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散文
黄洋界上炮声隆
作者:章熙建
摘要:
时逾90多年后,我在黄洋界哨口上极目远眺,当年的战争痕迹已荡然无存,然而,群山红枫如旗,长风似鼓,时光已把那场辉煌之战镌刻于英雄土地。
这是一道拱卫“星星之火”的神圣哨卡,威严地耸立在井冈山的北门户上。
2024年的初秋时节,我再次登上黄洋界哨口,伫立崖台上的那门迫击炮前,我仿佛正聆听到岁月深处传来的隆隆炮响,领略着英雄红军的铁血忠魂。
一
时光回溯到1928年8月下旬,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
山雨初歇的清晨,面色清癯的毛泽东登上黄洋界哨口,俯视着晨霭缭绕中的群山险隘,语气凝重地对身旁的第31团团长朱云卿叮嘱说:黄洋界是井冈山的北门户,黄洋界存,则根据地存,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就得以保存!
井冈山层峦叠嶂,以桐木岭哨口、朱砂冲哨口、双马石哨口、黄洋界哨口及八面山哨口,构成环布四周的五大关隘,其中以黄洋界哨口最为险峻,海拔高达1484米,时常云雾弥漫,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此时,毛泽东登上黄洋界哨口,是因为正面临着革命战争生涯中的一次艰难抉择。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一次打出了“红军”的旗帜。
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令国民党反动派的极为恐慌,7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展开第一次“会剿”。红军运用毛泽东“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一举粉碎了敌人的猖狂进攻。
正当根据地蓬勃发展之际,却出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插曲。1928年7月,湖南省委要求红4军进攻湘南,毛泽东、朱德力陈利弊,坚持立足根据地、以游击战消灭敌人、发展自己的正确主张,但没有被采纳,随后,朱德、陈毅率两个主力团执行佯攻湘南的任务。8月下旬,国民党军趁机出动十余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会剿”,红军浴血奋战夺取的永新、莲花、宁冈等县城相继失陷,毛泽东率31、32团再度撤回井冈山,史称“八月失败”。
雪上加霜的是,一个支前民工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29团被打散了。恰在这时,毛泽东又收到一封陈毅从湘南写来的信,证实了28、29团处境危急,他迅即作出判断:传闻中没有朱德、陈毅的消息,说明他们仍在坚持战斗。
这是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生死攸关时刻,一边是陷于险境的主力部队,另一边是面临强敌进攻的根据地,任何一方面的安危都关乎革命事业的功败垂成。毛泽东毅然决定,亲自带一个营兵力前往湘南,寻找朱德、陈毅和28团。
毛泽东如此看重28团,因为该团是由南昌起义突围部队整编而成,有着正规部队的素养,是“星星之火”中的武装斗争“种子”,毛泽东对之寄予厚望。
把组织保卫根据地的重任交给朱云卿来承担,则缘于一份特别的信任。毛泽东带走31团3营后,留守井冈山的虽只剩下31团1营及32团一部,共200多人,但31团的底子是秋收起义部队,政治素质过硬,战斗作风顽强,而团长朱云卿更是毛泽东培养多年的一员骁将,忠诚革命且足智多谋。
毛泽东判断,敌人第二次“会剿”的主攻方向应为黄洋界哨口。因而,赶在临行之际,又领着朱云卿进行了战场勘察,对作战原则和策略逐一作了部署。
二
时逾90多年后,我在黄洋界哨口上极目远眺,当年的战争痕迹已荡然无存,然而,群山红枫如旗,长风似鼓,时光已把那场辉煌之战镌刻于英雄土地。
黄洋界距井冈山腹地茨坪17公里,向西经大陇可通湖南酃县,向北经宁冈直达江西永新,历来就有“据一隘而扼两省通衢”之说,战略地位极其险要。
在朱德率两个主力团开赴湘南后,毛泽东即已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制定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防御战略,朱云卿率领留守部队因地制宜,构筑了“竹钉阵”“树木阵”“沟壑阵““滚木礌石阵””石头掩体阵“等5道防御阵地。
8月30日晨,浓雾散去的时刻,湘军3个团近4000人在赣军的策应下,向黄洋界哨口发起了进攻。由于几条山谷通道都被红军堆积的树木所堵塞,敌人只能沿着悬崖峭壁间的山径,摆成鱼贯式的阵式战战兢兢地蠕行。
可敌人没等爬上山腰,队伍中就发出一连串“哎哟!妈呀!”的惨叫声,原来是被插在
草丛里的锋利竹钉扎穿了鞋底,而翻身跌倒时,更是被扎得浑身皮开肉绽。朱云卿布下的“竹钉阵”,让敌人没等到两军交手就已经锐气大挫。
敌军狼狈不堪地越过“竹钉阵”,刚刚进入红军阵地的射程,朱云卿一声令下,战士们挥刀斩断缆绳,一堆堆杂木和巨石“轰隆隆”地滚向敌阵,20多个敌人稀里糊涂就丧了命。“滚木礌石阵”大显神威,弥补了红军子弹短缺的劣势。
湘军团长牛约满以为井冈山红军力量薄弱,轻易就能攻占黄洋界,没想到未闻枪响就被杀得稀里哗啦,恼羞成怒地下令:全线进攻,一定要拿下黄洋界!
