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寄语
近年来,学校秉承“蕴育绿色童年,探寻生命美景”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绿色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搭建绿色平台,让孩子们在体验中成长和感悟,学会生活和做人,充满自信和阳光!每一个孩子都是校园的一粒种子,我们细心地呵护着,陪伴着他们沐浴风雨阳光。愿孩子们在水月寺小学这片沃土上,绽放出精彩的童年之花,长成高耸的参天大树!
——水月寺小学校长 文洁
历史的见证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1班) 范雨萌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成为岁月的见证。在沧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给水所旧址公园便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给水所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变迁。它就像沉默的纪念碑,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却历史。
过滤池中的水流淌不息,它将运河水中较大的杂质和泥沙、悬浮物等进行初步过滤。给水所旧址公园的建造,是对历史的敬畏和铭记。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深沉。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一个教育基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历史的真相。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不断进步,给水所已经停止了运转,这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却永远不会被遗忘。
在历史的长河中,给水所的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记忆。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为祖国的发展不断努力拼搏。
永远的记忆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3班)赵嘉旭
给水所旧址公园作为沧州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意义。
给水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当时津浦铁路开始修建。1937年至1941年间,日军为了改善供水情况,在南川楼附近修建了给水所,抽取运河水,净化处理后通过地下管道向水塔供水,并铺设了输水管线,将水输送到火车站。这一设施成为津浦铁路重要供水系统的一部分。
后来,给水所无法再为铁路供水。它的时代仿佛终结,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永远不会被遗忘。
南川老街的给水所,不仅是一个供水设施,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
站在给水所旧址公园中,望着清澈的流水和绿茵茵的草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
给水所的故事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1班) 高安娜
近日,我们晚报小记者来到了给水所旧址公园,了解了给水所的历史。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沧州段给水所位于大运河畔,是津浦铁路的重要辅助设施。1908年,津浦铁路开始修建。1910年,为了保障火车用水,从南运河东岸盐场水厂至火车站铺设输水管线。1937年至1941年,为了改善供水情况,日军改建水塔并在南川楼新建给水所,修了5个水池,抽取运河水,净化后通过地下管道向水塔供水,并铺设了输水管线通至火车站。
沧州给水所如今被改造成了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公园。公园内绿草茵茵、古树环绕,保留了大量的老建筑,红砖灰瓦,简洁朴素。这里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让人们能够了解到沧州的历史。
汲取前行的力量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1班) 罗铭泓
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记忆的小船,悠悠向前。在沧州这座古老的城市中,给水所旧址公园便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给水所历经风雨沧桑,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过滤池中的水源源不断,它将运河水中的杂质进行过滤。
给水所旧址公园的修复,是对历史的敬畏。在这个旧址公园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它更是一个教育基地,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了解到那段历史的真相。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给水所虽然不会发挥以前的作用,但它所记录的那段历史,不会被遗忘。让我们感悟历史的沧桑,汲取前行的力量吧!
运河畔的给水所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1班) 杨嘉宸
沧州给水所是一处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它静静地坐落在运河岸边,位于南川楼南侧。
沧州给水所是随着津浦铁路的修建而诞生的,作为铁路的配套设施,它承担着为铁路供水的重要任务。那时,运河水被抽入给水所,经过净化后,再通过地下管道输送至火车站附近的水塔。
后来,给水所停止了运转。红砖灰瓦的老平房、历经风雨依然巍峨的老树,以及那清晰可见的“沧州给水所”几个大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如今,这里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它,更多的人得以了解这段历史。
给水所不仅是一处建筑,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铭记历史,努力奋斗。
星星点灯——
敬畏与铭记
给水所久经风霜,见证了大运河对铁路的抚育。残存的一砖一石都刻满故事,那是日军侵华最好的佐证,也是中国人民不可忘却的历史。
那时的运河水通过水泵抽到给水所,经过净化后再利用地下管道输至火车站附近的水塔。
如今,给水所被改造成生态公园,是对历史的敬畏和铭记。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2班) 黄露瑶
以史为鉴
回首往昔,给水所见证了沧州的兴衰与荣辱,它是历史的一部分。虽然它已不再发挥原有的作用,但它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它的存在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当下,铭记历史,为未来的发展不断努力拼搏。我们要以史为鉴,不断努力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报小记者(水月寺小学5年级4班) 崔家程
编辑 吴 芳
审核 扈广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