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三年只花20元,全部家当塞满一个行李箱:90后不消费主义者
乐活
2025-01-07 07:03
北京
4月12日,乔桑早上五点半起床,出门跑步,回来后在楼下蔬菜店称一把豆芽、三棵菠菜、一根黄瓜,挑了箱子里最小的一个西红柿,回到家下两把面线,凑成了一顿两人份早餐——共花费2.8元。
在接下来的1小时20分钟里,她又用三根豆角、一枚土豆、一瓣蒜和半截小米辣做就一餐午饭;收好床铺、打扫卫生;套上反复清洗、连续穿了几十天的灰色卫衣和运动裤,步行500米,左手提着饭盒,右手拎本书,下了地铁站去上班。
过去,这些时间都会被她用来打扮,要对着镜子,反复搭配好几套衣服挑选,仔细化好妆,才能出门。
乔桑是石家庄人,90后。从2020年11月30日起,她开始尝试过“不消费主义”的生活,至今已经4个多月。除了物业和医疗等费用,她每月的日常花费平均在300元以内,涵盖吃饭和交通。最开始,她一个月甚至只花几十元——那个阶段被她视作比较极端的时期。
不消费主义(Freegan)始于欧美,受2008年世界金融风暴影响,部分人开始在泡沫破灭后,提倡回归人性的基本消费需求和极简的生活方式,与非理性的消费主义对抗。在国外,不消费主义者们自愿翻找餐厅或超市外的垃圾桶,分享物资,试图通过不花钱、不购物的方式,来证明他们依靠社会产生的过剩物资,也可以生活下去。也因此,这些不消费主义者,往往同时奉行环保主义。
丁红是国内最早被关注到的不消费主义者。她在27岁时患上了严重抑郁症,加上与男友分手,“整个世界崩了”,于是扔掉所有家当,离开工作的城市,背着一个包,去国外“流浪”。
国外的不消费主义者在翻找垃圾桶,寻找过剩食物。图片:Youtube截图
她曾经六年没有租房,全部行李只有一个背包,住在公司、吃同事打包的剩饭、去健身房洗澡。在自述中,她说自己的花费都用在周末飞去其他城市游历,一个月的平均花费很难超过500块。35岁那年,她去了新西兰留学,至今生活在那里,做动漫美术和动画导演工作。
在靠徒步和大巴在国外“流浪”期间,丁红遇到了不少跟自己生活方式类似的人。她和朋友一起建了不消费主义的QQ群,共有500多人,大家在里面探讨和分享有关不消费的生活方式。豆瓣也有类似的“不消费主义者”“极简主义”小组,组员加起来接近5万。
在丁红们看来,不消费不等于完全不花钱,他们只为必须的物品付钱,珍惜粮食和蔬菜。简化生活后空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则被用来关注健康和心灵,让生活回归生活。
乔桑的不消费主义尝试。图片:视频截图
“突然觉得自己好富有”
谈到不消费,国内的践行者总是将其与“断舍离”和极简主义挂钩。
2019年底,乔桑住进了自己买的新房。装修时,她选择砸掉原来两室一厅的墙,改成大开间,只买了床、洗衣机、冰箱、衣柜、沙发等少数家具;添置了两副碗筷,一套床品,一双拖鞋。为了过上自律的生活,她将家里大部分空间留出来做运动。
乔桑88平米的家里,只有简单的几件家具,最近,她把床架也送人了,铺了被褥做床,出门前收进衣柜里。
独居的家里虽然家具很少,但从父母家搬来的衣服和鞋塞满了柜子,乔桑觉得“原本很空的家里,突然变得沉重”,她开始“断舍离”:到2020年3月时,她送掉了200多件衣服和大部分鞋子,只留了一年四季必要的3双鞋和十几件衣服。
那之后,她不再需要每次出门前花几十分钟来搭配衣服,也不会总想着购物,她甚至卸载了淘宝,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瑜伽上,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内心。
乔桑告诉全现在,开始的契机很简单,B站有粉丝向她推荐了丁红的不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她觉得有趣,出于好奇想试一试,“不为省钱、不为贪小便宜、不为攒钱,也不为环保,就只想看看会发生什么”。
