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急速前进的汽车突然刹了车一般,我们很多人急速上扬的生活陡然下落。从大背景来看,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身处的社会已经进入减速慢行的时代。从小环境来说,我们供职的企业和机构都有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我们的经济收入在未来有可能会变少。 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于加速的生活。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让我们误解世界会一直如此走快速上升通道。在加速时代,我们通过物质来获得幸福感。突然之间进入减速时代,这对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是全新的经历和挑战。如果“买买买”的生活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在减速、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哪一条路是通往幸福的捷径呢?重庆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日本畅销书作家本田直之的作品《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新版)也许能告诉我们答案。为什么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并不觉得自己幸福,而生活简朴的北欧人的幸福指数却位居世界前列?本田直之对这一现象十分不解,为了寻找答案,他特意前往北欧国家,与二十几位当地居民就幸福的话题进行了探讨。《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就是在整合这些采访的基础上,对如何获得幸福的生活所做的全新思考。本田直之发现北欧人已经摈弃了传统的物质至上主义,转而实践物质简朴、精神丰盈的“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简单生活方式,更珍视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少即是多”是一种自由自在又具有弹性的理想生活方式和全新的幸福观。它不要求人们拼命克制自己,像苦行僧一样过着节约忍耐、了无生趣的生活,只是鼓励我们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仔细甄选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之后的主动选择,以此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束缚,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本田直之提出的“少即是多”,并非基于贫穷者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或酸葡萄心理,而是享受过物质丰富、优渥生活,历经繁华之后的主动返璞归真;它抛弃了纯消费的生活方式,注重生命与生活的质量,看重我们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它不要求人们清心寡欲到头脑木讷,相反,它视野开阔,极具活力,非常看重我们头脑的活跃和创造力。身为企业家的本田直之在书中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具体、实操性强的高效工作方法,帮助读者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真正过上“少即是多”的优质生活。《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首次出版时引起强烈的反响,樊登读书会的创始人樊登非常赞赏书中的理念,亲自为这本书录制了长达45分钟的讲书视频;《人民日报》公众号以《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为题刊发过这本书的选摘,引起网友的刷屏转发。重庆出版社此次推出的是新版,简洁素朴的封面搭配质感独特的大地纸,内文使用进口环保轻型纸,四边刷上雅致的绿色,装帧形式精美而契合书的主题,给读者以美好的阅读体验。北欧人不是最富有的却是最幸福的,原因何在?在很多人看来,北欧人不够富有。北欧人缴纳的税金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拿到手的实际可支配现金并不多。北欧人的着装并不光鲜,他们开的汽车也是使用了很多年的旧物,他们虽然有自己的度假屋,但整修度假屋时,从改建、装修到大扫除等所有烦琐杂事都得自己动手,而且大多数度假屋都建在不通水电、超市罕见的偏僻之地。调查数据和事实向我们证明,北欧人的幸福指数很高。近几年来,很多国家的各大机构都颁布过形形色色的“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许多大学和调查机构也陆续发布了各种各样的幸福指数排行榜,比如,盖洛普的“世界幸福指数调查”,英国莱斯特大学的“世界幸福地图”,英国列格坦研究所“全球繁荣指数”等。在这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的都是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当我前往北欧进行采访的时候,接受我采访的北欧人大都表示他们真的感觉自己很幸福。丹麦房地产公司的职员克莉丝汀·布拉贝斯说:“我的国家确实是一个可以让我生活得很好的地方。”瑞典爱立信公司的职员安德烈亚斯·里贝鲁贝克说:“瑞典人通常不会杞人忧天。瑞典既没有地震,也没有台风之类的天灾,大家都能够自由地生活,如果想一辈子都在学校里读书也没有问题。因为没有什么非做不可的事,我们也就感觉不到什么压力,也不需要活得太过严肃……”芬兰的杂货店经营者中村浩介说:“在芬兰生活,人的内心会有一种平衡感,因为我们可以在自然的田园风光与都市的繁华生活中自如转换,可以兼顾个人的娱乐与工作。