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白玉兰戏剧奖评委
白玉兰戏剧奖评委
35年来,先后担任白玉兰戏剧奖执行评委的艺术家、戏剧专家、文化记者近150人——这个数字说大不大,但对于规模并不算大的上海戏剧界来说,亦是十分可观。它是一群人,集结在艺术信仰和戏剧理想这棵大树下,形成蔚为壮观的阵营,履行着无可推诿的文化责任和时代使命。倘若把它比作“一支继往开来的精锐部队”,那么,“坚持和坚守”则是这支队伍最核心的精神。35年来,一茬接一茬,种好一棵树,做好一件事,守好一片土,感召和凝聚一代戏剧人,已然成为上海戏剧人最质朴也是最务实的追求。
曾经,我写下这么两句话:一是,当来自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家在自己的艺术履历上写下“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并把它视为至高的荣誉时,为之付出心血的人们,心中无不漾起一丝欣慰、一份感念;再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已然成为隔世老话,只有精心呵护、勤勉浇灌才能不负使命、继往开来,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两句话,是评委视角、评委立场,也是替评委代言,道出心声。
为什么他人获奖,评委欣慰?前提是“为之付出心血”。白玉兰戏剧奖评奖活动贯穿全年,是一种连续性的“付出”;评委看到参评演员获奖,和一个老农四季劳作终于看到满树结出殷实的果实,心情是一样的,都有一种不负流年、不负倾心、不负陪伴的自豪,在他人获得荣誉时,也收获了一份成就感。如果说,“公开透明,大度亲和”是35年来参评演员对白玉兰戏剧奖的中肯评价,那么,“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始终是评委这个群体最真诚的态度。当他们看到一座座奖杯被捧走,收获的是“欣慰”。
时光更替,随着“新”评委、“小”评委的逐渐融入,精神的接续成为围绕“白玉兰”这棵大树最重要的行动。在这个“动态化”更新的评委群体里,从未有过“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念头,一棒接一棒,每一位参与接力的评委心里都清楚,底子再好、根扎得再深的大树,不勤于浇灌,不精心呵护,都不能让枝干愈发粗壮,枝叶愈加繁盛。这些年来,白玉兰戏剧奖相继推出提升业界影响力、增强社会美誉度、扩大评奖活动内涵和外延的新举措,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始终保持与时代同步、人民同心。
第30届白玉兰戏剧奖主题之夜暨2020中秋戏曲晚会现场
花开新时代 路启新征程
上海评协会员
白玉兰戏剧奖的创设是改革开放在戏剧工作上具有突破性和标志性的一件大事。三十五年来,白玉兰戏剧奖坚持通过演员表演艺术的拔优擢秀,保护戏脉艺魂,推动出人出戏从而保护、振兴戏剧整体。白玉兰戏剧奖不仅把优秀演员一批接一批地推上艺术巅峰、推向公众视野,还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推上管理层面、推向文化建设,从而使“促进新秀成名家,推动名家成大师”的工作发挥出更强大的集群、辐射和示范效能。
白玉兰戏剧奖不仅在理念,而且在运作上同样精准高效。首先,标举艺术理想,严格评选标准。评委会对所有的剧种、剧团、体制、演员不问出身、不设门槛,唯以思想艺术性论英雄,体现出高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其次,尊重戏剧规律,坚持现场观摩。评委会坚持从表演艺术出发,向编导演、音舞美的戏剧整体作辐射性考量,既重点又重面,体现出强烈的在场性和实践力;三是恪守“三公”原则,科学评奖制度,细化流程管理,整个申报、观摩、评选、颁奖工作始终公开透明,经得起质询,耐得住检验,体现出高度的廉洁性和纯洁度。藉此三点,“白玉兰戏剧奖”赢得了圈内外一致认同和良好口碑,从而以一个地域性的文艺奖项,拥有了全国性奖项的规模和地位,并拥有了对全国戏剧态势和发展趋势作全面评价和科学分析的实力与能力。
白玉兰戏剧奖是上海的一个重要文化艺术奖项,担负着彰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的重任,担负着上海乃至全国戏剧人才队伍、剧目艺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任,担负着推动中外戏剧艺术交流、促进中国文化展示魅力的重任。笔者衷心祝愿这一树代表上海精气神的白玉兰,继续坚持政治导向,标举艺术理想,扩展国际影响,为上海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戏剧文化环境,成就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戏剧人才高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再一次出发奋进新时代,再一度跨越开启新征程,白玉兰戏剧奖必将趁时发力、播香建功,从“上海文化”品牌走向汇聚全国、领先亚洲、享誉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
戏剧城市的美学理想
厉震林
上海评协副主席
1989年,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璀璨登场。它承续了戏剧城市的基因,胸怀一份戏剧的责任感以及全国视野,其时一些古老、边远、稀有剧种凋零,戏曲艺术处境维艰,上海以市花命名,设立一个表演奖项,为戏剧事业鼓与呼。其诚可鉴,意义深远,成为中国戏剧表演人的“日月光”,以一个城市的力量,燃起中国戏剧的光芒。三十五载的海上花开,参评剧目1797台、演员4405名,奖掖演员867名,范围达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美、英、俄、日等7个国家。如此皇皇数字,以上海的名义评选颁发,是一个伟大城市的仁爱、气度和责任,也是戏剧城市的高度、品位和气质。它以一个城市的奖项,与国家的“梅花奖”并列为中国戏剧的“二大表演专业奖项”,表明了“上海是全国的上海”的担当,一份对于戏剧表演艺术的城市情怀。