最初践行时,每天吃什么和能不能吃到东西,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乔桑想效仿国外的不消费主义者,去收集超市或餐厅的临期食品,但她很快发现,国内超市一般会把不新鲜的或品相不好的食物低价卖掉,国内的垃圾分类则并不会直接把食物分出来,实行起来并不现实。
2020年11月30日,乔桑整理了家里的食物存货,找出了五大包过期方便面,还有之前剩下的水果、肉、零食、坚果和酒,打算用多余的资源去交换食材。第二天,她用书和不再需要的护发精油换来了邻居多余的红薯和胡萝卜;带着瑜伽教材、酒和螺蛳粉,去朋友家拿了多余的鸡蛋、土豆和面。
在反复计算要不要花钱和吃什么的过程中,乔桑开始关注起从没在意过的日常。
清晨拎着过期食物和快递包装下楼扔时,她发现楼下垃圾桶已经被塑料袋包裹着的垃圾填满了,她第一次对每天产生的垃圾有了反思;因为决定暂时不花钱购买食物,她反而关注起自己每天需要吃什么来获取营养,出门会特地带个苹果;除通勤外,她都刷着滑板去取食材,滑板和板鞋也重新得到了利用。
反思过后,乔桑开始想办法减少浪费和污染——家里厨具很少,她打算不再用厨房用纸,装废弃猫砂的塑料袋也被她带回来重复使用;她甚至查了如何用皂角、红糖和石头自制洗发水。她把发了芽的土豆去芽,用高温蒸熟去除毒性,做成土豆泥,再炒盘蛋炒饭,发现这些足够自己吃两餐,再想想家里还有的面条和果蔬,“突然觉得自己好富有”。
乔桑用1.8元的小白菜,做了早餐和午餐。图片:受访者
“钱可以直接获取物质,但这阻断了我们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乔桑意识到。她开始规划如何在不消费的原则内获取食物,这个原则也是经过思考的——只花必要的支出,也反思每一笔花费是否必要。
与乔桑不同,张小苏的“不消费”是为了节省医疗支出。
2018年,她在体检时查出了乳腺癌,随后发现自己工作六年了,存款却少得可怜。
张小苏把这次生病看作长途列车中途拐弯,开往上了另一条未知的道路,终至了人生终点。过去的她看重工作,时常因为自己没有同学赚得多而焦虑。在经历了手术和4个月的化疗后,她开始重新整理自己。
即使做了手术,她和医生也都无法预料癌症会不会复发和转移。身体之外的一切都成了负担,张小苏想开始另一种人生,整理身外之物成了重建生活秩序的开端,她一口气捐掉了六七个蛇皮口袋的衣服和100多双鞋,想要让自己内心平静。“当我开始想自己第二天能不能醒来时,就觉得那些外在的东西都不再是必须,我只要一日三餐就够了。”
两年下来,张小苏发现,衣服和鞋子只要正常洗,穿上几年没有问题。除了每月花在食物上的不超过500元外,其他花费可以几乎为零。只有在双肩包坏掉后,她花钱买了一个新的。
几乎每个消费主义者都会想方设法节省开支。比如石家庄人崔佳,他用旧衣服的布做原料,拼衣服自己穿;从老家种的地里获取粮食,也在小区楼顶和阳台种蔬菜和水果获取食物,靠自行车出行。他自称在过去三年里,只花了20元。在他看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消费支出的总和,“物质已经抓不住我了”。
在丁红的不消费主义群组里,有一位四川网友,不上班也不消费,她只要有水、电、气、网,可以买菜做饭就能生活,计划存款用完再去工作。也有不少人在讨论如何利用10万元存款去投资,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下,过上极简的、不需要工作的生活。
曾经的“购物狂”
乔桑把自己不消费之前的阶段定义为“购物狂”——那是另一个极端。
疯狂购物的习惯从大学毕业实习一直延续到工作。乔桑在燕郊上大学,每个周末都会坐一个多小时公共交通到北京逛街、买衣服。大四实习时,她已经在公司做了小领导。由于不用坐班,她常常在凌晨四点去大红门、天意等批发市场进袜子、披肩和耳环,晚上在草房地铁站摆地摊。成批成批地拿货满足了她的购物欲,交易的感觉也让她很爽。
