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四十不惑,但是过来人都知道这个年龄是最累最痛苦的阶段。
上有老,下有小,职业瓶颈,精力体力脑力严重衰退。任何一个糟糕的事情,任何一个突发情况都有可能让自己崩溃。
四十岁,基本上是人生的一个中间点,在这个节点上复盘、重整自己的人生,是生活需要,更是灵魂需求。
面对杂乱无章、拖沓不前的工作,面对有爱却总是互相伤害的家人,面对各种内分泌失调带来的失眠、慢性疾病,鸡娃无力又不愿向教育内卷束手就擒,每每在深夜醒来总是内心充满悲凉……
找到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自己不能忍受杂乱无章,不能忍受冗杂堆积,不能忍受为了无价值的事情疲于奔命,不能忍受每天都在重复的家务中磨蚀自己,不能忍受只有付出而看不到成果。
所以,在小组里沉浸了一段时间,郑重决定正式开贴,重塑自我,希望得到理念一致者的支持!
(一)极简,想从家务中解脱出来。
其实自己一向喜欢整理,每每有个安静的闲暇,给自己泡壶茶,边听音乐边整理衣柜和杂物,觉得是一种休息,可以让自己回归有序的状态。
但是四十岁,你要整理的绝对不是自己的衣柜和杂物,绝大数时间你要和孩子及家人做斗争,他们随手乱放的杂物、玩具、文具如同雨后春笋一般,悄无声息就长了出来;又如野火烧不尽的野草,无论多少次数落和收拾都斩不尽杀不绝。
为什么我要做这一切?家人更喜欢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我也看过很多有孩子的家庭,那个走路、睡觉都要挪个空的杂乱,他们也活得很开心啊,为什么我就不行?
人和人不一样,我不算强迫症,但是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更能让我放松,也更能给我带来安全感。可是我真的干不动了,怎么办?有句话说,你改变不了环境,你就只好改变自己。但是我的身体条件是客观的,我真的改变不了,我觉得我还是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环境更好!
所以,我决定,一面给家人孩子不断灌输极简理念,一面坚守财政大权,不放过任何一个让他们乱买东西的“漏洞”。
举个例子,今早老公大喊:“牙膏用完了!”我直接回:“那就用孩子的儿童牙膏吧!”
孩子已是少年,用不着儿童专属牙膏了,那款牙膏是她自己买了又不用,非要挤我们的用,那正好,举全家之力帮它用完,再换新的。
找张网图代替一下
有了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坚持继续更…………
组里有很多朋友都是单身,说实话,有孩子的家庭极简真的很难,不仅要无数次与孩子“作斗争”,而且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对于一个从小就有旺盛购买欲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进化过程。
比如,对于一个小学生的写字桌,怎么处理?她出份手抄报,就需要马克笔、水彩笔、蜡笔、彩铅等等多套工具,为了随时能找得到尺子、橡皮等等,好像每个孩子都需要十几套。你还不能随便处置他的东西,因为一旦某天他找不到了,你就会被逼着立马重新买,这种苦衷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懂。
所以,仅仅是半平方的写字桌,都是一项耗时数小时的大工程,关键是收效甚微。
儿童写字桌前后对比图
是不是看不到什么差别?真的好难,因为处理过程是这样的:
这只是写字桌上的部分杂物
你都不知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怎么来的?即便定期清理,但是仍然保持旺盛生命力。
清理掉的文具杂物
都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小教育她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要各归各位,保持整洁。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尤其是身边有个囤物癖的父亲,坏的影响永远比好的影响作用要大。
再上一张触目惊心的图,震撼一下大家
她的私人玩具柜
我只允许她拥有这一个柜子用来存放她的玩具杂物,这是我的“禁地”,她不让我触碰,但是一旦我偶尔打开一次,就觉得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每次都有“惊吓”,这次发现柜门里面居然用指甲油画了两幅抽象画……
对于孩子,我的极简原则是:给她制定的区域存放物品,一旦存放不下了,她必须自己清理。乱放置的东西,我有权扔掉。课本、辅导用书和练习簿每学期结束定时清理,只保存少量试卷和书籍,送给亲戚家低年级孩子参考,别的全部卖废品。否则,小学六年,各种书籍本子起码要堆满三分之一的房间。
我做不到群里很多人晒的那个家居程度,因为过日子,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真的需要用到很多东西,极简,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过程,一个逐渐减少无用和闲置物品的过程。如果仅仅是单纯的扔东西,我想那叫“断舍离”。“断舍离”应该是结果,而“极简”是一个过程。
我已经坚持数年不添置衣服被褥,能穿则穿,能用则用,旧了坏了看看能不能改造使用,实在没有使用价值就丢弃。虽然目前数量还有不少,但是能维持持续减少的状态。因为孩子不断长高,小孩的衣物保持常进常出状态,小的立马清理出来,品相好的赠送亲戚家孩子,差的就改造利用或者丢掉,随手处理,一季度出清一次,保持一个单人衣柜的总量不变。
家具始终一个状态:二床,二书桌,一沙发,一餐桌、N个柜子的基本格局,家里没有电视,只有投影仪,所以客厅显得比较空旷。狠心扔掉了各种假花,保留几个绿植,利用几个空玻璃瓶插随手采摘的枝叶,提醒自己,真实的简陋远甚于绚丽的虚假。
努力克制自己尽量不再继续买纸质书本,除非很经典的,适于收藏的。对于书柜里已有的书籍逐步清理,发现除了个别的儿童书籍,大多数书籍多抓鱼是不收的,这也让我反思自己买的书是否真的有价值?