虽然我们支付着高额的税金,但是我们可以享受优厚的福利。”北欧人不是最富有的却是最幸福的,奥秘是什么?• 推崇“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还在信奉美国式的物质至上主义时,北欧人已经丢弃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开始实践一种可称之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自由自在又具有弹性的理想生活方式和全新的幸福观,提倡物质简朴、精神丰盈,比起追逐物质,更珍视精神层面的体验和充实感。芬兰作家、翻译家提姆·莫尼纳曾向我回忆他的童年:“在我的童年时期(20世纪80年代),家里的汽车总是崭新的,父母不断地买回来各种家用电器。当经济开始变得不景气时,一切都化为了乌有,所以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明白了金钱的意义和本质。”所以,当北欧经济从不景气中复苏后,尝过泡沫经济滋味的北欧人不会因为重新拥有了丰富的物质而感到幸福,而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丹麦,有一套人人皆知、非常有趣的“詹代法则(Jante Law)”,包括“不要以为你很特别”“不要以为你比别人善良”“不要把自己想象得比别人好”“不要以为每个人都很在乎你”“不要以为你能教导别人做任何事”,等等。这些信条的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要有自知之明。“詹代法则(Jante Law)”影响了丹麦人的思维方式和对待物质的看法,塑造了丹麦人不在物质上大肆挥霍、低调的个性。在诺和诺德制药公司财务部工作的弗雷德里克说:“如果你真的想大肆挥霍一番,你可以去吃大餐,买高级香槟,但是大餐和高级香槟都不是人生的必需品,我们不必将它们展示给别人看。就算是富人,也不必把‘富人’两个字刻在自家的门牌上。”事实上,不仅丹麦,其他北欧国家的人们都对物质抱持淡定的态度。在北欧人看来,其实名车也好,豪宅也罢,能够在物质层面给我们带来满足感的东西,大抵不过如此而已。我曾经采访过二十几位各行各业的北欧居民,每次采访,我都会问受访者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你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我问的是“东西”,但没有一个受访者告诉我他“想要什么东西”。在他们的回答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和车子或房子相关的具体物品。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我希望家人健康”“我希望我的朋友和我认识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等。北欧人切实地感受到“通过物质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所以开始实践“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生活方式。他们仔细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甄选出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然后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物质占有,腾出金钱与时间,腾出心灵的空间,将金钱与时间花费在精神和体验所带来的幸福感上。因为他们认为“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生命。• 主动选择简朴,进退自如北欧人生活幸福,除了生活足够简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于简化生活拥有选择的权力。在前往北欧采访之前,我以为北欧人是因为缴纳的税金很多,人们可实际支配的现金其实并不多,所以对物质的欲望不强烈。要知道,北欧国家的国民缴纳的税金及社会保险金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但我到北欧采访之后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其实北欧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积极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北欧人的生活非常简朴,并不是说他们在生活上极其节约,善于自我约束。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因为要践行节约的理念才生活得如此简朴,而是经过慎重的选择之后,自发地决定要这样生活。我们从北欧国家的富裕阶层也过着简朴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生活简朴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他们非常清楚如何给生活做减法,善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在现实社会里进退自如,快乐生活。• 为放空大脑,刻意追求生活上的“不便”为了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在这个科技发展、方便快捷的时代,北欧人还会刻意去追求一些生活上的“不便”,让心灵变得柔韧和灵敏。北欧人都有自己的度假屋,但他们的度假屋和我们所说的别墅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度假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生活非常不方便。芬兰的家具设计师提姆·雅鲁文的度假屋位于距离苏兰的首都赫尔辛基一千两百公里的地方。那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距离最近的一家商店有七十五公里之远。