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今烂漫 何须绘麟阁》| 周末读书

学术   2024-11-09 10:01   北京  


《山花今烂漫 何须绘麟阁》
黄祖洽 黄萌 编著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购书链接:https://k.youshop10.com/wtrVtHUF?share_relation=9c7519fa55755a1c_512798717_1&a=b&wfr=BuyercopyURL‍



  读

想获得该书的读者可以在后台留言,写下与本书试读内容有关的体会,留言点赞前5名的读者将获赠该书一本(三个月内已获得赠书的读者不参与此次活动)。截止时间是11月11日早8点,10点会公布5位获奖者名单。期待您的参与!



内容简介




黄祖洽(1924.10.2—2014.9.7),生于湖南长沙。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及低能核物理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黄先生是中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同时参加指导原子弹研究并领导氢弹预研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和战略核武器研制成功立下了不朽功勋。


2024年是中国第—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亦适逢黄祖洽先生百年华诞。《山花今烂漫 何须绘麟阁》是为纪念黄先生百年出版的纪念文集,由胡思得院士做序,包含了多篇与黄祖洽相关的纪念文章、图片、来往书信、口述访谈等。全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收录黄祖洽对往事的杂忆和历年来写过的一些杂文、杂诗(词、联);第二部分是黄祖洽长女黄萌在父亲的部分口述内容及对相关专家的访谈和调研的基础上,对父亲从事国防科研工作经历的系统回顾;第三部分则选用部分黄祖洽师友和学生的回忆、怀念文章。本书史料价值较高,全面地反映了一位功载史册的物理学家的成长轨迹,以及伴随时间推移、世事变迁,他对事业、人生的不懈思考与追求,勾勒出一位谦虚、严谨、认真、执著、淡泊名利的科学家、教育家画像。


《山花今烂漫 何须绘麟阁》书名取自黄祖洽先生晚年所作《抒怀》一诗,“山花”意指氢弹爆炸后产生的火球、蘑菇云,“何须绘麟阁”表达了黄先生对遗憾错失“两弹一星元勋”荣誉称号的淡泊态度。本书是对黄祖洽科研、教育生涯的全面回顾和深情致敬,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核武大家的生平和成就,共同见证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不朽传奇。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位军事、历史爱好者收藏的回忆文集,也是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读本。




序 | 胡思得

寄情科学 淡然处世




黄祖洽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值此百年诞辰之际,由黄祖洽先生和其女儿黄萌女士共同编著的《山花今烂漫 何须绘麟阁》一书的出版,汇集众声,让我们了解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先生,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黄萌女士希望由我来作序。对此,在荣幸之余,又有些迟疑,我担心自己没有这个资格。黄祖洽先生是我所敬重的领导、老师,但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我对他研究领域的学术工作了解十分有限,不能很好地阐述先生一生的重要贡献。但黄先生的人格魅力、科学精神,却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就写写我和黄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

黄先生是为我国原子能事业和战略核武器设计立下不朽功勋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和彭桓武先生一起奠定了我国核反应堆理论和设计的基础;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原理探索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率先开路,贡献卓著。同时,他为我国物理学基础研究殚思极虑,锐意开拓,广育人才,无私奉献。

上世纪60年代初,黄先生在原子能研究所受命组织 “轻核理论组”,从事氢弹的理论预研,为了加强原子弹和氢弹预研工作的联系。1961年底,黄先生接受组织安排,分出一半时间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担任九所一室(即理论部前身)副主任。钱三强先生再三嘱咐他:“你要做一个‘半导体’,原子能所的一些什么东西,你可以提供给核武器研究所这边;但是这边的工作呢,是一点不能透露。”大家开玩笑叫他 “半导体”。因此,黄先生是我国早期唯一同时在研究氢弹和原子弹的专家。他在中子输运理论、状态方程、设计原子弹关键部件之一的点火中子源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了卓越贡献。突破原子弹之后,九所主力转向氢弹的突破,黄先生领导的轻核理论组的主要成员31人合并到九所,所有研究成果也随同他们转到九所,这大大加快了突破氢弹的步伐。

