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晚,91岁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在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暨第15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闭幕式晚会上,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1985年,在演了79个“小角色”后,游本昌迎来演员生涯中饰演的主角 “济公”,并凭借这个角色被广大观众所知,第二年获得了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
电视剧《济公》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堪称经典。当年看过电视剧的观众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津津乐道。此剧由上海电视台导演张戈执导。
张戈手拿济公木雕张戈,1942年生人,196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1973年进入上海电视台任导演。他导演的主要剧目有:《约会》《祖国的儿子》《生命的赞歌》《女儿的心愿》《责任》《秦王李世民》《森林日记》《海啸》《陈毅与刺客》《济公》《血染的风采》《上海的早晨》等等。目前已年逾八旬的张导,依然精神矍铄,并且拥有超强的记忆力,回忆起往事,尤其是《济公》以及2024年在中国广电主办的“重温经典”频道重播的《上海的早晨》,依然记忆犹新。
张戈出生于上海,生于斯,长于斯。高等学府的培育,让这位年轻人更是豪情满怀。当他进入电视台后,如鱼得水,更坚定了他立志成为受观众欢迎的导演的信心。随着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大好形势的发展,张戈的导演思想和思路也随之“前行”。用他的话说,在“规矩”里行事,但不能受“规矩”的束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守正创新”。1985年,上海电视台电视剧创作实施改革。当时电视剧题材比较单调,从观众到编创人员都希望在题材上能够突破,丰富一点,多彩一点。这时,“疯疯癫癫的济公和尚”的剧本出现在张戈桌上。张戈决定将济公的传说搬上荧屏。当然他知道,民间传说一定带有时代局限性,不免藏有迷信和庸俗的糟粕,需要扬弃。所以一开始,他便从剧本着手。每一集单独讲述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由谁来演济公?选主角成为张戈的重头工作。此时,他想到了游本昌,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对南方生活熟悉,特别是身上具有海派的那种文化气质。促使他想到游本昌的,是198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的一个节目——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游本昌带来的哑剧《沐浴》。短短四分钟,没有一句台词,游本昌用幽默的肢体语言,演绎了一个滑稽的淋浴人。他的表演征服了现场和电视机屏幕前的观众,也给导演张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戈与副导演还有化妆师,一行三人来到了北京。话剧团对上海要拍济公,十分支持。第二天恰逢剧院每周例行的全体演员集中开会,开会结束后大家便在院子里聊天。“我远远观察游本昌,看到他跟别人说话,说话的神态,那种风度,正是我想象当中的济公。化妆师也在观察游本昌,觉得这个演员完全可以塑造成济公。”就这样,游本昌来到了张戈身边,一听要邀他去演济公,顿时笑逐颜开。游本昌,1933年生。1952年进入上海戏剧学院学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实验话剧院任演员。游本昌演的都是些小人物,即俗话说的“跑龙套”。至1985年,52岁的他已经演了79个角色。即便如此,在他的心里,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为此,为演好每一个角色而努力。游本昌告诉张戈,他对南方生活熟悉。特别是他与佛有缘。听完游本昌的介绍,张戈更坚定了选择游本昌演济公的想法。就这样,第80个角色——“济公”,落到了游本昌的头上。
《济公》主要拍摄地在杭州。张戈并没有给游本昌很长的准备时间,从准备到拍摄,只有短短一个月。虽然小时候他经常看沈笑梅演的济公,但真正等到自己出演时,内心却很慌。有天游本昌在杭州地摊上,看到一尊济公的雕像,顿时来了灵感。眼前这尊雕像,尖尖长长的下巴,拿着一把破蒲扇。他仿佛看到破扇摇动起来。瞬间游本昌有了感觉,花了25元,把这“济公”请回了家。他把“济公”穿的衣服做旧,把扇子撕得破烂。对着镜子照了照,身形俱像了的“济公”开始琢磨怎么演得更好?如演酒醉,他想到盖叫天先生演的《武松打虎》,酒醉,要像风摆荷叶,脚踩棉花,醉中显美。前两集的《济公》,游本昌的感觉稍微差点。到第三集时,完全进入了人物角色,像是真正的“济公”附体。那是在西湖的三潭印月,游本昌拍完日出后,坐在那里休息。正在另一头做案前准备的张戈把他叫了过去。游本昌经过九曲桥,一颠一颠地跑着,因为鞋太大,不跟脚。跑着跑着,突然想到,这不就是济公的步态——踢踏踢踏。
