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萨提亚育儿
ID | satiryuer
作家郑渊洁说过:“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成长和自我完善。”在家庭这个有机体中,父母如同植物的根部,子女如同植物的花朵。唯有根部扎实、健壮、汲取更多的养料,花朵才能饱满、灿烂,绽放出更美好的姿态。想要培养出真正独立、优秀的孩子,先要学会如何做好的父母,而成为好的父母,都经历了这三次“觉醒”。之前刷爆全网的热播剧《女心理师》中,蒋静和母亲的共生关系,看得让人分外揪心。“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得要让我知道,听见了么?”
在妈妈的观念里,女儿是自己生的,理所应当地是自己的附属品,身上“母亲”这个角色,具有天然的指挥权利,孩子就该乖乖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从小到大,整整三十年,妈妈死死控制着女儿,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言暴力、情感勒索、道德绑架,就是她用来施加控制的,一根根看不见的冰冷绳索。妈妈可以随意翻看女儿的日记本,按照自己的喜好要求女儿穿连衣裙,命令女儿必须好好练琴……蒋静妈妈认为,自己有权利干涉孩子的一切,然而这种对女儿个体心理的剥夺和占有,成了禁锢女儿的牢笼,母女关系也岌岌可危。蒋静是压抑的,她实现不了自己的想法,总想逃离掌控;但她又是懦弱的,不敢明目张胆地跟母亲抗衡。于是,她开始向内攻击自我,患上了暴食症,极度匮乏安全感。剧中的蒋静妈妈,看似极端,却是生活中很多父母的真实写照。就连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都希望按自己的感觉来执行。无处不在的控制欲,把亲子双方拉入一场权利割据战,最终的结果,常常是两败俱伤。“世上所有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
孩子和父母,注定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使命,也有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孩子,从来不是父母人生的续集,更非父母手中的木偶。忠于内心的向往,走出自己的人生,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意义。
想起伊能静对儿子态度的转变,从那个逼着儿子上编剧课的妈妈,变成了尊重儿子学剪辑的妈妈。她松开手的过程,便是孩子挣脱束缚,找回自己的珍贵瞬间。孩子的未来父母不曾去过,也无法安排和掌控,唯有放开手,尊重个体的成长过程,才能成就一个洒脱、自信、收获自我的孩子。山西吕梁一位妈妈,陪着儿子写作业,手持一根又长又粗的木棍。战战兢兢的男孩,每当背错一个知识点,身后的木棍就会呼啸而下,重重地抽打在背上、头上。他又疼又怕,逃也似地站到一旁哀求妈妈不要再打了,可妈妈非但没有停下,反倒变本加厉,左右开弓扇儿子耳光:还有另一位妈妈,虽没有如此暴戾,但是她深夜裹着棉被,刷着手机,蹲点守在女儿的房间门口,盯着她学习的做法,同样令孩子极度痛苦。
这两位家长,都具有相同的心理状态,她们想方设法在孩子身上使劲,疯狂又执拗地逼着孩子学习、用功,但是唯独未曾要求过自己。无论是打骂、监视还是讲道理,都是父母最容易做到的教育方式,但是教育效果是最差的。最佳的教育,是榜样、是示范,是耳濡目染的影响,而非强势加压的恐慌。如果希望孩子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父母应该率先做到:去读书、学习、自我成长。特别佩服身边一位大姐,她的女儿非常优秀,从一所普通初中,以接近满分的成绩考入市重点高中。这位大姐在女儿念书时,几乎同步学习了一遍,女儿背书,她也背,女儿刷题,她也刷,两人还经常一同探讨疑难题目。大姐的坚持和毅力,再次证明了那个教育原理:希望孩子是什么人,父母要先去做到。孩子不是听你说的,他们会用眼睛、心灵、感受去学习、效仿、再形成习惯。不仅是孩子的学习问题,用身教感染孩子的方式,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同样有效。韩国一位网友,讲述了自己不抽烟的原因,在他四五岁时,父子俩达成的一个协议:只要父亲不再抽烟,儿子将来也绝对不会抽烟。于是,这位原本一天能抽三盒烟的“烟鬼”父亲,立马掐灭了烟头,从此再也没有抽过一根烟。真正好的教育,是父母示范在先,孩子模仿在后,身教的力量,永远比你想象得更强大。与其挥着木棍震慑,不如低头做一个自律、努力、积极的父母,你的身影,都将映射到孩子心里,影响他们一生。在电视剧《小敏家》中,周迅饰演了一位离异母亲,独自在北京打拼,小有成绩。为了冲刺高考,儿子金家骏从老家九江来到北京,跟妈妈一起生活。从他们一见面开始,这对半熟母子间的气氛就充斥着尴尬,互相十分客气,很有距离感。逛商场时,妈妈挑选了一件衣服,家骏看到价签后,吓得立马拒绝了,违心的说自己不喜欢。他总是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生怕自己会让妈妈不高兴。当年母亲的一走了之,成为他内心挥不去的隐痛,他的自卑、敏感、讨好、疏离,全都是童年时期留下的阴影。“缺少关心的孩子容易自惭形秽,认为自己不够可爱,缺点大于优点。”
原生家庭的温度,父母的对待方式,深刻影响着孩子内心状态和性格特质。温暖的家,促进孩子建立积极、阳光的人格,冷漠的家,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无助。
当她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想下次再努力一些,而不是像同学一样躲着父母。遇到困难时,她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向父母求助,而不是回避。这样的父母,带给孩子的是底气,和精神富足,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原生家庭。有时候,我们愿意向孩子付出金钱、物质、和殷切的期望,但是却忽略了时间、陪伴和疗愈。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用平和的情绪,多花一点时间,去关爱和温暖他们的内心,有良好的依恋和安全,这将是孩子形成滋养一生的精神财富。父母,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对孩子的关爱,会筑成家庭中最坚固的墙,带给他们不缺爱的安全感,勇敢追寻自己的人生。教育孩子,看似是一个长途跋涉的千里之行,但是经历觉醒后却发现,返璞归真的教育真谛,无非就是做好自己:
父母努力奔跑,不断自我成长的步伐,将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带给孩子最好的示范和动力。育儿先育己,愿父母都能从教养的迷雾中觉醒,用最好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撰文 | 暖心
责编 | vivi
来源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图片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从小就自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做对了这3件事,知道越早越受益(点击图片查看👆)
清华大学教授追踪调查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这4个现象,尤其第2个(点击图片查看👆)
长大后容易斤斤计较的孩子,父母大多有这4个行为......(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