突破氢弹战斗打响,彭桓武先生带着他的三个大弟子———周光召、于敏、黄祖洽,各自带领着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从不同的途径来寻找突破口,天天都演算得废寝忘食。人们没日没夜地探索研究,定期分享和讨论,资历不分深浅,人人都畅所欲言,常常争执得面红耳赤。正是这种民主的学术氛围,还有那种无私的科研精神,使得于敏先生带着队伍最先牵到了氢弹的“牛鼻子”, 成为我国 “两弹一星”元勋。但于敏先生并不承认这份荣誉只属于自己,所以当很多人称于先生为“氢弹之父”时,他总会拒绝这个称谓,他以为这份荣誉属于大家,属于集体。彭桓武先生也是这样。氢弹科研理论突破,获得自然科学一等奖,彭先生建议把奖章和奖牌放在研究所里,他说这份荣誉是属于参加氢弹研制工作的每一位同志。彭先生同时写了一幅对联:“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实在是含义深刻,是我们突破氢弹的真实写照和成功经验。

在我眼里,生活中的黄先生是很幽默的,也很会讲故事。黄先生做科研报告时,通常引用经典古诗文开场,再从中引出报告的主题。在做报告过程中,他的讲解深入浅出,有时还带着趣味的类比,让人明白易懂,印象深刻。

在一些人印象中,黄先生对人要求严格。在对待学问、对待研究时,黄先生确实如此。倘若学生做错什么,他不会直接批评,也不会直接告诉结果,而是让他自己检查,然后再指导。

同时,黄先生对人也很平和,会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一些重要经验。研制原子弹这份事业,对于大家来讲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个时候学术民主,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每次探讨,大家都从各自熟悉的角度提出看法和建议,有时候争论得很激烈,我感觉大家的智慧都是在这种激烈的争论中给激发出来的。有一天晚上吃过饭。我和黄祖洽去散步,谈起了这段日子专家们为一个计算结果反复讨论的这件事。老黄语重心长地跟我说:“参加讨论会,不能光看热闹,不仅要注意每个人发言的内容,还得从他们的发言中悟出每个人的思维特点和学术技巧。你看,彭桓武先生有著名的3≈∞公式,即把两个待考查因素的影响作比较,如果比值大于3,就暂不考虑分母的因素,把复杂问题大大简化。程开甲和周光召则擅长用勒让德函数展开和微扰法,取零级项、一级项、二级项来分解问题,分别列出方程求解,很快能给大家一些明确的概念和思路。而何祚庥呢,他却能在激烈的争论中,冷静地思考各方的主要论点,去其偏颇,突出合理的内核,引导出一个更为完美的意见。他常常能取各家之精华,求同存异,做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小结,或提出下一步需深入思考的问题。”

老黄说:“你要特别细心去观察、思考每一个人的特长,把这些本事都学到手了,日后你可就会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啦。”黄先生的这席话,对我触动很大,尤其是我后来当了院里领导后,我清醒地意识到领导从事核武器研究这样集体性很强的科研群体,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去发现每个人的优点,然后安排工作。尽量让他们在合适的场合、给合适的机会去充分施展他们自己的才能,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要尊重同事,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就和应得的荣誉,绝不能跟他们去争名利,这样才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好地完成科研任务。邓稼先说过,核武器事业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奋斗的事业。在一个集体里,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取长补短,为了共同的目标,劲往一处使,才会使集体变得坚强有力、攻无不克。

总之,老黄的一席话,引导我在科学大道上成长、成熟,让我终生受用。

我和黄先生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4年6月,那时他已经病重住院。一天,她女儿黄萌给我打来电话说黄先生想见我,于是我急忙前往301医院看望黄先生。到了医院,黄萌拿着一张报纸给我看,里面有一篇报道美国关于核武器核查技术的文章。黄先生知道我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所以要把消息告诉给我。那天,他还给了我三篇他的相关的文章,供我参考。那个时候,黄先生已经说不了太多的话,很多话都是黄萌理解后转述给我。病重如此,但他心里还是惦念着我国核科学、核事业的未来。

有记者曾问我,怎么看待 “有人认为,我国‘两弹一星’元勋里应该有黄先生”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肯定:黄先生当然是 “两弹一星”元勋之一,我认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专家是元勋,他们是元勋们的杰出代表;还有许多没有获得奖章的元勋。

在自然科研领域里,科研成功是贡献,科研不成功也是另外一种贡献,实验不成功后的理论数据,都会为实验成功奠定基础。一个科研项目和工程,都是一个团队和集体,只不过这个团队中,总是需要一个代表而已,就像我们院士一样,不能说我们当选了院士就比别人贡献大,其他没有当选院士的人就贡献不大,没有这个道理。“两弹一星”元勋不仅仅只是23个人,那是一代人,是一种精神,是 “两弹一星”元勋们。