对于兴趣爱好,乔桑之前很少在意成本,图为她去土耳其滑翔。图片:受访者
2018年开始,乔桑在上海轮岗,她要带项目,也要负责业务,经常加班到夜里十一二点。每到周末,她就去杭州疯狂购物,成斤地给自己和家人买衣服、鞋子和包包。同一个款式,她会一次购入好几个颜色,“有时一趟能买一万多块钱的衣服,都快疯了。”
购物之外,对于兴趣爱好,乔桑也很少在意成本。想学潜水了,就飞去菲律宾,花一万多块钱考潜水证;对瑜伽感兴趣,就花两万多去上课、考证;想玩滑翔,直接买机票就去了国外。
她还热衷于办各种消费卡——因为觉得胡桃里酒馆的氛围好,充过两三次2000元的卡;4000元一年的健身卡一次性办了两年,也没去过几次。她食量不大,但乐于尝试各家美食,每次吃一半,浪费一半。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并不是爱吃,而是“热爱打卡”。
这种消费观是从大学开始形成的。看到同学每天换着花样穿衣服、化妆,乔桑也有了攀比心理,但她不想问家里要钱,就从大二开始做兼职。她考了导游证,周末去北京带团,每天至少能挣200元,后来又考了英文导游证,收入涨到每天400~600元。一个周末,就可以挣出一个月的生活费。
“当时就觉得钱太好挣了”,乔桑逐渐养成了“想买就买,想玩就玩”的消费习惯,她还有一套自己的金钱观—— 你不花钱,就没有动力去挣更多的钱;不去挣钱,你这个人就没有价值。
所以,相比消费这件事,她更多只考虑怎么赚钱。也因此,从“购物狂”到不消费的转变,发生得很简单。甚至在践行刚开始,乔桑就再也没有花钱的欲望了。她把自己每天消耗和得到的资源记录下来,并把对于每一餐饭、每一笔花销的思考拍成视频,用来自我监督。
这身衣服,成了乔桑每天出门必备,脏了就洗,第二天就能干。图片:受访者
许阳也好几年没有花钱的欲望了。在她看来,大家对金钱的欲望是因为市场在推动消费,各种消费品透过网络传播焦虑、兜售欲望,而时刻处于现实压力的人们在放松时,容易失去理智,被营销广告击中。
许阳是宁夏人。大学毕业后,她就一直给生活做减法,几乎不接受任何人的“种草”,也从不因为满减和打折囤物品。她和父母一起住,也影响了老一辈的思维,他们家里没有电视、衣架和穿衣镜,因为都不是必需品。
工作的前几年,张小苏也“容易在意外界的目光,总想去跟别人比”。她在体制内做老师,月薪7000元,远没有做医生的同学赚得多,她缓解同辈压力的方法就是“买买买”,觉得自己穿好一点,看起来拥有的会比别人多一些。
但这样外在的攀比最终会带来更多压力,“本来就没有别人赚得多,结果又花了更多,买完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更焦虑。”
得知自己得了癌症,震惊之余,张小苏甚至“还很开心”。躺在病床上,她想的是“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被宣告生了一场大病,你得先保命,其他一切都不重要了,突然觉得一点压力都没了。”
对于现在的张小苏来说,除了一日三餐、晒太阳和逛公园,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这些转变发生的一点不刻意,好像从不消费开始,一切都变了。
“高级欲望”
不消费带来的改变,远远不止于省钱和节约资源。
之前为了补贴继续治疗的费用,张小苏去教育机构做过兼职。但一个月后,她就辞职不干了。她告诉老板,兼职让自己没时间晒太阳了。当健康变成最重要的事,张小苏更愿意去公园锻炼身体,或者在树上绑一个吊床,躺下听音乐、晒太阳。至于钱,不再消费后,也能省出来。
乔桑的改变也是全方位的。
开始践行不消费主义前一天买的运动裤和卫衣,她已经穿了几十天,脏了就洗,第二天干了接着穿,也并没有同事问她怎么每天都穿同一件衣服,“别人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在意你的穿着打扮”。她已经给自己剪了三次头发,越剪越短,最近剪到了齐耳长度。在水乳和精华等护肤品用完后,她也没有再购入,每天洗把脸就能出门,只有偶尔见客户的时候才会画下眉毛。
