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 “挨打” 和 “没挨过打” 的孩子,长大后的性格相差有多大?父母一定要知道

教育   2024-11-04 14:23   北京  


被打大的人

就更有底气“打孩子”吗?


打开某宝,五花八门的“打娃神器”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打断就赔的戒尺、泡水更佳的藤条、力度可选的竹条……

而比这些神器更具恐怖画风的是评论区,以全网热销10万+、好评率高达99.4%的某款“加厚教棍”为例,买家的评论是这样的:

怎么?印上《弟子规》就能合法家暴了?

其实不止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打孩子都十分普遍。

2017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2~4岁儿童中有3/4(约3亿人)曾遭受家中养护人的心理攻击或(和)体罚。

而父母之所以会无所顾忌地打孩子,除了自以为是的“打你是为了你好”,更是源于盲目愚蠢的笃信:“我也是这么被打大的,现在不也好好的吗?”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记得《老师请回答》节目中,有一个男孩控诉妈妈在学校门前打骂他,让他既难堪,又气愤。

孩子父亲 “现身说法”,指责儿子“矫情”:“有这么重的伤害吗?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被大人追着打,事情不也就过去了。”

主持人问父亲:“请问您被父母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父亲回答:“三十多年前吧!”

主持人一针见血指出:“那为什么三十多年过去了,您还记着这件事呢?这,就是伤害啊!”

是啊,痛苦缩成一粒沙子,嵌在皮肤里,时隔多年,依旧清晰可触,这难道不是伤害吗?

从小被打的孩子

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① 容易形成不受欢迎的性格

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从小被打骂的孩子,以后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很多网友诉说了自己的感受:

敏感多疑,总是怀疑别人在谈论他;

性格很懦弱,胆小怕事;

沉默寡言,心情常常很郁闷;

在公共场合讲话很困难,有不可克服的紧张;

情商差,喜欢独来独往;

……

虽然性格没有优劣之分,但不可否认,最耀眼的永远是“小太阳们”,而底色黯淡的人,注定会被忽视。

② 增加攻击行为

大量研究发现,对身边人的攻击性行为与受过体罚高度相关。

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曾在一项研究中发现:有些儿童会表现出一些反社会行为,当父母发现并使用体罚来纠正他们时,不仅不会起作用,还会在未来两年滋生更多的反社会行为。

施特劳斯还将体罚的强度分为4个等级,当体罚每增加一级,男性的暴力性行为就会增加33%,而女性会增加27%。

③ 长期心理创伤

“偶像剧女王”陈乔恩在外人眼中无疑是幸运的、成功的,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内心的那些无助、恐惧。

“我妈妈很爱揍我。妈妈的脚步声,从楼梯上来,飒飒飒飒,越来越近,好像魔鬼的声音一样,她要来揍我了,完蛋,她要来掐我了。”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即使成了大明星,回忆起那些挨打的日子,陈乔恩仍忍不住瑟缩了几下。

原来,创伤并没有消失,她的身体里依旧住着当年那个担惊受怕的小女孩。

④ 可能影响认知水平

施特劳斯在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跟踪研究后发现:

在2~4岁的儿童组,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比挨打者高出5分;

在5~9岁的儿童组,智商差距高达28分。

下面两张3岁孩子的大脑扫描图,也直观地证明了这点:

左边孩子的妈妈温柔耐心,孩子脑容量更大,智力发展水平更高;

右边孩子的妈妈则喜欢打骂吼叫,孩子脑容量明显缩小,缺失的区域意味着孩子会缺少智慧、同情心等能力。

⑤ 打孩子也会“遗传”

被打的孩子,往往会长成打孩子的父母。

“小包总”杨烁曾因在节目中凶儿子而被骂上热搜。他的不耐烦、脾气暴躁以及与儿子的沟通匮乏,让观众纷纷吐槽,称看节目时最怕听到杨烁喊儿子名字。

追溯这种亲子相处模式的源头,不难发现,那是杨烁童年结下的涩果。

他曾在采访中坦言:“我从小是被打到大的,我估计他(父亲)打我的那种方式,搁现在我都能告他,都能把他给关起来。”

暴力是会传承的,原生家庭的可怕之处在于,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觉知和能力,轮回就会一直发生。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些挨打的孩子根本就没有机会长大。

我们只听到有人说“打了没事”“谁小时候不挨打”“我也是这么打大的”,那是因为不打孩子的人不必说,而那些打“没了”的孩子,永远不能说。

从“我也是”到

“我可以做得更好”


打孩子的副作用可能绵延一生,而其管教效果却微乎其微。

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曾对1300名学生展开关于被体罚后的反应调查。

调查显示:40.3%的孩子“不服气,内心抵制”;20.94%的孩子表示“没办法,只好忍受着”;14.8%的孩子会有“真想离开这个家”“不想上学了”等念头。

明明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却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说到底就是家长的 “自私”——懒得费心,一打了之。

而真正爱孩子的家长,则会采取非暴力严教手段,这些方法不仅能够纠正孩子的行为,还能促进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1、 设立“反思角”:在家庭中选定一个1平方米左右的区域,作为孩子的“反思角”。当孩子犯错时,引导他进入这个区域进行反思,一般5~15分钟。

2、暂时剥夺某项权限:当孩子犯下较为严重的错误时,可以考虑暂时剥夺某项权限,比如没收玩具,但同样需要注意惩罚时长。

3、自然后果法: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他只有真实尝到“苦果”,才能学会责任,以及来思考到底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常常有想打孩子的冲动,可以提前设置警告信号。例如与孩子约定“自保用语”,让他们大声提醒:“爸爸/妈妈,我感觉你现在很生气,我们可以先冷静下来再谈吗?”


如果警告信号也无法抑制失控,那么,暂时放下一切,当即“撤离”战场。

去运动、去打沙包、去吐槽,做一切能平复心情的事,然后以更佳的状态面对孩子和应对问题。

记得有则反虐童公益广告,一个常常挨打小男孩控诉着:

“我好想快点长大,这样我就能得到幸福。获得安全,有人倾听,有人听见。永远永远不用恐惧,不用颤抖,不用退缩。不会让我纯真的心被揍碎,被踏扁,被吓飞。

我会为跟我一样的孩子争取他们的权力,把他们的童年抢回来。我好想快点长大。”

现在,我们终于长大,请保护和我们一样的小孩。

爱他,不需要用拳头。

责编 | vivi


版权 | 洪恩


图片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从小就自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做对了这3件事,知道越早越受益(点击图片查看👆)


清华大学教授追踪调查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这4个现象,尤其第2个(点击图片查看👆)


长大后容易斤斤计较的孩子,父母大多有这4个行为......(点击图片查看👆)



   

洪恩儿童启蒙
洪恩旗下新媒体号:专为2-12岁家长打造优质内容。这里有专业、落地的育儿理念,丰富、实用的育儿方法,致力于让每位家长育儿更轻松,孩子成长更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