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中央领导心系四川三线建设‖杨丽梅

政务   2025-01-24 07:31   四川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4年第5期“三线建设专刊”


中央领导心系四川三线建设


杨丽梅

行程万里,不忘来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四川三线建设的组织实施离不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倾心谋划与大力支持。

一、毛泽东:“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着觉。”

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被概括为“两基一线”,分别指重庆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和成昆铁路。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

攀枝花以其储量丰富、配套完整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地形险要的地理优势,被确定为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1964年5月10日、11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领导小组汇报时提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是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5月27日,在政治局常委会研究三线布局问题时,毛泽东又强调:“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当罗瑞卿讲到总参谋部担心密云、官厅这些水库的泄洪量太小时,毛泽东说:“北京出了问题,只要有攀枝花就解决问题了。北京淹了,还有攀枝花嘛。应该把攀枝花和联系到攀枝花的交通、煤、电的建设搞起来。”毛泽东这里说的攀枝花,实际上是整个西南三线建设的代名词,而攀枝花钢铁基地,是三线建设的重点。6月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时,再次强调:“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快,但不要潦草。攀枝花搞不起来,睡不着觉。”8月中旬,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厂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有备无患。现在再不抓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确定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后,国家计委、西南局和四川省委,对厂址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在乐山九里、西昌牛郎坝和攀枝花弄弄坪三个地点中选择。因弄弄坪可作厂址的面积只有2.5平方公里,意见不一致,报到毛泽东那里。毛泽东强调,“乐山地址虽宽,但无铁无煤,如何搞钢铁?攀枝花有铁有煤,为什么不在那里建厂?钉子就钉在攀枝花!”1964年下半年,各路建设队伍开始集结于攀枝花。仅攀枝花钢铁基地的设计工作,就组织了来自全国100多个科研、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单位及其他有关行业的1300人参与。攀钢的设备,由全国50多个院所和工厂承担设计,734个企业承担制造。攀钢主体的生产准备,更靠全国各大钢厂的无私支援。生产准备工作由鞍钢总承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调到攀钢的近7000名鞍钢干部和工人就全部到齐。全国13个钢铁厂还为攀钢培训了大批技术工人。四川、云南的有关地区,千方百计组织粮食、副食品和生产生活物资,挑起后勤供应重担。来自全国各地的十万建设大军,集聚四川攀枝花,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拉开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大幕。

毛泽东对成昆铁路的修建同样给予了高度重视。成昆线是连接西南两大省会城市的重要通道,途经攀枝花地区,直接关系钢铁基地建设,且当时昆明与内地和周边省、区不通火车,仅有一条通往越南的米轨铁路——滇越铁路。成昆铁路的修建,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毛泽东提出,总而言之,成昆线要快修。没有轨,拆其他铁路的。滇黔路也要快修,一定要保这三条路。投资、材料要多想办法。经朱德提议,毛泽东同意,成昆线建设抽调铁道兵第一、五、七、八、十师等部队,与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和大桥工程局等,组成主要施工力量,在1000多公里的线路上,克服艰险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带来的重重困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施工。打通隧道及明洞427条,架设桥梁991座,总长达400多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39.4%;全线有三分之一的车站因地势险峻,找不到建站地方,只好建在桥梁上和隧道里。成昆线的建成,被称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周恩来:向三线建设一线领导赠送轿车

周恩来最早归纳概括出三线建设时期大家耳熟能详,激励三线建设者们不惧困难、埋头苦干的口号:“备战、备荒、为人民。”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

划初步设想的汇报后指示说:“总而言之,第一是老百姓,不能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计划要考虑这三个因素。脱离老百姓,毫无出路。搞那么多,就会脱离老百姓。”8月23日,周恩来主持国务院第一百五十八次全体会议。在讨论长期规划问题时,把毛泽东提出的“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这三句话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并分别阐述了三者的内容和相互关系。周恩来的概括,得到毛泽东的认可。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信中正式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

在部署三线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周恩来十分重视四川三线建设的进展。1964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提名由周恩来主管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工作。关于攀钢的选址问题,周恩来谈道:“我向来不赞成选择厂址的传统观点。我认为苏联专家选定的武钢、包钢厂址都过于宽广,厂内各车间的距离过大,厂内铁路太多、太长。难道不能放弃那些传统的观点,选用一个面积较小的厂址,把厂内布置得更加紧凑、更加经济合理吗?”在具体建设中,周恩来抓住“提前出铁”这一中心环节,认识到“提前出铁”必将带动攀枝花基地全部工程的百分之七十提前完成。1969年3月,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发布号令,要求攀枝花1970年7月1日前出铁,向中国共产党成立49周年献礼。“七一出铁”成为攀枝花建设者的共同目标和动力。经过建设者们艰苦攻关和不懈努力,1970年7月1日,攀枝花首次出铁,同时成昆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同年攀枝花地区发电厂、选矿厂、焦化厂陆续投产。攀枝花生产的钢铁通过成昆线,输送到其他三线企业生产基地,推动了三线建设的发展。周恩来在领导和推进三线建设的过程中,还时刻牵挂着四川三线建设者们和普通百姓的生活。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现收藏有周恩来同志送给时任渡口交通指挥部党委书记刘秉温同志的轿车。周恩来在一次听取攀枝花领导汇报时,得知刘秉温同志仍骑着自行车时,考虑到当时渡口地区交通不便的情况,周恩来便将座车赠给他。正是周恩来同志对四川三线建设者们和三线地区百姓的关心和爱护,给予了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三线人誓要把祖国战略大后方建设好的决心。

