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愿烂在肚子里,也不能跟孩子说的几句话,除非想跟孩子成仇人

教育   2024-10-29 11:52   北京  

来源 | 小树妈妈

ID | tree2050


和好多父母聊天,经常有爸妈头疼跟孩子沟通的问题。


好多姐妹抱怨,每次说不了两句,孩子就炸毛,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越为孩子好,越把我推得老远。


这点我很有感触,一路陪俩娃走来,我的心得是:


父母和孩子之间没那么多代沟,但不好好说话确实会亲子关系变得疏离。


想分享我之前看过的一个视频,挺想分享给大家的。



《老师请回答》里有这样一对母子,无论孩子做什么,妈妈都唠叨几句有的没的。


孩子开始写作业了,妈妈经过时瞅了一眼,“这写的都是啥啊,轻的轻重的重,大的大小的小,你自己看着舒服吗?”


孩子听得有点不耐烦,开始磨蹭,妈妈就敲边鼓“你是在想题呢,还是想游戏呢?这半天才做几道题啊?”


听妈妈这么说,孩子气得停笔一动不动,妈妈没发现孩子情绪不对,接着又是一通反问输出,“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刚才不是挺能吗?”


别说一个小孩子了,我作为大人听了这些话也感觉特别不舒服。


后来孩子忍无可忍,终于炸毛了,“唠叨我一次就行了,还天天唠叨啊?”


妈妈也不甘示弱,“那你变好一次给我看看啊!”俩人在节目里直接就杠上了。


我想,这对母子的对话大家都不陌生,问题背后的关键是这位妈妈全程没有一句正面引导,而是句句都在反问。



妈妈叮嘱孩子有错吗?没有。


她初衷本是好的,但反问却裹着一根刺,让孩子如鲠在喉。


明明我们是关心的,可孩子却只听出了否定和贬损,为什么呢?


我们来分析看,比如开篇视频中妈妈反问儿子“你自己看着舒服吗?”直接指出了孩子字迹潦草。


“半天才做几道题啊?”批评孩子拖拉磨蹭,把错误的矛头指向了他。


“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说孩子简单的题目都搞不定,暗示他能力不行。


反问有一个挺强的魔力,就是会激怒孩子。


因为反问的潜台词是“你很差劲”,带有一种强烈的质疑和指责,隐含了莫名其妙的敌意,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贬低了,生成了对抗情绪。



后来这孩子干脆怎么让大人生气怎么来,给妈妈气得血压飙高,一度想拉他跳楼。


我们说,长期说反话最伤关系,反问不会让孩子自我反思而变好,反倒让孩子和父母水火不容,说不了两句就炸毛。



说起反问带来的伤害,我想起最近有位博主分享的一件事。


她说就在前几天,帮女儿放洗澡水,没注意到沐浴露用完了。


女儿洗到一半时喊妈妈,还黑着脸反问她:“为什么不提前把沐浴露准备好呀?”


一句话噎得她挺难受,瞬间心情不好,她说自己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用“反问”去回怼孩子的“反问”。


她没不示弱,直接火冒三丈了:“有你这样跟妈妈说话的吗?你自己没长手长脚呀,都这么大个人了,不会自己准备吗?”


女儿接下来一句话,点醒了她:“妈,你平时不都这么跟我说话的吗?凭什么我就不能跟你说呢?”


