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纪实
纪念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
——学习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作者:张尔驹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一朶硕大的蘑菇云直冲云霄。远隔数百公里,人们都能感受其巨大威力,这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壮举极大地鼓午了中国人民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为了这一天,中国人民付出了无数努力,在没有任何资料,没有其他国家帮助,完全白手起家,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图为钱学森)
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和其潜在的实战价值,是被世界看重的主要原因。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我国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但谈论到国防安全,谈到导弹、原子弹时总是搬出美国和前苏联相比。面对核讹诈,核威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所感到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战争,对付核讹诈,核威胁,最好的办法理所当然地是我们手里也要有核武器。基于此,毛主席说:“我们也要搞一点原子弹和氢弹。”,“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我们不怕原子弹,但要努力搞出来”。1955年2月,我国启动了代号02的核研究计划。邓稼先、于敏等骨干科学家被选拔出来,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丰厚的奖励,老一辈知识分子们拼进全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程,领着一批青年学子,扎根西北,远离亲人,奉献着个人青春。
原子弹的研制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多个科学和技术的交叉和应用,需要众多单位和人员的密切协作和配合,否则难以完成。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这一壮举,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我国遭遇了苏联技术封锁和专家撤离等重重困难,但功勋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不仅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表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巨大的技术挑战,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极大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事实告诉我们,比原子弹威力还大的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力量;令敌心惊胆颤的是热爱祖国,忠诚使命,面对核试验危险境地视死如归的豪言壮语!“东方巨响”震惊世界,背后有我国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赓续奋斗。他们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在“两弹一星”计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后,立即投入到中国的航空和国防建设中,他提出了中国火箭、导弹技术发展方案,并长期担任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图为邓稼先)
邓稼先,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的贡献对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研制过程中,他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危险。一次,他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做检验,结果,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性物质。然而,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人们才得知他曾经的付出。他隐姓埋名,默默地在戈壁滩上奋斗了28年,用自已的智慧和汗水铸造国家的灵魂。1986年4月2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与于敏联合署名,向领导递交了极其重要的建议书,画出了我国核武器发展的新蓝图,对国家现代化国防建设做出了最后一份宝贵的贡献。邓稼先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林俊德,一生奉献给核事业的将军科学家。他舍己为国,忠诚使命,隐姓埋名潜心铸造大国重器,扎根“死亡之海”罗布泊52年,参加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他忘我工作,一年365天,只在春节给自已放三天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在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到去世的20天时间里,毅然放弃手术和化疗,先后整理出大量的科研资料,即使在去世前的5个小时里,还在反复瞩咐身边的学生和家人,办公室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等等,为国防科技事业奋斗到生命最后一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林俊德一生恪守的铮铮誓言,他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
(图为王淦昌)
王淦昌,是试验基地里年龄最大的科学家,常常不知疲倦工作到深夜,经常是一个馒头就一杯水,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隐姓埋名奔赴一线,“消失”17年 ,连家里人都不知他到底在哪儿,干什么。“住在信箱里”,这是王淦昌之孙幼时对爷节的印象。
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名烈士。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技术负责人之一。1968年12月,从青海试验基地回北京汇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人们赶到现场,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郭永怀和警卫员己经烧得面目全非的遗体时,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以这种方式将绝密技术资料护在胸前。资料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他紧抱着国家机密,把自已融入天际,将丹心留在大地。”,郭永怀是唯一渉足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科学家,也是唯一一位烈士。
“两弹一星”功勋事迹触目皆是,举不胜举。除众多科研人员外,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荣誉,无数的工职人员和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等,无私奉献,默默付出,全心投入到“两弹一星”的事业中。“大力协同”是“两弹一星”事业中的重要精神和成功要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独特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更为我国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两弹一星”伟业,使中国人民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杆,是中华民族的荣耀和骄傲,是高耸在共和国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壮举。为纪念这一光辉的日子,10月16日,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向仍健在的老同志颁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近日,“愿以身许国一一‘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展览在清华大学校馆开幕。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技专家中,14位都是清华大学校友。按照14位元勋入学或任教清华的时间顺序,展览分别呈现了他们在清华学习、工作和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历程。抚今追昔,人们不该也不能忘记制造、发射“两弹一星”的功勋们!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就要学习功勋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学习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当今,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意义愈加重要和深远。我们应该铭记他们的功绩,传承他们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两弹一星”工程,是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自主组织实施的几个重大国防工程的合称,当时,中国内外环境和形势非常严峻,为此,毛主席、党中央做出了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其中涌现了大批元勋科学家,他们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中国科技的脊梁,文中提到的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他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以一己之力撑起半个国防,他令敌人闻风丧胆,令国人挺直了脊梁;邓稼先在戈壁滩上隐姓埋名28载,为新中国打造第一颗原子弹,他也是唯一一位受到核辐射的科学家,他为国少活了三十年,却将我国的核事业向前推进了几十年;王淦昌,试验基地里年龄最大的科学家,隐姓埋名17年,被孙子称为“住在信箱里”的爷爷;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名烈士,他把资料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两弹一星”的元勋还有很多很多,只可惜屏小功大,写不尽他们的功勋,只有永远铭记住他们,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敬重与缅怀。
——编辑:暗香盈袖
作者简介
九旬老兵,戎马一生,喜爱诗词书画,老有所乐,慰藉军休生活,夕阳更精彩。
编辑简介
经过商,务过农,当过工人,从教二十多年,作品曾散见于《江苏青年》杂志、《南通日报》、《如皋日报》、《周末报》等,曾有多部作品被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通人民广播电台、通州人民广播电台及如皋人民广播电台播报,曾任《周末报》和通州人民广播电台特约通讯员。曾任银河悦读评论部部长、金牌评论员,现为银河悦读金牌编辑。
END
银河纪实丨王常福:斯大林功过之我见——纪念约·维·斯大林同志诞辰145周年
向上滑动↑
图文编辑 | 浅浅眉
YINHEYUEDU
欢迎搜索加入我们
欢迎到网站投稿,找到知音
银河悦读网网址:
www.yinheyuedu.com
银河悦读
文若银河
悦读无限
银河悦读中文网前身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2017年4月29日在上海创立该网站已近7年,现管理团队近60人。
网站汇集来自全国各级作协会员,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和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界网络文学写手,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原创文学艺术网站。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40家分站。
网站以“书写你我光芒”为宣言,以“网聚正能量,抒写真善美”为宗旨,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志愿奉献”为精神坐标,以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斗目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浩瀚文学星空的璀璨星座。
2019年中国妇女报称誉: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
2020年志愿军研究会称誉:红色文化传承方队
责编:浅浅眉 初见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动动小手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