三、邓小平:“先抓紧时间到下面看看。”

邓小平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永远的、根本的工作方法。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身体力行。1965年11月1日,邓小平带领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离开北京,开始对西南三线建设进行调查研究。邓小平一行到达成都,李井泉、程子华等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三线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人打算先汇报西南三线建设总体情况。邓小平说,眼见为实,还是先抓紧时间到下面看看。次日,在听取二机部负责人关于后方核工业基地选址情况的汇报后,因为对于新铀浓缩厂厂址定点有不同意见,邓小平带领有关负责人到新厂址踏勘地形,综合考量,拍板决定在新址建厂。他重点考察了784厂、715厂、官村坝隧道、威远气田和泸州天然气化工厂等重点厂矿和工程。11月9日,邓小平一行乘坐专列视察成昆铁路建设,要求成昆铁路建设的标准要高些,按年1300万吨运力设计。邓小平在成昆铁路的金口河关村坝一线工地考察时,看到系着保险索的拼装工人正在将最后的钢梁吊起,灵巧地将大桥两边的半拱跨连成一个整体,连连称赞:“人民创造了历史!”

邓小平此次考察的重点是毛泽东特别关注的攀枝花钢铁基地,彼时成昆铁路尚未贯通,交通非常不便,邓小平一行折返成都后,乘飞机抵达西昌,然后乘汽车沿着新建的公路,一路辗转最后抵达攀枝花。12月1日,邓小平登上兰尖铁矿的最高峰,听取关于攀钢的设计规划汇报和建设安排,以及在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当时对于钢铁厂厂址是否定在攀枝花弄弄坪仍存在争议,按设计标准,建一个150万吨的钢铁厂至少需要5平方千米平地,可弄弄坪只是一个2.5平方千米的山坡。邓小平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认为在这里建设后方钢铁基地的条件成熟,当即代表中共中央确定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方案。随后,他还对基地建设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作出指导,表示在攀钢、六盘水、成昆线的相互配合工作上三家应该要制定和执行时间表,指出:“攀枝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建工厂要注意不要污染了金沙江的水质。”他还注意到许多三线工厂都是分散建在农村,攀枝花也不例外,呼吁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帮助附近社队搞好农业生产。邓小平这次视察,不仅审定了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方案,下放了设计审批权限,还解决了建设中遇到的运输和建筑钢材供应、储备等重大问题,使攀枝花基地建设以更大的规模更加顺利地展开。

四、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及老一辈革命家关心四川三线建设

四川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得到了众多中央领导的关注关心,他们以各种方式支持四川三线建设。

刘少奇对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十分支持,1964年中央工作会议结束后,刘少奇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三线建设的重要意义,在谈到攀枝花建设的重要性时指出:“搞四川这个第三线,现在要准备,要着手。现在不着手,耽搁了时间,将来不利。”

李先念长期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等职务,他不仅参与三线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制定,又是实际工作重要的组织实施者之一、具体指挥者之一,为三线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5月28日,李先念主持召开财贸各部委党组书记会议。随后经中共中央批准,8月成立了以李富春为组长、李先念等为成员的研究三线建设的专门小组。1966年1月,李先念主持召开全国各大区和各省、市、自治区财办主任会议和第三次财贸党委会议,会议报告中提出:财贸战线必须力争完成和超额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至1966年一季度,三线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态势。1969年中共九大上,李先念继续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接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主持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并成为周恩来领导国民经济的主要助手,走向主持实施三线建设的第一线。

为使三线建设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李富春、薄一波、彭真、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亲临三线视察,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提出发展建设思路,保证建设的顺利开展。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多次讲到应该重视后方建设:“现在是原子时代,我们整个工业的战略布局,必须真正重视建设后方”“可是我们在计划中间对西南的建设就注意不够。比如铁路修建,成昆路没有安排,湘黔路只安排了一半”“要把成昆路、攀枝花搞上去,还差六七十亿投资。我们想,要从农业、工业、国防、文教等方面统筹考虑,反复平衡。如果中央这样定了,各方面就要为这个战略要求服务”。1964年10月25日至11月2日李富春、薄一波率领中央各部委和川滇两省负责人20余人,亲临攀枝花地区沿线实地考察,查看拟建钢铁厂的弄弄坪。

1966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彭真一行在西南局书记处书记阎秀峰等人陪同下由成都动身到攀枝花视察,考察攀西地区建设情况。他谈道:“攀枝花综合利用价值很大”,“我们有了十几年的建设经验,要用毛泽东思想融化这些经验,在渡口形成一条中国建设的道路。”同年3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贺龙一行也赶赴西昌,听取攀枝花特区党委书记、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徐驰汇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达到防空目的而在车间布置上所提出的修改方案。15日,贺龙一行来到攀枝花,察看了弄弄坪厂址、大渡口铁索吊桥、金沙江南岸地形、攀枝花建设规划沙盘模型等,对“山、散、洞”建设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没有必要分开,都是高山,不怕飞机轰炸。分散不好管理,集中好。”贺龙的指示解决了钢铁厂是否分散进洞的问题,从而加速了钢铁基地的建设进程。4月24日,74岁高龄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飞抵西昌又途经会理到攀枝花考察。在西昌到会理途中,郭沫若吟成《水调歌头》赠予中共会理县委,凸显了中央领导对四川三线建设的关心。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丽梅(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