乔桑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见客户。有一次,她只在卫衣外套了件羽绒服,背了个帆布包就坐上动车。她发现,即使没有化妆、穿正装,只要足够专业,客户的尊重一分没少,更不会影响工作。
回想起来,乔桑觉得自己本来就不爱化妆、不爱留长发,只是囿于大众对女性的普遍期待才去打扮。她总觉得长发的自己像是“一个戴着假发的男性”,也希望自己不化妆就能很自信。
问题是,之前没人告诉她可以不化妆,就像没人告诉她可以去过不花钱的生活一样。
“大家很少向内看,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乔桑告诉现在,她此前只关心工作、赚钱和玩乐,她没有时间,没有求知欲,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此前,她是工作狂。跟闺蜜吃饭逛街的时候,都要带着电脑随时开工,觉得既然上班,就要拿案子、业绩和奖金,很有目的去主动拜访顾客,“求胜心很强”。不消费后,她对于工作佛系了很多,工作基本控制在早九晚六,周末几乎不看手机,甚至连之前卖瑜伽服的网店也佛系打理。
至于生活中被留出的时间,她用来思考、读书和瑜伽。她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读书,通勤路上和工作之余,她都在“啃书”,两个月可以看20多本,“原来看一本书,比买一件衣服充实多了。”
乔桑用周末时间整理出来的书,开始免费借阅给邻居。
她还想带着睡袋去24小时自习室或者公司打地铺,为了省出通勤时间,看更多书。最近,她甚至开了自己的“流浪书店”,把网友、朋友和自己的旧书收集起来,消毒、贴标签,一排排码在墙角,为周围邻居提供免费借阅。从4月1日到现在,已经收集到了近600本书。
其实,收书和买便签花了乔桑好几百元。但这对她来说,是必须的花费,因为开共享书店是她现阶段最想做的事。
此外,乔桑还建了几个关于不消费、易物、读书的交流群,每天在里面带头打卡当日消费和阅读,分享闲置物资。她停掉了不消费主义的日更视频——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不需要‘坚持’和‘监督’”了。她不再刻意提醒自己不能花钱,并感慨哪些钱不该花,而是想不起来花钱了,“因为我忙着看书、瑜伽和跑步”。
2020年岁末,新冠疫情在石家庄卷土重来,出门交换物资不再方便,乔桑开始每天去小区的蔬菜店买菜。每次买一两元的食物,足够她吃一天了。石家庄解封后,她也没再刻意出门收闲置资源了。她发现,现阶段的自己自然平和多了。
奉行不消费主义三年后,“极简主义”小组的阿离的全部家当只用一个行李箱就可以装下。除了吃饭,好像没有其他地方需要花钱了。但她最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追求的东西越来越少后,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欲望了,就算突然离开世界也没什么不舍得。”
“不消费之后,确实容易这样”,乔桑觉得,但那可能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高级欲望”,“我很庆幸自己爱上了读书。”
猜你喜欢
-
一场断舍离让母女决裂,百坪豪宅变垃圾场!全屋无处下脚、杂物数百袋:又被爸妈打败了
- 为什么说「极简主义」的精髓不是扔东西,而是让你“别买垃圾”
- 韩国主妇坚持6年自律断舍离,不和孩子看电视,家具也只扔不多买
- 日本主妇的变态收纳,她极简主义称第二没人认第一
- 35岁日本主妇极致断舍离,遭50万人围观:带薪的家庭主妇,你觉得怎么样?