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红军依托“石头掩体阵”,打退湘军多次猛烈进攻。下午4时许,红军阵地上储备的滚木和镭石已消耗殆尽,枪声也渐渐稀疏起来。躲在岩崖后的敌军指挥官声嘶力竭地高喊:“赤匪的子弹打光了!往上冲啊!”
危急时刻,朱云卿脑海中亮光一闪:“快,把那门迫击炮扛上来!”
这门82式迫击炮是南昌起义突围时,28团的战士们冒死带出来的,曾遭敌炮击受损。备战期间,朱云卿特意安排作了修理,但未经试射,而且只有3发炮弹,故而没有列入作战计划,火烧眉毛之际,他陡然想起了这件“宝贝疙瘩”。
朱云卿让炮手瞄准山腰间敌人聚集最密的位置,果断下达了发射命令,如果这一炮打中,将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炮手竖起拇指三次瞄准后,利索地将第一发炮弹装入了炮筒,但过了许久,迫击炮却毫无动静,竟然是个哑弹。
炮手小心翼翼地倒出炮弹,装填第二发再次发射,可仍然是颗哑弹。
“再来!”朱云卿头上沁出了豆大的汗珠,他指着山下插着一面青天白日旗的坳口,果断地命令:“对准山下的敌军指挥所,成不成就看这最后一炮了!”
“放!”朱云卿一声令下,“嘭”地一声响,炮弹呼啸而出,紧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指挥所被掀上了天,正在冲锋的敌军全都哗啦啦地扑倒在地。
朱云卿兴奋地擦了把额头上的汗水,向欢呼雀跃的战士们下令:“把土机枪点起来!”霎时间,各个山头阵地响起“砰砰、啪啪”的爆响,铁桶里燃放鞭炮的声音,犹如密集的机枪射击声一般在山谷间回荡着,伴随嘹亮的冲锋号和红军战士们“冲啊!杀啊!”的呼喊声,仿佛漫山遍野都是红军战士在冲锋陷阵。
恍如天降的炮弹,此起彼伏的“枪声”,令敌人魂飞魄散,湘军团长以为红4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慌忙率部连滚带爬地退下黄洋界,连夜撤回了酃县。
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为红军主力回师井冈山创造了条件。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主力连打4场胜仗,俘敌500余人,缴获枪炮450余支(门),收复了新城、遂川、永新等大片根据地区域,井冈山第二次反“会剿”宣告大捷。
三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8年9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红4军28团突破敌人重围,回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获悉黄洋界大捷,毛泽东欣然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
伫立高耸入云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仰望毛泽东同志手书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大字,伟人铿锵豪迈的诗句回响在心间,这一刻,我仿佛正看到一颗晶亮的生命火星,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朱云卿,广东梅县人,1907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进入广东省农协军事部工作的朱云卿,时常到位于番禺学宫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听课。风云变幻的年代里,那个浓重的湖南口音浅显而富有哲理的激情演讲,就像一束穿透云层的璀璨阳光,倏然照亮了朱云卿的心灵世界。
朱云卿自此踏上了革命征程,从开办韶关、南雄农军学校,深入乡村创建农会和农民自卫军,再到参加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直至跟随毛泽东开上井冈山,投身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1929年3月,朱云卿接替在执行佯攻湘南任务中牺牲的王尔琢担任红4军参谋长。1930年6月任红一军团参谋长。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镇李家大屋会师,成立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朱云卿任参谋长。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向苏区中部逐次转移并寻找战机。12月29日,敌18师师长张辉瓒率两个旅孤军深入龙冈,毛泽东判断敌人次日必向君埠开进,决定在龙冈、君埠之间的黄竹岭设伏歼灭之。
红军指挥所连夜转移到黄竹岭背后的小别山上。午夜,朱云卿看见毛泽东正伫立在悬崖边蹙眉深思,不禁心头一动,立即带着侦察科长悄悄下了山。
拂晓时分,毛泽东与朱德因为没有军用地图,正捏着几块碎石子在山洞口摆“龙门阵”。这时,朱云卿回到了指挥所,把一件粗布白衬衫铺展在他们面前,上面画的山峦、沟壑、山径、河流一目了然,连高程、距离也标注得清楚无余。
毛泽东欣喜地扭过头,见朱云卿的裤管湿漉漉的,脸上留下了几条荆棘挂出的血口子。原来朱云卿竟以一整夜的翻山越岭、淌河穿林,在侦察科长背上绘制了黄竹岭地形略图,不禁朝他深深地点了点头,目光中流露出特别的嘉许。
龙冈伏击战,红军全歼围困之敌并活捉张辉瓒,其他各路敌军闻讯后纷纷收缩,红军向东乘胜追击,又在东韶歼灭敌谭道源第50师一部,两场胜仗共歼敌1.3万人,缴获武器1.2万余件,取得了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3月,蒋介石又调集20万军队,对中央红军和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朱云卿根据毛泽东“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连续数夜通宵突击,起草了“扰敌、堵敌、截敌、诱敌、袭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的十项游击战策略纲要,经毛泽东修改后发往全军执行。
