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足印 | 杨家珺:工匠梦的引路人

企业   2024-12-16 17:40   四川  





编者按:

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弘扬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公司官微特推出“先锋足印”专栏,刊登各单位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先进人物故事,以激励全体干部职工见贤思齐、改革创新,鼓足干劲、奋发进取,坚决履行航天强国使命担当,谱写航天烽火发展新篇章。


在公司三号厂房机加区域内,一位技术员正一手拿着写满参数和批注的笔记本,一手点击着数控设备的操作系统,并指导身旁的两位维修电工进行调试。这位技术员,就是设备管理部维修组的副高级工程师——杨家珺。

作为维修组资历最老、技术经验最丰富的电气技术员,她在晚辈心中是一位不可缺少的引路人。


巾帼力量不平凡

维修班组承担着全公司所有数控设备的维修和改造任务,极少有女性职工。当时,面对数控设备这一新兴产物时,大家维修经验一片空白。

杨家珺深知难度很大,于是主动请缨,团结成员学习数控维修。她充满信心地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的维修能力经过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新的变化。”

在她的带领下,大家从一台台设备开始,学习电气图纸,了解机械结构,技术日渐成熟。此后,小组每年完成维修数控设备近400台次,操作者们对维修团队的维修技术赞不绝口。

杨家珺总是对徒弟说:“维修工作不要做完就忘,要反复复盘,不停练习。”每当夜晚躺在床上,她会问自己,今天的维修工作有什么疏漏,有哪些收获……设备再次投入生产,她也不忘去“回访”操作者,不辞辛苦,不论寒暑,时刻把设备状态情况记在心里。

她先后获得公司“三八红旗手”、设备管理先进个人、双文明职工和七院设备仪器管理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并于2023年被院聘为四川航天职业技能大赛(省级二类)维修电工组专家评判组专家。



守正创新克难关

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杨家珺解决了数不清的设备故障,但她说最难忘的,是修复一台进口加工中心的电主轴。当时,这台设备因使用年限太久而老化,导致最核心且最精密的主轴内部发生了匝间短路,烧坏了线圈,修复技术难度极大。“如此高精尖的设备,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队友们心里打起了鼓,修复工作进展缓慢。

平日里,杨家珺总是对徒弟说:“我们做维修的要胆大心细!”“胆大”正是为了攻坚克难。杨家珺沉下心来梳理问题的难点,在此过程中,她还发现图纸与实物的结构不太一致,这让她深刻意识到,不能完全依赖设备配图,更多的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于是,她带领年轻的徒弟自己绘图,制作专用装卸工装。在根据实际装卸情况画出装配图后,通过实际测量做好标识,保证位置和装配间隙与原来保持一致。修复时,由于损坏的部件无法采购,他们奔赴各地考察探寻,通过材料选型、密封试验、线圈绕制、精确装配等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主轴复原,攻克了一个大难关。



携手共进求真知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杨家珺对徒弟后辈们总是倾囊相授,在技术经验上毫无保留。她总是想着“班和万事兴”,鼓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未来的维修任务少不了对技术队伍能力的挑战和考验,维修团队提出了要朝着“工匠梦”前进的目标,杨家珺就是最坚定的引路人。

今年是攻坚多品种、多批次研制任务的一年,为了保障生产线的稳定运行,她依旧带领团队奋战在车间一线,翻阅一张张图纸,写满一本本笔记。她积极带领着年轻人,在一线技术工人需要指导时有求必应。

有的老员工说:“杨师傅,你是技术专家,搞维修可以托付给熟练技工,不用亲力亲为。”她一本正经地说:“做设备维修工作,永远是实践出真知,只有去过一线才能给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尤其在建设数字化工厂的大趋势下,不学习新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杨家珺同其他所有的设备工作者一样,默默践行着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航天精神,数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下设备人最美丽的敬业之歌、奉献之歌。

供稿丨杨凯文

编辑 | 刘   涛

责编 | 姜   妍

监制 | 杨   梅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航天烽火伺服
为您传递四川航天烽火伺服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企业动态、党委工作等热点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