几回合下来,她明白“习惯性反问”杀伤力确实强,自己心塞,也伤害亲子关系。


当一个家把“反问”当成习惯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面对反问,孩子会触发“防御性倾听”,即便一个中性或积极的事件,也会被他解读成消极的含义。


因为在习惯性反问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预设别人对自己的攻击。


他很难区分这是普通对话还是真实的敌对,总能在对方话里寻找到“攻击线索”。


长期下去,孩子就会觉得周边所有人怎么都针对自己,这会让他产生很严重的精神内耗。


另一方面,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语言环境下,耳濡目染会慢慢变成他曾经“讨厌的模样”。



比如当他兴冲冲和父母分享一部好看的电影。


却得到大人的一句:“这片都火了好久了,你才知道啊?”他瞬间默不作声了。


我们觉得这件事可能翻篇儿了,但它会储存在孩子记忆里。



当他长大经历同样的场景时,立马就会匹配到父母“反问”的记忆,类似的话脱口而出。


因为我们所有人的语言系统,大部分都在童年时期习得的。


很多看似无法好好沟通的孩子,是在为家庭的习惯性反问埋单。



我是觉得,反问还真的能少说就少说。毕竟在言语上想做赢家的父母,最后都成了亲子关系的输家。


也许你要问,难道一句反问都不能说了吗,臣妾恐怕做不到啊,其实让我一句都不说也挺难的。


虽无法断其根,但只要尽力了,还是收获几分成效的。


① 有话直说。

有心理学家曾说,“99%的生活烦恼,都是因为没有有话直说。”


如果你想让另一半多关心你,就直接告诉他,“我今天情绪有点不好,如果有空就多陪陪我。”


而不要一上来就说,“怎么整天都见不着你人影儿?整天在外面鬼混!”


其实亲子关系也是一样的,想让孩子做什么,就直截了当告诉他。


樊登在有期节目里说,想好好说话就要学会“一致性表达”。


简单来说,就是心口一致、有话直说。


他举了个例子,如果孩子要出门穿衣服少了,你怕他冷,要说“多穿一件外套,小心别冻感冒了。”而不是说“不知道外面冷啊,冻死你!”



想孩子少玩游戏,要说“盯电子屏幕时间长了会伤眼睛。”而不是说“玩多长时间了,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想让孩子早睡觉,就说“早点睡,第二天听课有精神。”而不是说“每天不熬到12点你不睡,不知道第二天还上学啊?”


父母跟孩子说话永远别兜圈子、绕弯子,而是直接告诉他“你要……”“我希望你……”“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就可以了。


这样表达的效果会大不相同,让他觉得你们才是同仇敌忾的战友。


解决完站队问题,孩子才会把精力转移到改正问题上。


② 把好的情绪留给家人。


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在如何与同事、领导相处上,往往忽略了与爱人和孩子的关系。


觉得家是让人放松的地方,即便那些无所忌惮的话说出口,也能得到家人的包容。


可那些语言的伤害,真的能抚平吗?


最近我看了个很火的视频,讲的是一位老师课堂上讲述语言暴力的伤害。

她用一张平滑的白纸,对折又展开,问孩子们:它还平整吗?


接着又用手反复揉搓这张纸,并对它说,“你真难看!”“很讨厌你!”



然后把纸团展平,问孩子们,“它,还是原来那张纸吗?”


孩子们两次都回答:不是的。


老师就借机教导学生:千万不要做“揉纸团”的人。



我想,这句话同样要说给我们大人,因为语言是有能量的,一句话可能成就孩子,一句话也可能伤害到孩子。


孩子的内心就好比白纸,哪怕伤害后再极力补救,也很难恢复到它最初的模样。



其实,越亲近的人,越应该好好呵护、认真对待。


这几年,“反向沟通”这个词火了。


说的是,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还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体谅。


正如我国古人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好好说话,和孩子温柔沟通。


责编 | vivi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图片 |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

清华大学教授追踪调查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我们的孩子普遍存在这4个现象,尤其第2个(点击图片查看👆)

“它冲上热搜,以一个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河北11岁男孩骑行事件背后,真相让所有父母心惊(点击图片查看👆)

长大后容易斤斤计较的孩子,父母大多有这4个行为......(点击图片查看👆)



   

洪恩儿童启蒙
洪恩旗下新媒体号:专为2-12岁家长打造优质内容。这里有专业、落地的育儿理念,丰富、实用的育儿方法,致力于让每位家长育儿更轻松,孩子成长更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