他对我说:“每次去度假屋我只待一个星期左右。夏天时,傍晚和凌晨的天空都非常亮,不用开灯。因为不能充电,手机带去也没用。我就这么静静地栖身大自然,没有电视、电脑等现代化设备。这样的生活可以让人彻底平静下来,有点被净化的感觉。”芬兰诺基亚的职员阿尔特·托努纳的度假屋也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地方。他笑着说:“在芬兰,度假屋大多建在接近自然的地方,要喝水的话当然只有靠自己到井里去汲水了。”芬兰Littala出版社的职员妮娜·可妮安达非常享受这种刻意的“不便”:“在一无所有的地方,人会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例如砍柴等。手里忙着这些事,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有很多事做,这本身就是一件叫人开心的事。”有时候,我们需要像北欧人那样主动选择简朴。在这个方便快捷的时代,人需要刻意去追求一些“不便”。如果是被迫去做,你可能会觉得种种不便让人非常辛苦,但如果是主动选择的话,你就会发现很多的乐趣。• 对“衣食”的要求低,对“住行”的要求高人类需要生存,就离不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要素。在采访北欧人的时候,我发现北欧人对“衣”和“食”的要求出奇的低,对“住”的要求则非常高。和“住”同等重要的排序还有前面提到过的“行”,也就是“旅”。按照他们的价值观排序,应该是“行→住→食→衣”。北欧国家居民的劳动时间都很短,当地冬天的日照时间也很短,人们在家中度过的时间自然就很长。北欧的家具设计在全球享有如此高的声誉,想来和北欧人在家中度过的时间较长有关。很多北欧设计师都声称,要把产品设计成简单舒适、人们长期使用也不会感到厌倦的东西。对于北欧人来说,“旅行是人生中非常重大的一个主题”。这和通常的“购物式旅游”截然不同。北欧人对旅行意义的解释通常是“到陌生的街道上去走走”“去海边进行海上运动”或是“到山里去亲近大自然”等活动可以沉淀为生活经验,构建个人的经历。芬兰作家、翻译家提姆·莫尼纳说:“我想多出去旅行,旅行能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开阔。如果总是待在同一个地方,生活难免会变得无趣。我认为‘激发人不同的感觉’非常重要。旅行对我来说,不只是到各大景点走马观花地随便逛逛,而是去体验当地的实际生活,这样我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我们的文化。”• 注重工作效率,追求时间而不追逐金钱很多人认真工作的动力来源于获得更高的薪资,但北欧人更从渴望从工作中得到丰富的体验和精神上的满足。我在北欧采访的时候,问他们工作中获得的最大乐趣是什么?金钱诚然很重要,但更多的人回答道:“我想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想从事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或“希望能够得到成长”“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出色的评价”。北欧人非常注重工作效率。从日本远嫁到丹麦,某船舶公司的职员佛罗史帕克·田中聪子女士对此深有体会。由于先生是丹麦人,聪子结婚后便移居丹麦,在位于丹麦的公司总部上班。总部的工作内容和她在日本的工作内容差不多,在日本工作时,她常常加班到很晚,而在丹麦,每天做满八小时她就下班。周围的同事都是在上班时间内尽力将事情做完,她也就慢慢被环境所同化。在北欧,即使是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也非常重视自己是否能够自行支配时间和工作。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去挑战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或是重新返回学校充电和学习。所以,取代追逐金钱,他们会去追求与金钱同等重要的“时间”。• 降低满足感的阈值,体味生活中的小惊喜很多时候,随着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的满足感的阈值会随着水涨船高,内心很难感到满足,反而充满“想要更多”的呐喊。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案例,那就是有一项数据分析表明,就日本而言,从1958年到1998年,四十年间人们的人均实际支出增加了近五倍,人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却丝毫没有增加。因为人们很容易适应最新的环境。也就是说,收入增加之后,人们的幸福指数会在一定程度上水涨船高,可是人们很快又会订下更高的目标,因此他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回到原来的水平。诚然,人的“满足感的阈值”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以及个人差异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很明显,与在日本泡沫经济时代出生的人的“满足感的阈值”整体偏高不同,北欧人的满足感的阈值较低。在造访北欧国家的过程中,当我提到“丹麦人的幸福指数位居世界第一名”的时候,丹麦人坦言自己的确觉得眼下的生活很幸福,他们打心眼儿里觉得满足。北欧人作家兼翻译家,同时担任一家小型出版社合伙人的提姆·莫尼纳告诉我:“其实我真正需要的钱并不多。即使收入比现在的高出十倍,我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购买的东西。”北欧人并没有太多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们虽然热爱旅行,但大多数旅行不过是到山中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而已,或是到度假屋去住上一阵子,生活上自给自足,这些活动都不用花太多钱。