根据第二次“围剿”的作战方针,朱云卿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崇山峻岭间,部署部队阵地展开。然而,就在红军发起总攻的前一天——5月15日,连日跋涉和昼夜劳累的朱云卿,在勘察阵地的途中突然昏倒,被紧急送往东固后方医院治疗。1931年5月21日,昏迷中的朱云卿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年仅24岁。
壮志未酬,斯人身死,英雄的精神化作了一份无尽的激励。从5月16日到9月1日,红一方面军由西向东横扫300多公里,连打5个胜仗,歼敌3万余人,缴获武器2万余件和大量物资,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宣告彻底失败。
1983年,朱云卿被中央军委列为193位对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军事人物之一。英雄战将保卫革命“火种”的不朽功勋,伴随着黄洋界哨口的永恒炮声,铸成了红土地上一道穿越时空的绝美风景。
本网站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凡发表在网站的文章,未经作者本人授权,不得转载。
编者按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作者登上了井冈山的黄洋界,开始对毛泽东、朱德等在井冈山与敌人斗争的往事追溯。在毛泽东、朱德执行湖南省委指示,带领部队执行佯攻湘南任务时,井冈山根据地只留下朱云卿领导的200余人。朱云卿按照毛泽东的判断,进行周密部署,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特别是利用那门迫击炮,只有三枚炮弹,前两枚均是臭弹,最后一发命中敌人的指挥部,加上鞭炮声、呐喊声,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回到了井冈山,便连滚带爬地撤退了。200余人的兵力,守住了黄洋界,打退了4000多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朱德也德胜而回。可惜的是,在敌人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时,连日跋涉和昼夜劳累的朱云卿,在勘察阵地途中突然昏倒,在后方医院治疗时,遭国民党特务暗杀。牺牲时,年仅24岁。文章还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前两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的过程。全文分三个段略,每段开头部分均以“我”的视角开始,而后进行故事叙述,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推荐阅读。
——编辑:宋同文
作者简介
安徽绩溪人。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学系,曾在原南京军区机关及部队团、师等岗位任职,大校军衔。出版散文集《边关冷月》(解放军出版社)《战争碎片》(解放军出版社)《摇曳的风铃》(安徽人民出版社),报告文学集《杜鹃红》(中国友谊出版社)《远离硝烟的征战》(国防工业出版社)及长篇报告文学《擎旗出征》(国防工业出版社)等。作品曾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六次获“长征文艺奖”等,并入选2018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
编辑简介
宋同文,主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理事。曾在《清明》《安徽文学》《诗歌报月刊》《阳光》等期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多篇,出版作品集《黑火焰·红火焰》《语言的N种表述》《找寻史铁生笔下的地坛》。现《银河悦读中文网》编辑、《安徽散文》编委、《阳光》杂志社签约作家。
END
章熙建:诗意的子弹
章熙建:喋血海棠
章熙建:镣铐之殇
章熙建:生命的绝唱
章熙建:红背篓
章熙建:尘封的血书
章熙建:风雪夜归情
章熙建:生命的摆渡
章熙建:死守
章熙建:英雄的涅槃
章熙建:血染的路标
章熙建:担架的长征
章熙建:月牙岛 月儿圆
章熙建:长江万里东
章熙建:上海的黎明
章熙建:红绳结
向上滑动↑
图文编辑 | 浅浅眉
YINHEYUEDU
欢迎搜索加入我们
欢迎到网站投稿,找到知音
银河悦读网网址:
www.yinheyuedu.com
银河悦读
文若银河
悦读无限
银河悦读中文网前身为榕树下雀之巢文学社团,2017年4月29日在上海创立该网站已近7年,现管理团队近60人。
网站汇集来自全国各级作协会员,退役军人、退休人员和高校及中小学的教师、大中小学生以及各界网络文学写手,是国内首家以中老年为主体覆盖全龄段的原创文学艺术网站。在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海南、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21个省市自治区创建了40家分站。
网站以“书写你我光芒”为宣言,以“网聚正能量,抒写真善美”为宗旨,以“传承红色基因、传承中国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志愿奉献”为精神坐标,以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奋斗目标,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也是浩瀚文学星空的璀璨星座。
2019年中国妇女报称誉:红色网络文学领跑者
2020年志愿军研究会称誉:红色文化传承方队
责编:浅浅眉 初见
即刻点击原文,发现世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