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世界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论坛——AI生物医学企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里拉开了帷幕。小就是大集团董事长刘修林、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魏冬青教授、中国康之莱健康管理创办人林菀骐博士、上海拜汶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超博士、扎西班智雅品牌负责人益喜卓玛等诸位专家都在本次论坛会上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生物医药企业的融资长期以来都是难题。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其资金需求大多集中在早期的研发阶段,虽然有技术和专利,但生物医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投资人对技术判断很难把控,加上拿不出厂房或土地做抵押,也没有销售收入,其他融资渠道也难以介入。
当然,除了融资问题之外,国内的医药企业还面临着一个差异化的创新问题。如今许多创新大多都是“跟随式”创新,即你研究什么我跟着研究什么,导致同质化严重,甚至有些“创新”并不能创造真正的临床价值,而进行差异化布局具有的原创性的创新仍然较少。
小就是大集团董事长刘修林认为,政府政策倾斜以及内部优势提炼,或许可以为生物医药的差异化创新带来机会。
许多真正的创新源于中小企业。在营造创新氛围方面,国内政府部门发挥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政府在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资源过度集中到生产型企业,从而忽略了产值相对较低的创新型企业的问题。
因此,政府可以多多将注意力投射在创新型的中小微生物医药企业身上,建立更加科学、规范、专业的评价机制和招商服务体系,用政策吸引创新型生物科技企业到特定区域落地,帮助其更好的成长发展。
相比其他产业而言,生物医药研发企业资金需求量高、收益周期长、失败风险高。刘修林也表示,在推进生物医药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强化金融赋能创新作用,也是急需探究的难点之一。
创新需要钱。要推动创新,就要降低试错的成本,包括时间和资金。为了能更高效的支持早期创新型中小微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小就是大集团围绕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了一系列流程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联合300余家银行、482家商协会一同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资产、债务、征信等全方位综合金融规划服务;同时,还与从事财税法务、管理培训、市场推广等多个行业的8000+位事业合伙人一起,为企业提供30+项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实现全方位的成长赋能。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魏冬青
《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精准药物发现一花椒素抗衰老,癌症免疫与新冠》
中国康之莱健康管理创办人 林菀骐
《预见方能遇见--智能体在健康行业的应用》
上海拜汶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郑超
《从生物医学科研成果到产业转化的个人实践》
扎西班智雅品牌负责人 益喜卓玛
《融合传统智慧与AI科技:中藏药养生产品的创新研发》
在未来,更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才能更好的保护和支持国内生物医药创新企业的发展,提升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比如,在政府层面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相关投资与政府补助挂钩,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缓解药企资金压力,拓宽融资渠道。
在并购重组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定价方式,允许尚未实现盈利的创新生物制药企业以合理的价格注入上市公司。
在债权融资方面,鼓励开发适合创新生物制药企业的信贷产品。
当然,对于生物医药创新企业来说,成功的道路有且仅有一条,那就是创新,并且是从创新走向创新。但创新离不开背后的创新生态和产业链的支撑,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创新政策和行业多方合力助推,才能让企业拥有成功突围的可能。
EN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