北欧人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大惊喜,而是由日常生活里一点一滴不经意的喜悦感积累而来。他们非常注重体味生活中的小惊喜。丹麦的医生芭芭拉·玛丽努·费希尔向我分享她生活中的小确幸:“等红灯的时候,抬头看到皎洁的月亮,内心涌出无限的感动,这是一种幸福;女儿给我画了一幅很美的画,这也是一种幸福。不必一天到晚思考自己到底幸不幸福,在某个不同寻常的瞬间,幸福感会飘然降临。”•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强大的安全感当然,北欧人的幸福指数很高,与北欧拥有非常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因为缴纳的税金很高,所以北欧人能享受到很好的福利保障。他们如果生了病,无须花费一分钱便可享受很好的治疗;住院后,不工作也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果想学习或是进修,学费全免;新生儿若患有先天性的生理疾病,孩子的父母根本不必担心孩子的治疗和住院费用,如果孩子的父母因为照顾孩子而不能工作,他们甚至能得到来自政府的补助。高收入人群需要缴纳高额的税金,而低收入人群的负担就相对较轻。虽然这样不太公平,但富人本就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且整个社会的安定的确是由能力强的人支撑着。这样一来,不管谁遇到任何意外,都能维持目前的生活水平,这一点让丹麦人感到特别安心。瑞典的瑜伽馆经营者贝尔·沃鲁巴克说:“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从很久以前开始就存在的例行制度,一直在当地生活的人可能会身在福中不知福,甚至还有人会抱怨。我有时候也会认为我们国家的税金太高了,但我依然承认这是一套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在丹麦,人如果不幸失业,可以拿到失业保险金。即使没有购买失业保险,政府也会发放一笔就业支援金。我们在北欧各国的确见不到流浪汉,因为一个人即使遭遇天大的变故,也不至于流落街头,这样的安全感自然会极大地提升民众的幸福指数。尽管每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北欧自由生活方式并非只有住在北欧才能实现。如果现有的生活让你感觉不到幸福,只要放下负担,主动选择,实行“少即是多”的生活方式,你能感觉自己一步步迈向真正的幸褔。少即是多:给生活做足减法,才能活出加法
在很多人看来,北欧人不够富有。北欧人缴纳的税金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拿到手的实际可支配现金并不多。北欧人的着装并不光鲜,他们开的汽车也是使用了很多年的旧物,他们虽然有自己的度假屋,但整修度假屋时,从改建、装修到大扫除等所有烦琐杂事都得自己动手,而且大多数度假屋都建在不通水电、超市罕见的偏僻之地。调查数据和事实向我们证明,北欧人的幸福指数很高。近几年来,很多调研机构都发布过世界幸福指数排行榜。在盖洛普公布的2010年度“世界幸福指数调查”中,雄踞幸福指数排行榜前四位的(即丹麦、芬兰、挪威、瑞典)都是北欧国家。我曾经采访过二十几位各行各业的北欧居民,每次采访,我都会问受访者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你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我问的是“东西”,但没有一个受访者告诉我他“想要什么东西”。在他们的回答中,我几乎找不到任何和车子或房子相关的具体物品。他们的回答大多是“我希望家人健康”“我希望我的朋友和我认识的人都能取得成功”等。芬兰诺基亚公司职员阿尔特·托努纳说:“我没有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人一旦被欲望奴役,就会变得什么都想要,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我只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希望自己在工作上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丹麦网页设计公司的职员托马斯·弗罗斯特说:“我希望孩子们能有安定、美好的未来。我并不是为了能涨点工资、买栋大房子或者买一辆好车才去努力工作的。”从北欧民众的回答中,我切实地感受到“通过物质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这是因为从物质中获得的幸福感是难以持续的。无论是“买了一块名贵的手表”,还是“买了一辆很贵的汽车”,人们在下单购物的那一刻确实能获得强烈的满足感,但这样的满足感很难长久地持续下去。“猎物”到手之后,很少有人会为此每天欢喜不已。北欧人已经摈弃了传统的美国式物质至上主义,转而实践物质简朴、精神丰盈的简单生活方式,我总结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生活方式。从日本远嫁到丹麦,某船舶公司的职员佛罗史帕克·田中聪子女士告诉我幸福的秘诀:“我觉得可以选择的东西越少,人就越容易感到满足。在日本,正是因为可以选择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人们难以感到满足。在丹麦,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内心一清二楚,而且人们很容易分辨出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北欧人深刻地领悟到从物质中获得幸福的时代结束了。与物质带来的幸福感相比,他们更为珍视那些精神和体验带来的幸福感。四、“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给生活做足减法,才能活出加法“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德国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凡德罗是20世纪中期全球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Less is more”是他的建筑设计哲学。