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到一则视频:
视频中,宝宝趴在爸爸的肩头大哭。原来,是因为爸爸洗了一件睡衣,而这件睡衣是妈妈之前时常陪伴他穿的。
妈妈上班后,宝宝则对妈妈这件睡衣形影不离,只因里面有妈妈的味道。
真是既可爱又好笑。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特别依恋的东西,有的是心爱的玩具,有的则是最亲近的人的衣物。
其实,对于一个东西过分迷恋的“恋物行为”,是心理上产生了依赖。
而这种依赖心理,折射出来的则是「安全感」。
几年前,一句“洪荒之力”,让全国的人都认识了个叫傅园慧的姑娘。
当时被采访的时候,傅园慧做着夸张的表情,并且对自己的成绩表示很满意。
在录制《我家那闺女》节目中,傅园慧随时会携带一个红布条。
无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那个红色带子就像是手机一样要随着携带。
出门的时候,虽然穿着厚厚的外套,但依然里面的红布条还是清晰可见。
傅爸爸解释道:“这个带子叫摸摸,本来是个小毛巾,她有摸毛巾的习惯,后来就挂在身上了。”
从小就摸毛巾,一摸摸了20多年,这是傅园慧安全感的来源。
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紧张,不必把恋物行为太当回事,也没必要过分制止。
恋物本身对孩子的成长是不会有什么消极影响的,大部分孩子的恋物情结也会随着长大而逐渐消失。
但如果是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导致的恋物,家长则应引起重视。
重点关注,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是否缺乏。
其实,人的安全感,从刚来到这个世界上便已建立。
年龄越小,对安全感的需求就越大,而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其实就是父母。
孩子是否拥有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
《童年不缺爱》一书中就曾指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有这5个共同特征:
◼害怕黑暗,尤其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孤独的心态让他们感到十分无助;
◼对别人的依赖性非常强;
◼喜欢发脾气,尤其是遇到不想要的东西时,他们都会发脾气;
◼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性格都是比较孤僻,即使面对同龄阶段的群体,他们都无法与之相处;
简单来说,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形成比较敏感的性格,没底气,感觉心里有个填不满的洞。
所以,一个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才能开心、自由的健康成长。
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是一个人内心的力量,相信自己一定有人爱,背后有肩膀,不怕被伤害。
曾经,看到过一则视频:
在大学的开学典礼上,一名蔡畅的女孩自信大方的介绍自己。
她说自己叫蔡畅,因为体型问题,一直有的绰号,叫“蔡胖”,还说她自己家里是干收废品的。
她的梦想是想给妈妈买个大别墅,因为父母干活特别辛苦。
自信阳光,坦然大方。她站在讲台上时,就像一束光,非常耀眼。
评论区有一条评论:看着孩子的性格就知道,一定生在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也许她的家境并不是非常优越,她的穿着也并非品牌,她的外貌也很普通。
她能坦然说出自己的绰号,说出自己父母的职业。
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而这背后定是父母给予了她满满的安全感。
还有这样一个新闻:
河北衡水一位15岁的男孩因身体消瘦、反酸、恶心到医院就诊。
结果被诊断为精神性厌食症。
孩子说之前觉得不受父母重视,以为是因为自己太胖的原因,于是用手指、铅笔来催吐。
不久后,体重出现了暴减且伴随各种不良症状。
得不到父母关注和爱护的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会有缺失,且会在其他地方找补。
所以一个孩子有没有安全感,与家境没有关系,与外人没有关系,只与孩子有没有感受到爱与父母支持的力量有关。
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内心就会缺乏安全感。
那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呢?
作家妮妮曾讲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很多人都觉得她是一个内心强大且自信的人,从不怯场,也很底气。
其实她小时候是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
在那个以分数衡量孩子优劣的时代,她是个典型的学渣,老师经常找她母亲谈话。
但每次妈妈回家后都能淡定,总是先鼓励,再提出要进步的地方。
妈妈在用她的方式,给特别低落的孩子一点小小的安慰。
在青春期,妈妈总是支持她对美的追求,允许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
给她零花钱,去买好看的文具;
给她做好看有好吃的“三明治”。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妈妈总是用淡定从容的态度,来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
后来妮妮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也成为了妈妈。
她从自己原生家庭中汲取的安全感,又复刻到了新的家庭关系中。
她延续妈妈多年对她的方式,和儿子成为了挚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是儿子心中最大的底气。
她逐渐体会到把安全感传递给孩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正是因为妮妮的妈妈内心充满了安全感,才能把从容淡定的情绪和生活状态教授给女儿。
而妮妮内心的安全感又传递给了她的儿子。
可见,父母自己内心有安全感,才会重视孩子的情感,这才是孩子能获得安全感的根基。
试想,如果父母内心都没有安全感,那该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呢?
父母内心充盈安宁,这是建立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重建自己的安全感和建立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从来都不是独自建立,而是在养育过程中,共同修炼出来的。
▪️ 安排亲子专享时光,培养养育力
我们当父母的,难免会感觉到很焦虑。
其实这也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因为我们没有自信能把孩子培养成更好的人。
那么在日常,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亲子专享时光,来培养正念的养育力。
例如,安排30分钟没有评判、没有约束的自由游戏时光,放下身段,和孩子玩一场以孩子为主导的游戏。
这样全情地投入,有利于增强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
当我们把重点调整到孩子积极的行为中时,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比以前更懂事,亮点也更多。
重要的是,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排除掉了情感杂质,情绪的稳定更有利于建立亲子双方的安全感。
▪️ 重新读懂自己和孩子的心
没有安全感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自己的心理去推测别人的心理,也就是比较敏感。
我们敏感于所有事物,孩子则敏感于父母会不会不开心了、父母会不会不爱我了。
当我们有敏感的情绪时,我们可以停下来问一下自己:
我焦虑到底是因为什么?担心又是因为什么?不开心又是因为什么?
我们要多鼓励自己和孩子,将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当说出真心话后,我们会发现,对方一定会给自己一个肯定的答案。
长此以往,我们就能读懂自己和孩子的心,也会变得不再焦虑和担忧了。
▪️ 共同养育,协同发展
我们所缺失的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全部恢复的,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但我们会发现,我们身边总会出现内心安全感十足的人,那个人或许是丈夫、或许是朋友、或许是大家族里的人。
那么我们可以“共同养育”,不同的人教育孩子之间的优势就能互补。
例如在书籍《登天之梯》中有一个案例,哥哥是在大家庭中长大的,个性善良,有责任心。
弟弟是妈妈一个人带大的,妈妈忽视了弟弟的情感需要。
结果,弟弟成长为一个没有共情能力的人,残忍伤害他人生命也毫无愧疚之心。
协同养育,就能弥补单个养育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毕竟,养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责任!
市面上大部分的育儿文章都会教父母帮孩子建立起安全感。
却很少有人教父母如何重建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这除了没有重视父母内心的健康状态外,也是对“如何重建自我安全感”的迷茫和探索。
其实父母在成为父母前,首先是自己。
在成人后,安全感大部分还是要靠自己来给予。
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同在养育的过程中慢慢修行。
责编 | vivi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图片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清华大学教授追踪调查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这4个现象,尤其第2个(点击图片查看👆)
“它冲上热搜,以一个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河北11岁男孩骑行事件背后,真相让所有父母心惊(点击图片查看👆)
长大后容易斤斤计较的孩子,父母大多有这4个行为......(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