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鞋”
文摘
2024-11-15 16:04
河北
“同学说我穿的是假鞋,我再也不穿这双鞋了”“这双名牌鞋正流行,配色好看,我朋友在穿,妈妈,你给我也买一双吧”……从小学到高中,学校要求必须穿校服,有的学生比不了衣服,把心思放在了“比鞋”上。有的品牌运动鞋动辄上千元,“比鞋”成校园内一些学生的“新型攀比”?
王海天的鞋子从来都是妈妈张慧明给他买。王海天不了解鞋子的品牌,也从不在乎穿的什么牌子的鞋。张慧明也认为,孩子穿的鞋子只要合脚、舒适就好,至于鞋子是什么品牌的,她从不关注。有一天,王海天放学回家后,坐在沙发上,神情有些沮丧。听到妈妈这么问,王海天抹起了眼泪,对妈妈说:“我这双鞋是什么牌子的,有一位同学说我穿的是假鞋。我再也不穿这双鞋了。”“同学说我穿的鞋是一双假名牌鞋。”王海天还在哭,哭得越来越伤心。这时,张慧明才恍然大悟。原来,她给王海天买的鞋上面,有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和某品牌鞋的标志相似。“妈妈,你再给我买一双这个牌子的鞋吧。”面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张慧明不知道怎么办。张慧明认为,买一双几百元钱的鞋经济上可以接受,但是会不会助长孩子的攀比之心。张慧明还担心,如果孩子哭闹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然后拿到学校去“显摆”。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不是一件好的事情。“这个小问题解决不了,以后会引发大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张慧明不知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去向心理咨询师朋友求助。心理咨询师朋友给张慧明建议:“要告诉孩子,别人家有别人家的生活方式,我们家有我们的采购计划。”张慧明根据心理咨询师朋友的意见,回家告诉孩子:“如果你想要再买一双鞋,可以通过做家务得到。”张慧明认为,这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学会正确面对自己的欲望,并且为想要的东西不懈努力。虽然年纪比较小,但从一年级下学期以来,他已经不止一次跟妈妈张雯雯提出过要买新鞋了。王昌博小的时候,张雯雯带他去商场,要给他买衣服、鞋,他都不愿意试,只是一心想着买玩具。王昌博开始跟张雯雯要鞋,是在他一年级下学期开学不久。张雯雯觉得孩子长得快,隔几个月鞋就小了,所以没给孩子买太多。那天上学临出门,王昌博跟张雯雯说:“妈妈,你再给我买双鞋吧。”当张雯雯问为什么时,王昌博说,他的一个好朋友基本每天都换鞋。张雯雯跟孩子说,不要与同学攀比,自己的鞋只要干净、舒服就行。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王昌博又跟张雯雯提过两次买鞋。“他有一次提的时候,是他的鞋确实小了,我就给他买了两双。”张雯雯说,另一次提的时候,她没答应孩子。让张雯雯哭笑不得的是,买完新鞋那次,王昌博穿上新鞋子出门时,说了一句:“这次可以去班上炫一炫了。”张雯雯说,她曾侧面问过孩子知不知道每双鞋上的标志是什么。王昌博说,他不知道,他们只是看哪个同学又穿了一双新鞋,谁的新鞋好看。“我没想到刚刚上小学的孩子,已经开始了鞋之间的‘较量’。”张雯雯说,作为家长,她现在正在给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思想引导,避免孩子养成爱攀比的习惯。14岁的范信诺是一名初中生。上小学时,他的鞋都是妈妈李慧给挑选的,主要以舒适为主,颜色也是黑色和白色偏多。可自从上初中后,范信诺就开始自己选鞋。有一次,李慧给他买了一双黑色跑步鞋。谁知,范信诺只试穿了一下,就说不喜欢。