给电视剧配主题歌,当时较为流行。为使《济公》更有美感,他特请来了好朋友、词作家张鸿西。这位出身于工人的作家作品丰富,其诗词,真诚、质朴。很快,张鸿西就拿出了稿子——《哪里有不平哪有我》。“我一读,感觉非常好。主题鲜明,形象突出,简洁生动,朗朗上口。”张戈不由称赞。他马上又请来曾为美术片《三个和尚》作曲的金复载,这位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才生,在上海美术电影厂担任作曲。此次为《济公》主题歌谱曲,他也很快完成了任务。“带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作曲,太美了。”张戈很满意。宣叙吟唱版的旋律,浅显易懂的歌词,一下把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济公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张戈说,我将主题歌安排在开场,由歌唱家何纪光演唱。考虑到这个民间传说故事适合儿童观看,所以结尾安排童声合唱,由小荧星艺术团演唱。实践证明这样的安排是正确的,这个主题歌后来成为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歌曲之一。“音乐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张戈回忆道,“我记得当时观众都特别喜欢这个主题歌。我下班回家的时候,一进小区所有的窗口飘出来的都是这个‘帽儿破,鞋儿破……’”当时先试播两集,一集是《阴阳泪水》,一集是《妙手移瘤》。这两集都带有喜剧的手法,比较轻松活泼,人物上不只是济公,几个反面人物也很鲜明。剧中惩恶扬善的故事正反映了百姓的愿望,所以深得观众的喜欢。张戈告诉说,《济公》后来共拍了12集,后4集的《济公》为吕凉主演。他也十分努力,成功地饰演了另样的济公。画家戴敦邦特画了济公活佛图赠予张戈
翻开上海电视台的拍摄剧目,18集电视剧《上海的早晨》赫然在目。三十多年后的今天,说起严翔、李媛媛、奇梦石等主要演员在剧中的表演,大家啧啧称赞。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还是张戈,此时他已被评选为新时期全国最佳十大导演之一。张戈向《上海的早晨》主要演员说戏
著名作家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四部)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很有影响的作品,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全景式地展示了一幅上海解放后七年间社会生活的画卷。要将这部巨著搬上荧屏,要有理有据地讲好这段历史,真实地再现我党解放初期的功绩,反映上海这段辉煌历史,张戈深感任务艰巨。当时,张戈考虑得最多的是,《上海的早晨》该怎样拍才能引人注目、赢得观众?一是以当下的审美要求来再现“昨天的早晨”。此剧虽然以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但场景、人物、服装、化妆、道具等都要以今天的(1980年代的)审美标准来取舍,既符合当年的生活,又给今天的观众以美感。本剧不是历史故事片,更不是纪录片,各工种不必刻意去复原当时的生活原状,但需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时代特点的东西,使人过眼不忘。二是浓化“家庭剧”特色。客观地、真实地展现剧本的故事,是当时拍摄时的创作原则。塑造好徐义德的形象,是其最主要的创作任务。该剧的情节主线是徐义德及其三个太太的感情纠葛和他个人的命运变化。另外三条副线是:包括徐义德、梅佐贤与工人的矛盾以及工人内部的矛盾;徐义德与其他资本家的矛盾;朱延年拉拢、腐蚀干部以及他与福佑药房职工的矛盾。“三反”“五反”“公私合营”这些大运动历史作为背景处理。三是体现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工厂和工人的戏在本剧中应有相当的比重,这些戏要拍得有厚度有力度。四是充分调动电视剧的表现手段。对剧中事件过程的表现力求流畅、简洁,让人一看就懂。大场面的处理,有的采取化大为小、以简代繁,有的采取避实就虚、旁敲侧击。对人物感情的刻画,则要求深入细微、浓笔重彩、大肆渲染,达到回肠荡气、经久不绝的感人效果。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它的镜头语言、叙事风格、光影运用,无一不让这部剧脱颖而出。然而,最重要的是剧中人物,如何通过故事和画面,在激荡的生活中展现,在命运中沉浮,这里重在对人物的塑造。在《上海的早晨》里塑造一个不同于原著的资本家形象。小说中的徐义德是一个肥头大耳、大腹便便的资本家。张戈以今天的眼光考虑对徐义德的形象作些改变,首先选择由严翔来演徐义德,就是想树立一个不同于小说中的资本家形象。电视剧中的徐义德具有英俊的外貌,潇洒儒雅的风度与气质。他设想徐义德出过洋、留过学,有文化、有魄力,老练强干、精于算计。小说里写到徐义德是上海鼎鼎有名的铁算盘,办厂的老手。这一点很重要,因此他考虑要补充徐义德的戏。例如:抗美援朝时,徐出于真诚的爱国热忱,捐献飞机五架。这个场面一定要正面表现,气氛要热烈、隆重。