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语:2024年集团公司航天技能大奖等奖项出炉,我院8名职工(工作室)获奖。院官微特推出“工匠绝活”专栏,宣传2024年获奖或曾获过同等次及以上奖项技能大师故事,弘扬工匠精神,展现时代新风。
绝活看点
张平,擅长真空热处理、特殊材料的气体氮化、弹性零件等温淬火、渗碳及高频淬火等复杂热处理工艺技术,年均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在99.99%以上,被誉为金属“烘焙师”。他摸索并掌握的“真空双液淬火”技术、青铜薄壁件变形控制技术绝活,彻底解决了低淬透性钢细小零件真空淬火硬度偏低的质量问题,将青铜薄壁类零件的合格率提升2.4倍以上,在多个航天系列产品的热处理加工中推广运用。
张平,航天烽火23车间特级技师,2024年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成都工匠,从事热处理工作25年,承担了多项航天产品关键件、重要件的热处理加工任务,并攻克多项关键工艺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能大奖、集团公司“最美一线员工”、四川航天技能大奖、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高温下掌握“烘焙”秘诀
热处理是机械制造的重要工艺之一,通过改变零部件内部组织或化学成分,赋予其相应的使用性能。热处理过程中,材料会经历温度、组织的变化,进而引起尺寸和形状的变化,这是无法避免的。在别人看来困难棘手的热处理零件“七十二种”尺寸变化,到他手里却总能找到“降妖伏魔”的方法。
1999年,张平中专毕业进入公司热处理车间,从当学徒开始,他身上就有一股执拗劲儿。高温炉火的炙烤、工具磨出的水泡……身体上的痛苦他毫不在意,对年轻的张平来说,最难的是复杂多变的工艺参数必须记清楚,一旦弄混,就可能造成零件批次性报废。
张平很快认识到,要掌握其中的诀窍,死记参数是不行的,得理解原理。他白天跟着师傅学技巧,晚上就回家啃专业书,学习钻研热处理理论知识,平时一有空就和技术人员凑在一块儿交流、探讨。他反复练习,不断提高操作技能,手上全是被铁锹、铁钩、铁钳磨出的老茧。
凭借这股执拗劲儿,他连续两年在院职业技能竞赛中蝉联比赛第一名,并在集团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中展露头角,获得热处理专业组第三名。不到10年,张平快速成长为热处理专业技师,并于2年后被评为高级技师,成为当时公司最年轻的技师、高级技师。
熔炉里燃烧梦想火苗
“变形量0.08毫米,调整零件装夹角度,开炉再试一次!”张平看着测量仪器显示的数字,冷静地对身后的徒弟们说道。“师傅,只差0.03毫米了,零件轻微校直一下就行了吧?”徒弟不解道。张平态度坚决:“不行,校直只是补救措施,一定要第一次就做到最好。”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试验,终于将细长轴类零件的热处理变形量控制在了0.05毫米以内,张平这才放心让徒弟将产品送检。
2020年,天宫空间站内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统和微量有害气体去除子系统(简称两个子系统)的薄壁管路零件在加工时遇到了难题,由于材料轻薄、形状复杂,该零件热处理后的变形量很难控制,导致零件装配合格率极低。张平主动接过担子:“给我一些时间,我来想办法!”
他提出先模拟再试验的热处理加工方法,首先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分析热变形过程,摸清了零件受热和冷却时在各个方向的变形规律,针对管路在轴向、径向的尺寸变化分别制定控制措施,最终将该薄壁管路零件的热处理变形量控制在了0.03毫米以内,保证了两个子系统顺利完成交付。
作为公司热处理的特级技师,张平对热处理加工的细节有着更高的要求,由他负责加工的产品,是大家公认的“张平出品,品质放心”。他自制双层工装,改变零件装挂方式,将反馈杆零件一次交检合格率由30%提高到100%;针对软磁合金的真空氧化难题,他提出烘炉方案并摸索出最佳烘炉工艺参数,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由23%提高到98%,该成果获得2016年航天工业先进奖。
前行中传承工匠精神
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到天宫空间站,宇航产品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热处理加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为2024年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张平立志打造匠心产品,传承匠心精神,带领工作室22人不断学习、进步。他常跟年轻人说:“航天领域的精密部件,轻微的变形就可能会影响产品效率和使用性能,一定不能松懈。”
张平已连续两年开展“周四课堂”热处理培训班,对青年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为青年员工提供了便捷、实用的学习平台。他注重培训实效,以“学得深、干得好、交得快”作为培训考核标准。近年来,张平先后为公司培养了5名技能人才,其中技师1名,高级工、中级工各2名,目前均已成长为热处理加工的中坚力量。
张平带领团队不断总结、创新,摸索并掌握“真空双液淬火”技术、青铜薄壁件变形控制技术等绝招,改进和设计各类工装夹具20多项,形成技术创新成果10多项,并将其编制成册,运用到热处理加工领域。
“把航天工作当做毕生的事业,就会去坚持,去热爱。”这是张平对青年的勉励,也是他一直践行的使命。
转自:四川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