李慧觉得挺合适,便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这双鞋。范信诺说,他觉得这双鞋没有什么特色,班里有同学穿色彩绚丽的鞋,而且是名牌鞋,特别好看。他也想要一双那样的鞋。范信诺特意在网上搜索了一张图片给妈妈看,那是一双颜色鲜艳的名牌鞋,打完折鞋的价格是300多元。李慧看儿子喜欢,价格也能接受,就下单购买了一双。后来,李慧发现范信诺选鞋的“规格”慢慢提升了,他对鞋的品牌、价格有了更高要求。范信诺经常会和李慧说起各种名牌运动鞋,款式、价格、科技都如数家珍。“我曾问儿子怎么知道那么多关于鞋的事,儿子告诉我,同学们有时会讨论鞋,如果自己不了解,就很难插进话。看到别人穿了一双不错的名牌鞋,他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拥有。”李慧说。前几天,范信诺将一张名牌运动鞋图片给李慧看,说:“妈,你看这双鞋好看吗,我朋友就穿着一双,你也给我买一双吧。”李慧没有立即答话,而是打开了鞋柜。鞋柜里摆放着几双范信诺的鞋。李慧拿起其中的一双鞋说:“这双鞋是前段时间才买的,你还没穿几回,怎么又要买鞋。”范信诺却说,那双鞋是老款,不想穿了。这次,他想要的是正流行的运动鞋。李慧看了看那双鞋的价格,1000多元。她觉得儿子的脚还在不停地长,一双鞋穿不了几个月,没必要买那么贵的。李慧和一位家有初中生的朋友说起了这些事。那位朋友告诉她,因为上学时,孩子们统一穿校服,一些孩子就将心思放在了鞋上。有一次她去参加家长会时,老师也提到了孩子们攀比鞋的事,希望多加引导孩子,避免孩子们产生攀比心理。李慧说,不给孩子买名牌鞋,孩子会一直念叨,自己心烦,还怕他自卑,给他买吧,又担心他攀比的心越来越强。16岁的吴昊天今年上高二,每次买鞋时,他从不挑牌子,只选适合自己的。吴昊天说:“其实,上小学五六年级时,我们班也有很多男生爱比鞋。”攀比鞋使同学关系变得很敏感,大家整天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鞋子款式上面,也不利于正常学习的进行。虽然吴昊天不太喜欢这种氛围,但在买鞋子时也会不自觉地选品牌,以免在同学间太掉价。妈妈董静觉得孩子买双品牌鞋也没什么,可以负担得起,会尽力去满足他。在入学家长会上,校长为全校家长讲起了发统一鞋子的意义,并希望家长配合学校的做法。校长从“破窗效应”的概念讲起,一个建筑物,很长时间都是整齐干净的。这时候实验人员将其中一扇窗户的玻璃给打碎了,然后发现,其他玻璃会逐渐被破坏。孩子们中但凡有一个孩子开始攀比,逐渐地,就会形成这样的风气。在“破窗效应”的作用下,孩子们的专注力很容易就转移了,本该注重学习的孩子,开始想着别的孩子的鞋多少钱、如何说服父母给自己也买双鞋、该怎样和朋友炫耀自己的鞋等。攀比之下的孩子,不只是心思不在学习上,而且也容易出现自卑、三观不正、虚荣等问题,还容易加剧亲子、同学、师生之间的矛盾,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听完校长的话,董静感慨颇多:以前觉得,在孩子买鞋这件事上,自己无非就是想在经济条件承受的范围之内,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不至于丢脸面。其实,这也是一种纵容。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将攀比的心理,放在合理的竞争上,不要比物质,而是比精神的富足。从那以后,董静常常和儿子念叨:“学生穿的鞋不必太贵,只要适合平日运动和正常的走路即可。老师也不会因为哪一个孩子的鞋子牌子贵,而更喜欢谁一些。作为学生,还是要保持一些朴素的学生气比较好。”吴昊天渐渐不再在意鞋的品牌,而将注意力放到了学习上,成绩也一直稳步上升。董静觉得,在孩子的攀比问题上,学校、家长和老师应该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培养他们面对诱惑时的自制力。让孩子们明白,鞋的“较量”没有意义,学习、内涵等的提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