三十五载,春华秋实,它提升了中国以及相关国家的表演资质。戏曲史有“上海唱红才算全国红”的观念,清末民初许多名伶已在京华唱红,却非再闯上海不可,接受一个商业城市的检阅,上海红则功成名就,其原因在于上海有较为完备的戏剧产业体系,如高素质的观众、挑剔的剧评家和现代的戏剧商业规则。白玉兰戏剧奖未必有如此的功效,但是“近者悦、远者来”,它已成为戏剧表演人的向往之奖。没有白玉兰戏剧奖,戏剧表演照样繁荣,而有白玉兰戏剧奖,则其资质可品可鉴,上海以一个城市的表演观,给予戏剧表演美学风向标和剧业晴雨表,为其提质增效。
白玉兰戏剧奖是上海创立的,它又较好地促进了上海戏剧文化的亮度和厚度。它为戏剧表演提供了上海的评价,乃至上海的标准,丰润了上海的戏剧文脉。它吸引了更多优秀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家,来沪竞相演出,目前上海年度舞台剧目演出之巨,或多或少与白玉兰戏剧奖相关。外地名团名角纷纷莅沪献演,白玉兰戏剧奖是其驱动力之一,既演好戏又获大奖,既是剧目和表演艺术家的价值确认,也加厚了上海戏剧的文化累积。它提升了上海观众的审美水平以及娱乐生活,在参评白玉兰戏剧奖的剧目品鉴中,上海观众更加“懂戏”,城市美学素质整体跃升。因为白玉兰戏剧奖,爱戏的上海人幸福指数上升了,白玉兰戏剧奖逐渐沉淀为美好城市的文化底色之一。
一个奖与一座城的双向奔赴
邵宁
上海评协会员
作为中国戏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走过了35个春秋。这个奖项不仅见证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繁荣发展,更与上海城市文化紧密相连。从1989年到2024年,正是上海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昂首阔步迈向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时期。35年来,黄浦江孕育、滋养了这朵艺术之花,同时,白玉兰戏剧奖也发展、丰富、提升了上海市文化。
一个奖与一座城,完成了一场双向奔赴。白玉兰戏剧奖的诞生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环境密切相关,它是上海城市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上海,一直有着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而这一点,与“争先报春,朵朵向上”的白玉兰戏剧奖理念不谋而合。白玉兰戏剧奖以其独特的评奖范畴和前瞻性,将传统的戏剧概念拓展至一切以舞台为支点的表演艺术,成为全国戏剧界的首创。
35年来,上海的巨变、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与城市发展同步、与改革开放同行,也是白玉兰戏剧奖始终不变的追求。35年来,白玉兰戏剧奖涉及剧种品类达90余个,覆盖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地区,美、英、俄、日等7个国家和地区。这不仅展示了白玉兰戏剧奖的国际影响力,也体现了上海的文化软实力。
1992年4月29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在第三届白玉兰戏剧奖颁奖大会上说,希望白玉兰戏剧奖对上海的文艺改革事业起到促进作用,使上海成为一座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城。全体市民都应来关心、支持白玉兰戏剧奖,让白玉兰戏剧奖成为上海文化的象征。
今天,白玉兰戏剧奖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上海一张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这朵冰清玉洁的白玉兰,彰显着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代表了历久弥新的海派文化精神、品位和风尚。白玉兰戏剧奖因上海而枝繁叶茂,香飘四海;上海也因白玉兰戏剧奖而增添了文化软实力和城市辨识度。
城市精神生活演进的镜面
朱光
上海评协会员
安菲萨·基里利娜《安娜·卡列尼娜》
因为戏剧本身具有时代性,因而白玉兰戏剧奖的获奖名单,也与时俱进。近年来的话剧、音乐剧参评数量明显提升。往年,该奖项里的“戏剧”约等于“戏曲”。当然能“聚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各方戏曲,也是功德无量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图谱”。如今,这里的“戏剧”不仅限于“戏曲”,还囊括了新时代的各类流行、创新剧目,包括广受全年龄段欢迎的舞剧、票房收益最高的音乐剧、颇具探索创新精神的小剧场话剧,并且参评演员的国家也拓展至美国、俄罗斯、日本等……
戏剧,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戏剧体现的也正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里演进的精神面貌。白玉兰戏剧奖35年发展进程,几乎与上海改革开放同频共振,正是城市精神生活的窗口与镜面。
文编|王虹
美编|Y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