- 日本33岁姑娘“极致”断舍离生活:只买打折品,日常花费不到3元
-
极简生活:0负债,存钱上瘾的5条极简购物原则
- 日本39岁太太坚持断舍离,入住十年的家一尘不染,网友:真的佩服
-
看完这位日本73岁奶奶的生活方式,我觉得断舍离简直弱爆了
“决定如何整理您的家取决于您自己!”
断舍离的日常
断舍离的生活,是很多人心中期望,可买买买后的忏悔,又让人不舍,为有强迫症的人留个换心情的地方。
最新文章
邋遢主妇逆袭精致女王:女人的房间,藏着她一生的好运!
大厂员工骨灰级断舍离:入住3个月,全屋“0收纳”
看看日本三位极简主义的家:用最少的物品,过最幸福的日子!
隐居9年,做二休五,拒绝社交…33岁日本青年的极致“断舍离”
断舍离思维,单身是最好的增值时期
9.9元抢980元全国通用电影卡,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涅槃重生
春节假期,需要哪些断舍离?
9.9元抢980元全国通用电影卡,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涅槃重生
日本39岁太太坚持断舍离,入住十年的家一尘不染,网友:真的佩服
好会弄!正确断舍离,大扫除都免了,日本主妇私藏4招,全揭开
年末大扫除,85件断舍离清单,都给你准备好了
9.9元抢980元全国通用电影卡,看《哪吒之魔童闹海》涅槃重生
买买买,家中物品堆成山,请看九旬长者用四个月时光断舍离
家居生活“五大断舍离”,轻松解放双手,提高家居生活幸福感
这位80后日本女主,坚持断舍离10年,小家井井有条,令人受益匪浅
家居生活“五大断舍离”,轻松解放双手,提高家居生活幸福感
38岁日本太太坚持断舍离5年,家里干净整洁
日本33岁姑娘“极致”断舍离生活:只买打折品,日常花费不到3元
真正的聪明人,一生都在断舍离
从60岁开始坚持断舍离生活,一个人坐拥一栋房,生活悠闲又幸福
38岁日本太太坚持断舍离5年,家里干净整洁
邋遢主妇逆袭精致女王:女人的房间,藏着她一生的好运!
25岁女生极简主义的家,东西可以少到什么地步?
日本主妇的变态收纳,她极简主义称第二没人认第一
四十岁,是极简生活最好的时间点
三年只花20元,全部家当塞满一个行李箱:90后不消费主义者
他一个人住在危楼,20年不接电话不出门,过着减法人生
日本33岁姑娘“极致”断舍离生活:只买打折品,日常花费不到3元
38岁日本太太坚持断舍离5年,家里干净整洁
坚持断舍离,3个月扔掉一半家具,100㎡的家每天保持干干净净
2024 年末断舍离:告别过去,为何如此艰难?
日本老人流行生前“断舍离”
最好的自律,是断舍离
舞台纪录片《张杰巡回演唱会》上映,9.9元电影卡陪你影院嗨唱
学习整理收纳的男人,一旦“断舍离”起来,比日本主妇还可怕
断舍离,才是一个家最好的气质
断舍离(内有凶猛对比图)
远离虚伪的“断舍离”:扔东西不是高级生活的标配
介绍分离技巧和令人惊讶的效果!我会教你如何断舍离
年轻夫妻婚房,全屋断舍离令人大呼过瘾
25岁女生极简主义的家,东西可以少到什么地步?
断舍离:扔掉90%家中物,他竟成了人生大赢家
极简生活Flag|那些我超爱的宝藏极简博主
与《断舍离》并提的人生整理术:在一个什么都不缺的时代,做足减法才会感到幸福-《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学习整理收纳的男人,一旦“断舍离”起来,比日本主妇还可怕
大师操作:乔桑的极简生活
25岁女生极简主义的家,东西可以少到什么地步?
很抱歉,这样的极简主义,是你不能“享受”的生活
与《断舍离》并提的人生整理术:在一个什么都不缺的时代,做足减法才会感到幸福-《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50岁活成30岁的样子,断舍离老公,这个妈妈活成很多人想要的样子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