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达·莫里逊(Hedda Hammer Morrison,1908-1991),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莫里逊的家里后来曾经送她到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的医学院去攻读,但她不久就说服家人,改到慕尼黑最早开办的一家摄影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摄影师的生涯。
赫达二十四岁那年(一九三三年)偶然在一份摄影杂志的广告上发现,中国北京的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认为这个职位非己莫属:她会这三种语言,她的施瓦布地区的出身——当地人在德国以刻苦耐劳著称,而且她还是个女性——老板的盘算是可以少付些薪水。结果不出她的所料,北京的照相馆果然相中了她。
那个时代的中国,对于一个德国年轻的单身女性来说,实在是个遥不可及的地方。但她还是只身离开德国前来中国。
赫达其后十三年里在北京度过的岁月,就是带着相机,骑着一辆自行车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拍摄下如今大多已经荡然无存的旧日景物,留给后人嗟叹其珍贵价值的照片。
赫达·莫里逊除了北京之外,还到过很多地方,河北的正定、保定、热河,陕西的华山,山东的济南、泰安、威海、青岛以及南京、香港等地。这些地方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市井风情,也随之进入了她的镜头。
今天分享一组赫达·莫里逊在保定拍摄的照片,时间大概是1940年。赫达在保定拍摄的照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当地的名胜古迹上,而是对准了她最喜欢拍摄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通过赫达莫里逊留存于世的这些珍贵老照片,穿越到八十多年前,进入一幅鲜活的保定老百姓的生活画卷。
从高处俯瞰保定城,这应该是在大慈阁上拍摄的。
保定城中一处集市。
城中集市,多是贩卖农副产品。
一名摊贩,前面两个筐中扁圆的是什么,看不清楚。
两名孩童好奇的看着这个站在高处俯拍的外国女子。
坐在街边的孩童。
卖挂面的男子。
两名男子在街头摆石子游戏。
一男子把云锣放在地上,打开木箱。
拿起云锣叫卖,箱子上写着“肉山酒海”,看不出是卖什么的。
一老妇人在给孙子喂饭。
卖各种坛坛罐罐。
一家饭馆。
蒸笼中不知是什么?
一女子在给火炉生火。
女子从摊贩买的是葱?
这是家卖秤杆的?
花鸟市场。
老人在喂鸟。
专治腿脚不好的游医。
一名老妇人跪在地上,不知是做什么。
似乎是一家家具店,几名青年在锯木,一名老者抽着烟袋在旁边看着。
一家清真店铺应该是一家三口。
门上的木牌表明这是一家清真茶铺?
一家蜡烛店的店招,标语上的字表明时代特征。
表明这是清真茶铺?
拉回两大捆竹子,这是家竹器店?
保定大慈阁前。大慈阁元代初建,乾隆年间毁于火,今所存为乾隆以后重建,为保定的标志性楼阁。
街巷中的人们,后面的高阁应该也是大慈阁。
一处市集,一排人力车在等活。
一男子抱着三弦,一辆自行车靠在墙边。
一老妇在整理筐中的羊毛。
街边卖糖葫芦的老者。
泡菜作坊,满院都是酱缸。
一家泡菜作坊,一男子正在腌制泡菜。
泡菜作坊。
保定一条商定街。
商店内的人们。
一人从商店走出,看不清手中拎着什么,看包装似乎是吃食一类。
三名男子坐在屋舍前。
一家砖厂。
砖厂,这边有晾砖,远处是砖窑。
用独轮车拉着粘土。
将砖块在阳光下晾晒。
一家砖厂,一男子在将粘土填入模具。
用石具凿平模具中的粘土。
站在上面进一步压实砖模。
压实后取下模具。
小女孩挑着扁担,前面是弟弟,后面是蔬菜。
取水灌溉农田。
在农田中劳作。
农具,耙。
拿葫芦瓢舀水。
农田里似乎是卷心菜。
一处河道,船上装着的是芦苇?
一处河道,几艘船停在岸边。
以上是赫达在保定拍摄的照片,时过境迁,许多场景已经再难见到。最后依照惯例,仍然要感谢她,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珍贵的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