在我看来,“少即是多”这一主张,也正是现代人所苦苦寻觅的幸福良方。我们从现在热销的商品中就可以看出端倪。譬如iPhone,即使不看使用说明书,普通人也能够轻松操作。它的整个设计没有键盘、按钮之类的多余部件,外观设计、基本功能全都一目了然。iPhone诞生之前的那些手机,功能都很复杂,操作也很烦琐,还附带超厚的使用说明书。iPhone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不过是顺应了时代潮流而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国家和地区,虽然物品种类相对单一,当地人的生活也很单调,但他们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恩惠和各种各样的户外体验,不会被物质和金钱摆布。他们将生活的重点转移到精神享受与亲身体验之上。我越来越确信,这些看上去朴素无华的生活其实静水流深,简朴之中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人们习惯人们习惯性认为收入水平高的人理所当然应该过奢侈的生活,“年收入达到100万日元、200万日元之后,就应该开这种档次的车,住在这样的地方,在这种情调的餐厅吃饭……”这些都是传统、陈旧的观念,而现在依然有不少人抱持这样的看法。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物质给心智和精神带来的束缚和压力,开始从追求物质做加法转而崇尚减法的极简生活。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史蒂夫·乔布斯总是穿着招牌式的黑色高领毛衣;和乔布斯所拥有的巨额财富相比,乔布斯所住的房子可谓简朴至极;乔布斯连一艘游艇都没有,他的生活低调不奢华。脸书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生活也是如此。从前我们一直都在用做加法的方式来生活,但从今以后,只有学会对物品进行舍弃和精简,做足减法才能让自己感到幸福。
五、“少即是多”不是厉行节约,而主动做减法
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我认为“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生哲学。“少即是多”不是要求我们像苦行僧那样过节约和忍耐的生活,而是提醒我们没有必要再追求更多的不必要的东西。我们不要因为受广告、宣传等商业营销手段的影响而去刻意迎合任何生活方式,而应主动甄选出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仔细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然后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一切皆由自己来选择,这才是幸福的关键。这一过程与其说是“化繁为简”,不如说是“刻意放手”更为贴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了解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行进,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想对生活进行简化,你就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重要的是简化生活要通过我们自己的意志来主动选择。北欧人生活幸福,除了生活足够简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拥有选择的权力。在前往北欧采访之前,我以为北欧人是因为缴纳的税金很多,人们可实际支配的现金其实并不多,所以对物质的欲望不强烈。要知道,北欧国家的国民缴纳的税金及社会保险金几乎占到其收入的六到七成。但我到北欧采访之后才发现,事情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样。其实北欧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积极购买自己真正需要的物品。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买下。”北欧人的生活非常简朴,并不是说他们在生活上极其节约,善于自我约束。事实上,他们并不是因为要践行节约的理念才生活得如此简朴,而是经过慎重的选择之后,自发地决定要这样生活。我们从北欧国家的富裕阶层也过着简朴的生活就可以看出,生活简朴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他们非常清楚如何给生活做减法,善用自己已有的东西,在现实社会里进退自如,快乐生活。
如果做足减法,将物质的诱惑限定在合理的范围里,人们就能用省下来的金钱和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去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也就更容易实现全新的幸福。“少即是多”抛弃了纯消费的生活方式,注重生命与生活的质量,看重我们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因为如果为了赚钱,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无暇陪伴重要的朋友和家人,这样的人生,就算工作再顺利,也绝对谈不上幸福。做足减法后,取代追逐金钱的,是去追求与金钱同等重要的“时间”。因为拥有时间,所以我们除了可以和家人一起度假,还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去挑战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或是重新返回学校充电和学习。或者去旅游,“到陌生的街道上去走走”“去海边进行海上运动”或是“到山里去亲近大自然”等,这些活动可以沉淀为生活经验,构建个人的经历,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开阔,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自身的文化。