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医学背景下,肾结石诊疗领域的基因检测随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对肾结石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不仅有助于明确疾病的遗传背景,还能为临床管理提供重要信息。2022版《泌尿系结石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目前我国肾结石的相关基因检测并未普遍开展。反复发作的儿童、青少年及有家族史的肾结石患者被认为是遗传高风险人群。目前仅对部分儿童结石及在地区性研究中开展了一些相关基因检测的探索性工作。因此探寻复发性特发性结石患者的遗传学病因仍然具有挑战性,相关基因检测的研究将使未来肾结石的靶向基因治疗成为可能。[1]
近日发表于Urology期刊的一项美国研究对高风险肾结石患者基因检测的结果及适应症展开进一步探索[2],医脉通编译如下。
肾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通常与多种遗传因素相关。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肾结石患者的遗传分析成为可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在高风险肾结石患者中进行基因检测的诊断率,并识别可能提示基因筛查的患者24h尿液特征。
研究团队回顾了2020年至2022年期间在单中心使用定制的PerkinElmer肾结石基因组学面板接受肾结石基因检测的患者数据,并比较了有基因异常和无基因异常患者的尿液特征,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来确定基因检测的候选阈值。
在接受基因检测的36例患者中,有14例(39%)发现了可识别的基因突变。其中4例患者(14%)携带已知的致病基因突变,涉及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H2和PH3)、胱氨酸尿症(SLC7A9)及牙釉质肾综合征(ERS)相关的基因(FAM20A)。其余突变为不确定意义的变异。
表1 患者疾病特征
图1 基因突变
在这14例发现突变的患者中,仅6例患者具有一致的24h尿液异常结果(见图2),其中3/5为已知致病基因突变的患者。在尿草酸≥40 mg/d的患者中,29例中有3例(10.3%)携带PH2或PH3。ROC分析表明,尿草酸≥80 mg/d的阈值可能具有良好的筛查特性(图3)。
图2 基因突变结石患者的24h尿样异常
表2 24h尿样特征
图3 ROC分析
尽管肾结石的基因检测仍存在争议,主要是由于其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与患者讨论结果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但本研究初步报告了肾结石人群基因检测的结果,并确定了一些临床因素及潜在的筛查临界值(尿草酸≥80 mg/d),这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对这类人群进行基因检测的决策。未来可能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确定24h尿液异常与基因检测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泌尿系结石诊断治疗指南.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22版
[2] Pearce RJ, Sui W, Yang H, et al. The Yield of Genetic Testing in Management of Nephrolithiasis. Urology. Published online July 9, 2024.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