改掉囤零食的坏习惯,允许自己和家人买,但是谁买的,谁负责消灭光,存货越多越有可能出现过期货,从而导致资源浪费。
少一点衣服被褥就少一点换季洗晒打包的工作,少一点书籍零食就少一点闲散物的搁置,少一点家具就少一点擦洗的工作……
通过极简,竭力让自己从家务事中摆脱出来,这个难度不亚于一场革命,是不同力量的博弈,是理不清剪不断生活状态的终结渠道。
我目前的极简情况是:每天早起,只需要收拾三大区域,一是整理床铺,该叠的叠,该晒的晒,该换的换;二是收拾早餐残局,主要是餐桌和厨房,难易程度和早饭的复杂程度直接相关;三是处理卫生间,包括马桶和盥洗台,前一天换洗衣服的清洁。现在这三项平均用时一个小时,希望不断极简后能在半小时内全部完成。
在完成上述三大项后,现在已经能够做到家里一进来看不见杂物,整体有序整洁,但是不能细看,尤其是孩子房间,不能随意打开柜门抽屉,不能考察角落细节,深度的极简还有赖于更进一步的净化。
(二)极简,让自己的工作更简单。
生过一场大病,加上年届四十,体力精力脑力统统下降,常常身兼数职而导致力不从心,就算各种折腾完成了任务,但是觉得自己像一盏灯油耗尽的残灯,黯淡,昏黄。
直面自己,勇敢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坦诚地面对自己能力和精力上的短板,发现做一个“70分”的人也没什么不好。是的,我比一部分人好那么一点点,我没那么笨,没那么懒,没那么无能,但是我也不是很聪明,不是很勤奋,也不是无所不能、战无不胜。
于是,我坦然了,有意无意地放弃一些兼职的工作,有多少量吃多少饭,还有点余量喝点汤。
是的,我少赚了一些钱,断了一些可能在将来某天能用得上的人脉,掐灭了所谓事业“柳暗花明”的机遇,但是,我可以轻松自如地活在当下,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吗?
当我选择极简生活后,我发现我的生活所需寥寥无几,一日三餐,多吃消化不了,四季轮回,有几件合适的衣裳挡风遮寒足矣。
父母不缺钱,但是缺陪伴,孩子不缺物质,但是缺自由玩耍的时间。我,通过极简我的工作,结余更多的时间陪伴老人,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从而让她有更多的时间玩儿。
我知道在事业上升期的人看不上我的堕落,看不惯我的散漫,但是我真的感觉比过去好多了,就像内脏有毒的人,换了一次新鲜干净的血,有一种珍贵的活力与轻盈,让我沉迷。
我想写本自己的作品,即便永远不会出版;我想有个时间抄抄经、临摹几幅小画,即便水平低得难以示人,我想在阳光底下躺着,什么也不做,我想一本书、一壶茶、一盏灯,天荒地老。
别问我是怎么极简工作的,我只有一句话:主动降低薪酬目标就可以实现。
因为,资本家是要让自己的每一分钱都有所回报的,你拿了钱,付出的就是半夜三更改方案,做梦都是各种工作,打工人,回报给资本家的只有脑力和青春。
极简工作,就要先极简自己的欲望,不能既想着多赚钱,又想着要讨老板欢心,以便获得以后晋升的台阶。极简,让我们认清内心的真实需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世界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价码,人生不过是一个“易物”的过程,我们用充满胶原蛋白的青春年华,换得了珍贵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我们用一次次情感受挫,换得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际关系;我们用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换得了自己和家人的温饱幸福;我们用忍耐、克制与自律,换得了自己始终在“正轨”上的安全感和群体认同感……
所有的欲望都是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时时刻刻束缚着你,牵引着你,绳索越多,你越像一只木偶。认清了这一点,我领悟到,所谓的难缠的领导、腹黑的老板、绿茶的同事等等都是自己不愿改变的“借口”,只要自己解开系在自己身上的这个“结”,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四十岁,我开始极简我的工作,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流砥柱,没有丰厚的家底让我安心“躺平”,又没有可持续的“睡后”收入让我供养家庭开支,但是极简让我明白我的生活所需可以少一些再少一些。于是,我开始尝试拒绝一些非分内的杂事,放弃一些除了赚钱别无意义的兼职,每天集中精力,直击工作核心。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调整工作方式,让我自己以最高的工作效率完成任务,节省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比如读书,比如码字。
