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城市 X 生物多样性 ⑤ | 城市可采取的行动

文摘   其他   2022-09-17 11:00   韩国  

宜可城循环圈(ICLEI Circulars)平台日前出版的《城市循环经济干预措施保护和增强生物多样性》(City-level Circular Economy Interventions to Protect and Enhance Biodiversity),概述了当前城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展示了循环经济举措可如何协助城市保护当地和周围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本系列专文特别节录了该手册中的重点和杰出实践,分享给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

城市可采取的行动

证据基础相当明确——生物多样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丧失,而我们普遍线性的消费、生产和管理实践正是罪魁祸首。人类生活依赖于良好运作和富生机的生态系统,因此,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是这个时代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线性经济模型仰赖持续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过程,而这是造成 90% 以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这种“取用—制造—丢弃”(take-make-waste)的模式,已造成 77% 的土地和 87% 的海洋面积退化或改变,进而损害生境,导致动植物物种迅速减少 [2]。线性经济产生大量一次性物品的特点,是导致每年约有 1,400 万吨塑料进入海洋的一大主因。而这些海洋塑料所渗出的毒素、微米和奈米颗粒,已对超过 800 种物种造成影响 [3]。另外,线性经济效率低下的特点,也给自然资源带来了不必要的压力。据估计,全球农业用地总面积中近 1/3 (约 14 亿公顷)的土地种植生产的粮食作物最终沦为废弃物 [4]

要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须在所有层级和部门采取变革行动。最重要的是,它需要转型过渡至深知地球界限和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循环经济。迈向循环经济的转型过渡,包括优先考虑再生资源与流程、减少对初级资源的需求,以及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的产生。
随着城市地区成为全球资源的消费中心,地方政府在通过推动循环经济干预举措,实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方面,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事实上,他们正处在能够推动、催化和促成循环经济举措,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再生的独特位置上。
城市极度仰赖生物多样性来支持其社会经济发展,并提供各种生态系统服务。然而,当前的线性生产和消费模式,却导致了城市和其周围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因此,宜可城总结了下列 5 项学习重点,让城市可以即刻采取行动:
  • 为您所在的城市选择具有关联性的出发点

    清楚了解应从何处着手并不容易,特别是地方的生物多样性挑战,可能无法直接对应到城市内的某个单一部门。如本系列文章中展现的城市案例所示,循环经济干预措施可被应用于塑料和包装、土地、食品和农业、水、建筑、消费品和工业加工等各种不同的部门领域,从而为生物多样性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选择已启动循环倡议且当局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力的部门领域作为出发点。从小处着手,展示成果,接着再扩展到其他领域。

  • 解决“取用—制造—丢弃”模式中的各种缺陷
    城市的角度影响价值链,须沿着“取用—制造—丢弃”模式进行干预。从城市的角度影响价值链,须沿着“取用—制造—丢弃”模式进行干预。当城市的干预措施涵盖《循环城市行动框架》(Circular City Actions Framework)中 5Rs 策略的所有面向时——如芬兰图尔库市的循环水系统概念——循环经济举措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可被最大化。
  • 充分发挥您所在城市作为公众参与者和召集人的作用
    相关政策组合需包括采购和规划实践等城市直属机构的措施,以及旨在支持或激励其他行为者为最大化生物多样性影响采取行动的举措。例如,圣保罗市善用了其作为采购者的角色,强化了有机食品市场,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支持服务,使他们能更轻易接触消费者。
  • 确保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与循环经济行动齐头并进

    循环经济行动应将保护其所依赖的生态系统服务置于核心位置,以确保其可持续性。这将需要绘制相关生态系统服务地图,并在当地监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宜可城鼓励城市通过“自然城市平台”(CitiesWithNature)分享他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进程,以便与其国家政府和国际社会进一步交流互动。
  • 向同行学习
    截至当前,还没有任何一座城市,为最大化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施横跨不同部门的全面性循环经济计划。然而,已有许多现存的良好实践可以借鉴。


为支持过渡转向“与自然共生”(with nature)而非“与自然作对”(against nature)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城市需结合上述原则来解决“取用—制造—丢弃”模式所造成的各种影响。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且唯有城市相互学习并借鉴彼此的成功,才能获得实现。


参考资料

[1]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9). Global Resources Outlook 2019: Natural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We Want. https://wedocs.unep.org/20.500.11822/27517.
[2] IPBES (2019).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the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S. Díaz, J. Settele, E. S. Brondízio E.S., H. T. Ngo, M. Guèze, J. Agard, A. Arneth, P. Balvanera, K. A. Brauman, S. H. M. Butchart, K. M. A. Chan, L. A. Garibaldi, K. Ichii, J. Liu, S. M. Subramanian, G. F. Midgley, P. Miloslavich, Z. Molnár, D. Obura, A. Pfaff, S. Polasky, A. Purvis, J. Razzaque, B. Reyers, R. Roy Chowdhury, Y. J. Shin, I. J. Visseren-Hamakers, K. J. Willis, and C. N. Zayas (eds.). IPBES secretariat, Bonn, Germany.
[3] PEW Charitable Trusts and SystemIQ (2020). Breaking the Plastic Wav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athways Towards Stopping Ocean Plastic Pollution. https://www.pewtrusts. org/-/media/assets/2020/07/breakingtheplasticwave_report.pdf
[4] FAO (2020). Urban Food Agenda. http://www.fao.org/urban-food-agenda/en/ (accessed on 1 February 2022)


下载报告全文



统整编译  /  張瑜庭 


// 相关文章 //

循环城市 X 生物多样性 ④ | 深度案例:图尔库的循环水系统 最大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循环城市 X 生物多样性 ③ | 生物多样性可如何助力推进循环举措

循环城市 X 生物多样性 ② | 循环城市可如何助力保护生物多样性
循环城市 X 生物多样性 ① | 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的重要性
自然城市 | 全球 244 个地方政府签署《爱丁堡宣言》  承诺积极推动落实 2020 年后全球框架
活动回顾 | 迈向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爱丁堡进程

ICLEI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
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ICLEI)是由全球 2,500+个地方和区域政府共同组成的合作网络,积极倡议制定可持续相关政策,并在地方层级推动迈向低碳、基于自然、公平、韧性和循环的发展行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