从物质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而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留在我们的生命里。购物只能满足我们暂时的欲望,经历和体验却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少即是多”,给生活做足减法,使生活变得简单,我们才能活出加法,体验到更多的满足与幸福。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是一本引领时代潮流,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能为人们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提供启示的图书。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曾经主动挑中这本书,录制了长达45分钟的讲书视频;《人民日报》公众号曾经刊发过一篇名为《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的文章,内容正是来自这本书,随即引起强烈的反响。《少即是多》作者本田直之做过企划,是多家公司的董事,生活丰富,在日本是妇孺皆知畅销书作家。“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并非本田直之自创的概念,是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凡德罗坚持的设计哲学,而“简单生活”的理念,早在二十年前就被引入中国。一个在设计界广为人知的哲学理念,一种并不陌生的生活方式,为什么经本田直之阐释后,会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鸣呢?原因在于本田直之犀利地点出了我们正处于从“加法时代”来到“减法时代”的特殊处境。一方面,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不断做物质加法——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回电视机,购置洗衣机,再买辆车……确实曾带给我们幸福的感觉,但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什么都不缺的时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另一方面,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时代的大潮决定我们必须进行减法生活,因为我们身处的整个社会正逐渐进入减速时代,全球经济将长期处于低增长时代。在未来,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我们身处的企业和机构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破产、倒闭,我们的工资可能会变少。如果“买买买”的生活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且不一定能给我们带来幸福,那么,在减速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呢?本田直之从北欧人的生活方式里获得灵感,总结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一自由自在又具有弹性的理想生活方式和全新的幸福观。“少即是多”,即主动减少不必要的物质占有,腾出金钱与时间,腾出心灵的空间,将金钱与时间花费在精神和体验所带来的幸福感上。因为“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我们的生命。当然,“少即是多”不要求人们拼命克制自己,像苦行僧一样过着节约忍耐、了无生趣的生活,它只是鼓励我们认真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仔细甄选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的东西之后的主动选择,以此摆脱金钱、时间、场所等束缚,享受真正自由的生活。本田直之在书中提出“新幸福”的十个条件,有“享受工作”“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拥有能激发创造力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等。从这些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田直之提出的“少即是多”,其含义远比“简单生活”丰富。它并非基于贫穷者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或酸葡萄心理,而是享受过物质丰富、优渥生活,历经繁华之后的主动返璞归真;它抛弃了纯消费的生活方式,注重生命与生活的质量,看重我们与亲友之间的情感联系,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它不要求人们清心寡欲到头脑木讷,相反,它视野开阔,极具活力,非常看重我们头脑的活跃和创造力。这是一种“入世”而非“出世”的生活方式。本田直之并没有停留在口喊“少即是多”的口号上,他从十几年前开始便身体力行、积极实践“少即是多”的生活方式,也是这一生活方式的受益者。也正因为此,他的倡导才更具说服力。此外,身为企业家的本田直之在书中还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具体、实操性强的高效工作方法,帮助读者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进而获得财务自由,真正过上“少即是多”的优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