持稳定,并且以正念正知,随时保持心的稳定(这与六祖所说的无相定就非常相近了)。无论遇见喜欢或讨厌的情况,都如实觉知它们是无常与不确定的,以这样的方式,保持心的镇定与平常。
有两种平静,一种是由禅定引发,另一种则是由智慧引发。禅定引发的平静,仍有烦恼,这样的平静是藉由隔离心与境而来。当心没有接触外缘时,可以很安定,你可能因此而贪取禅定的喜悦;不过,当感官刺激生起时,心很快就动摇了。它害怕乐或苦、称赞或诋毁,害怕色、声、香、味、触。只透过禅定获得平静的人,害怕一切事物,不想牵涉任何人与事,因为他们害怕心受到干扰。这种人只想躲到安静的地方,享受禅乐,不想离开。这种禅定隐含许多痛苦,人们发现自己很难脱离它。与人相处,他们不想看或听任何事,一点也不想接触外界。他们只想选择一个偏僻安静的地方住下来,以避免与人交谈,受到打扰。单靠这种平静无法成事,如果你已经达到必要的安定,就应该先退出,以它作为观想的基础。观想禅定本身的状态,将心与不同的外境连接起来,并作反省。由止起观,观察色、声、香、味、触与法,思惟无常、苦与无我等三项特质。
当你充分观察后,便可以再次入定。你可以透过坐禅,重新进入,然后再以新的定境,进行观察。以禅定训练与净化内心,并挑战它,当你正见增长后,再用它来对抗烦恼。如果你只是入定并待在那里,将得不到任何洞见,你只是让心安定下来而已。不过,如果你由定起观,从接触外界的经验开始,这个禅定将逐步深入内心,直到它体会到最深奥的涅盘为止。
由智慧得到的平静与禅定所得不同,因为当心出定时,智慧可以让它不畏惧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出现感官接触时,心很快就觉知正在发生的事。接触外境时,你可以很快就抛开与放下,因为正念够敏锐的缘故。
事实上,没有比你们正在修行的内观更高的法了。如果你们对它有清晰了解,它将为你们带来平静。让心平静即是所谓的「定」(samadhi)。心是非常善变与不稳的,你们注意到了吗?有时候,坐下来修禅时,心没有一刻是安宁的;有时候,坐下来,用尽一切方法,心还是静不下来,它一直想逃开。有时还不错,有时则糟透了。心以各种面貌呈现在你的眼前。
坐禅时,你们常被告知要闭上眼睛,如此才不会被外界缤纷的万象所影响。闭上眼睛时,你们的注意力自然会转向内心。静坐,眼光内敛,并专注于呼吸。觉知呼吸比什么都重要,专注于入出息念,久而久之,你就会掌握觉察的焦点。当戒、定、慧一起运作时,当下你就能看见呼吸、感受、心与法。最后,达到止观双运的境界。
当你像这样训练心时,它比你只修定时更加微妙,心变得更强而有力,并且不再逃避。带着这样的能量,你将无所畏惧。过去,你害怕经验事物,不过现在你了解它们的实相,因此不再害怕。你知道自己心的力量,因而可以不怕。无论眼睛见色,或耳朵闻声,你都可以进行思惟。你对于万法的思惟,愈来愈娴熟,并且对修行愈来愈有自信,因此可以勇敢面对任何情况。无论是形色、声音或其他,你都可以在它们出现时,立刻就认出它们,并迅速放下。
无论是什么,你都可以放下。你清楚地看见快乐与痛苦,并任由它们离去,无论在哪里看见,你当下就可以放手。持续放下,当它们生起时便抛开,因此没有事物可以停驻并左右你的内心。你放下它们,以维持内在平静。一切现象此时已无立足之地,不能影响到你,这就是内观(vipassana)的力量。当这种觉醒在你的内心生起时,这样的修行就可以被称为「内观」,它是对事物清楚而如实的认识,这是最高层次的平静。
随时维持内在的止与观,只是散步以及看见地上的落叶,都能提供我们思惟无常的机会。我们和叶子一样,老了,就会凋零与死亡,其他人也和我们一样。我们应该像这样,无论行、住、坐、卧,都努力提升内心思惟与觉醒的层次。这才是正确的修禅,随时随地都仔细看顾当下的心念。
如果你清楚了解这点,你就会知道,内心的禅定不一定需要禅坐的形式。明白这点之后,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姿势,都可以训练觉察。正念分分秒秒不断显现,对内心万法的觉醒也随之而生。无论去到哪里,你都持续在修行。如果你这样修心,你的禅修可以进展快速,达到以圆满。这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请努力维持一贯的修行,想想不连贯与不认为真修行的弊病,并尝试保持一贯的修行热诚。如此,你才真的有可能断除烦恼。
对于禅定出现的各种境界,阿姜查尊者开示说:“别问太多,别说太多!在定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情况,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但是你只需要知道,这样就够了。什么都可能发生,只是别太在意。当你具备这样的见解时,这些经验生起后便会消失,不会造成你的障碍。它们都是无常的内心活动,本身没有实质的内涵。”
长 按 二 维 码 识 别 关 注
毗婆舍那 | 佛陀正法 | 解脱之道
Sādhu!Sādhu!Sād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