另外,还增加表现徐义德善于经营管理的戏。徐义德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的人,“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模式是不能解释他的,他的两面性或多重性表现在各个方面。鉴于这方面的考虑,张戈挑选演员的要求是重外貌和重气质。剧中五十多个人物,首先要求外部形象不同,然后考虑气质符合角色。特别是几位资本家的形象,还有诸多的女工的形象,都要使观众一眼就能区别开来。借助众人的力量,调动剧组的积极性是张戈的用人智慧之一。他一开始就开诚布公,希望全剧组,包括演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动员大家为角色设计一些既具有个性特征,又具有趣味性的小动作、小细节,目的正是为其饰演的角色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造一部具有浓厚海派风格的电视剧,是当时上海电视台的愿望,也是张戈对自己导演艺术的追求和突破。过去,有人拍上海,总是拍一些外滩风景,拍石库门。其实这是对上海特点的表面化的理解,真正要表现的是上海精神。由此张戈对《上海的早晨》定性:这是一部由上海人拍的、上海人演的上海现代的故事,具有浓厚的“海派”风格。由此《上海的早晨》的主人公应该是上海的人物,或者是跟上海有关系的人物。发生的地点大多应该在上海。其主要人物有没有上海文化的气质?艺术表现的形态上有没有上海的审美趋向?成为关键。作为导演,头脑里应时时有这把尺。比如主角徐义德,选什么演员来演,他才具有上海人的气质?以前很多影视剧表现的资本家形象都是肥头大耳、大腹便便,要么是老奸巨猾、精瘦的那种形象。张戈觉得对资本家不应该概念化。上海的民族资本家,应该属于开明睿智的人。徐义德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是上海城市的特点,上海人的特点。上海人的生活状态很精细,很节约,这不是他小气,而是不乱花无谓的钱。那种土豪一掷千金,不是上海人的特点。上海人也调侃,但上海人的调侃比较含蓄,不是那种赤裸裸的。“将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够塑造一个具有海派气质的人物。这样,作品的灵魂和艺术风格才能达到高度的结合。”张戈总结道。除此,《上海的早晨》还尝试在对话中夹带一些上海方言、习惯口语来表现它的地方特色。营造好环境氛围是追求“海派”风格的又一途径。这里包括各种场景布置要有上海人的气派,穿街走巷的各种叫卖声要用得恰到好处,不但表现环境气氛,而且要衬托人物那时那刻的心情。1989年《上海的早晨》首播,随后在中央台向全国播放。翌年,此剧荣获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外,又被授予第十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主要演员严翔荣获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和第十届“飞天奖”最佳男主角,李媛媛荣获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奇梦石荣获第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可谓大丰收。对于未来,直率而真诚的张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现在虽是大工业生产了,但在那个生产体系里,有艺术追求的人还是不少,每年都会拿出好作品。看到有些作品他很是佩服:“比我们那时候拍得好,编导演和服化道的整体水平都高一个台阶了。”如王家卫导演的电视剧《繁花》,就是个典型。“拍得太美了!”张戈赞道,“《繁花》不仅是一部剧集,更是一部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更展示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和深刻。”张戈对剧中人物的表演也作了肯定。在王家卫导演的亲授下,演员们对角色都有自己的解读,演得栩栩如生。剧中不仅有阿宝这样的亮点角色,还有很多其他的精彩角色,比如游本昌饰演的爷叔、董勇饰演的范总、唐嫣饰演的汪小姐、辛芷蕾饰演的女老板李李等,完全突破了各自过去的表演。他们不仅仅是剧中的角色,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够窥见那个时代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张戈认为,随着观众审美的提高,我们的电视剧必然要有突破传统的制作方法。应该说,《繁花》的出现给了电视剧市场一个改变的契机,其唯美的画面、刻画人物关系的叙事风格等,这些带有“电影质感”的展示,将剧集拉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倒逼市场提升品质。目前电视剧市场有了诸多新变化,除了电影人参与其中外,故事也在向精品化、精炼化发展。“喜见电视剧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老电视人,我充满信心,未来一定更辉煌。”张戈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