值此黄祖洽院士百年诞辰之际,最好的纪念就是让黄先生身上体现的 “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 

以上是为序。


胡思得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




目录



 

第一部分 三杂集 

(黄祖洽)


自序                                      

一、八十杂忆                                 

 (一)童年趣事 

 (二)抗战时期的中学生活 

 (三)去西南联大的旅途 

 (四)大学生活和出国经历

 (五)和原子能打交道 

 (六)回归学校 

二、杂文 

 (一)少年作文十篇 

 (二)日记三则 

 (三)书信一束 

 (四)散文十三篇 

 (五)有关核能和物理学的综述及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

三、杂诗、词、联

附录

一、家庭概况

二、学习和工作简历

三、获得奖励



第二部分 1950年至1980年间的科研经历


黄祖洽工作前三十年(1950—1980)的科研经历 (黄萌)

一、近代物理研究所(1950年—1965年)

二、在中关村的物理研究所

三、二机部九院、第九研究所(1965年—1980年) 



第三部分 回忆黄祖洽


一个特殊的物理学家集会(黄萌) 

2012年5月31日访郑绍唐

2012年6月8日访刘恭梁

2012年6月25日访李德平(谈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

2012年9月9日访吴翔

2012年12月20日在原子能研究院退休职工活动中心的座谈会

少年黄祖洽(程琪) 

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鲍里斯·约飞的回忆(鲍里斯·约飞)

我的领路人(蔡少辉)

我所熟悉的黄祖洽先生(郑绍唐) 

难忘的岁月(杨先庶)

科学天空一颗璀璨的星(萨本豪、胡华琛、何汉新、苏宗涤)

祝贺黄祖洽先生八十华诞(刘寄星) 

悼念良师益友黄祖洽院士(毛剑琴) 

我的老师黄祖洽先生(丁鄂江)  

做人、做事、做事业(朱慧珑) 

人生的转折点(冯世平) 

送别恩师黄祖洽先生(刘寄星) 

立功已绘麟阁,立德典范永存(朱邦芬) 

怀念我们的父亲黄祖洽(黄萌 黄硕 黄葵) 


后记(黄萌)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子弹是怎么一回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晶体缺陷研究的历史回顾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相变和临界现象(Ⅲ)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的回顾与展望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声学与海洋开发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模型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对吴有训、叶企孙、萨本栋先生的点滴回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物理学界的一支奇葩(Ⅱ)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原子核裂变的发现:历史与教训——纪念原子核裂变现象发现6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回顾与展望——纪念量子论诞生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的研究生涯——黄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上)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与生物学家结合的典范——回顾汤佩松和王竹溪先生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历史性贡献(下)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为了忘却的怀念——回忆晚年的叶企孙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从分子生物学的历程看学科交叉——纪念金螺旋论文发表5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美丽是可以表述的——描述花卉形态的数理方程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爱因斯坦:邮票上的画传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趣谈球类运动的物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转瞬九十载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一本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家的经典著作 ——评《晶格动力学理论》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朗道百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以天之语,解物之道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软物质物理——物理学的新学科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宇宙学这80年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熵非商——the Myth of Entropy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学中的演生现象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普渡琐记——从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谈起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天气预报——由经验到物理数学理论和超级计算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纪念Bohr的《伟大的三部曲》发表100周年暨北京大学物理专业建系100周年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同步辐射历史及现状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的观念起源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之源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建立及其作用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材料中的拓扑相与拓扑相变——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我所熟悉的几位中国物理学大师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量子力学诠释问题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高温超导研究面临的挑战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非常规超导体及其物性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真空不空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通用量子计算机和容错量子计算——概念、现状和展望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谈书说人之一:《理论物理学教程》是怎样写成的?|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奋斗 机遇 物理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关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时空奇点和黑洞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篇章——超越朗道范式的拓扑量子物态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物理学思维的艺术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对于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变换的低速极限是伽利略变换吗?|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杨振宁先生的研究品味和风格及其对培育杰出人才的启示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庞加莱的狭义相对论之一:洛伦兹群的发现  | 《物理》50年精选文章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www.cpsjournals.cn)是我国最权威的物理学综合信息网站,有物理期刊集群、精品报告视频、热点专题网页、海内外新闻、学术讲座,会议展览培训、人物访谈等栏目,是为物理学习和工作者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的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