很高兴在这里遇到好多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而我的身边,大多人还在物质狂欢。感谢小组,让我有了改变自我和保持极简的动力源。
(三)极简,让朋友“少而精”。
所有极简的人都是从极简自己的朋友圈开始的,当自己非常想倾诉私密时,翻开朋友圈,发现真的朋友永远就是那几个人,通讯录中的99%都是芸芸众生。
生活用品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对于中年人来说,朋友也一定要合适才好。四十岁,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逢源”,也没有那么多耐心去“试错”,大家都很忙,大家都很累,如果在一起,还要拼命地去照顾对方的情绪,猜测对方的真实意图,这种朋友连“鸡肋”都算不上,就是鸡骨头,直接扔了吧。四十岁的朋友,就是一桌吃饭,大家也可以自斟自饮,享受的是在一起的那种熨帖与放松。
好多极简的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两三套衣服而已。朋友也是,每个人生阶段能拥有一两个朋友足矣。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同学聚会,那是因为同学聚会成为攀比和炫富的饭局,又有几个同学是一直关注自己,又有几个同学是自己真正惦念的呢?同窗若此,同事更是淡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岁月的大风大浪淘洗过,剩下的才是真金。
所以,我越来越少参加所谓的社会交往,不是刻意逃避,也不是有社交恐惧,是觉得充斥太多空洞、无聊与乏味。真正的朋友,我们过年过节是懒得转发祝福信息的,但是一旦你万分委屈、极度崩溃时,只要一个信息“我难受”,就会得到回应,接收你的情绪宣泄,帮你条分缕析,出谋划策。真正的朋友,是在对方一个信息“我想哭”,你就会立马放下手里的工作,哪怕蹲在卫生间,也要一手提裤子一手把电话回拨过去。
这样的人,这样的关系,不必多,想必也不会多。
这篇文,真的不够极简,但是极简也需要仪式感,再更两次,争取终结。
(四)极简物质欲望,培育精神欲望。
看到组里有人说,极简到极致会觉得很无聊很乏味,其实在我看来,极简了物质,减少了金钱精力和时间上的消耗,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聆听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去发展精神方面的追求。
极简er们常会觉得极简和节食减肥一样,如果压制得太厉害,反而容易反弹。本人认为,极简不是强迫症,而是一种理念影响生活习惯的表现形式。人只要活着自然就有欲望,欲望不应该被压制,但是不健康、不环保、不利于自身与他人的欲望应该接受引导,有责任感的人都需要有目的地去转移这种欲望的导向。
例如,戒烟的人通过吃糖、喝茶等方式转移不良嗜好对自身的控制力,又如减肥的人通过追剧、社交等方式让自己暂时性忘却食物对自己的诱惑。
长时间的极简依靠的不仅仅是习惯和坚持,还需要有丰盈的精神生活来填充“空无一物”的家,以及“空荡荡”的内心。
阅读好书,和智者谈话,和幽默的人一起开心;看有质量的电影,让自己进入画面,去不同的人生境遇体会各种喜怒哀乐,更好地感知当下;画一幅彩铅,临几行书法,打开音乐,在一杯热茶的氤氲里逐渐湿润;去杂花遍野的山间游荡,去小巷买几串好吃的烤羊肉,去每一座城市免费的博物馆……
极简er们为什么要讨论如何把自己的所有装在一个行李箱里?因为我们需要潇洒自如的行走姿态,因为我们需要更轻松地应对不断变换的生活场景,因为我们想摆脱物质羁绊,有宽广的胸怀去拥抱未知的美好。
我们把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打扫得清清爽爽,一尘不染,我们才能静心于生活与工作,我们发现过多的衣服、食物和日常用品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他们给我们带来的感官快乐与身体满足是有上限的(当然,“购物癖”这类人除外)。但是当我们读到让自己心神领会的段落,让我们在拥挤的人群里嫣然一笑时,哪怕我们身着旧衣旧鞋,那一刻仍会觉得自己超凡脱俗,与众不同。
与物质欲望相比,精神世界的财富更适合极简主义者去拥有。每个城市都有免费图书馆,那里的书可以让任何一个人读上一辈子,你不需要花一分钱,也不需要让那些书籍占据自己的生活空间。有时候只要我们用心体察,街边的小公园、郊区的无名小山丘小池塘,一样有盎然生机、动人之美,不一定非要去大理、去普罗旺斯。
当物质极简、精神丰盈之时,我们才算真正实现了我们的极简目标。
我相信,每一个极简er都希望自己躺在空无一物的家里,眼里却是星辰大海,心里永远是春暖花开。
愿大家身处斗室,心若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