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 2024年《法律与生活》等级考试题评析及启示

教育   2024-10-31 19:33   山东  

摘要:作为本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模块,《法律与生活》教学及考试评价均已平稳落地。从试题情境、学科内容、学科任务等角度分析试题,有助于理解考查意图,明确教学方向。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改进《法律与生活》教学,应当准确把握课程性质,着眼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单元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等级考 试题评析 教学建议

《法律与生活》是本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选择性必修模块。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更加全面地认识公民的民事权利与义务;进一步提高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用法的能力。2019年使用统编教材以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对该模块的理解逐渐深入,学习效果日益提高。不过,从各地等级考试题对《法律与生活》的考查来看,日常教学仍需更多改进,特别是需要引导学生由学习知识向掌握方法转化以提高学科能力,真正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一、2024年各地《法律与生活》

试题的整体特点

从分值比例来看,较早进入新教材的地区,试卷中《法律与生活》模块的分值大都经历了逐步上升的过程。以北京卷为例,从2022年“首考”的13分增加至2024年的17分,顺利实现了试卷结构“逐步过渡到位”的总体安排。山东卷、湖北卷等也都呈现出类似特点。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所命制的2023年、2024年新课标卷中,该模块的分值均保持在18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由试卷结构差异所导致的,与北京卷等单科试卷不同,新课标卷仍为文综试卷,政治学科作答时间短、试题数量少、单题分值大,给试卷分值设置带来了更多限制。不过从总体来看,《法律与生活》模块分值约占全卷的六分之一,与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该模块学分占比保持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命题组的共识。


从试题情境来看,各地试题体现出两个鲜明特点。其一是生活化,即贴近学生生活,如新课标卷第22题呈现的饭店最低消费公告和禁止自带酒水的规定所导致的纠纷,湖南卷第13题呈现的饲养信鸽所造成的邻里纠纷,山东卷第15题呈现的网购榨汁机所引发的侵权纠纷等。其二是结构化,即依据考查目标对情境进行适当简化处理,既剔除其中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又保留必要的关键性特征。如安徽卷第19题呈现的江某与某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湖北卷第19题呈现的郝某与A餐馆因抹零所产生的消费纠纷,山东卷第16题呈现的甲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案例等,这些依据现实生活加工得到的试题情境,为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学科内容完成相应学科任务提供了真实而有效的平台。
从学科任务来看,非选择题所涉及的学科任务主要集中在“辨析与评价”,如新课标卷第41题要求学生对乙的请求和甲的辩称加以评析;浙江卷(1月考)第27题要求学生说明江某将赵小华确认为自己的监护人是否合法,以及县人民法院是否应当支持小赵的诉讼请求;再如山东卷第18题要求学生分析赵某与甲公司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是否有效,以及法院能否支持柏马村村委会的诉讼请求;等等。也有部分试题涉及“解释与论证”,如北京卷第19题要求学生推断法院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理由。此外,还有部分试题涉及“预测与选择”,如湖北卷第19题要求学生为消费者郝某提出维权建议;安徽卷第19题要求学生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角度谈谈如何做一个明白的劳动者;山东卷第16题要求学生阐明甲社区在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应如何处理好社区、居民、服务运营企业之间的关系。这些学科任务设计,主要回应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进一步提高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用法的能力”等相关要求。

二、从典型试题分析考查意图

在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原则下,深入剖析等级考试题的考查意图,对于有效改进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以两道试题为例展开分析。

试题1:新课标卷第41题

甲和乙为邻居,甲在其宅基地范围内翻建房屋时没有按照当地建房习惯预留出合理的滴水空间,房檐距离乙家房屋过近,以致下雨时雨水沿房檐滴到乙家房屋外墙,导致乙的房屋墙皮脱落、木地板受潮开裂。乙多次与甲交涉,但双方始终未能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乙遂诉至人民法院,请求甲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沿房檐滴到自己家的房屋外墙,并赔偿地板等损失。甲辩称,翻建房屋是自己的权利,他人无权干涉。

请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对乙的请求和甲的辩称加以评析。

这道试题以邻居之间的矛盾纠纷作为试题情境,要求学生对乙的请求和甲的辩称加以评析,从而考查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甲翻建房屋未预留适当滴水空间,因此导致乙房屋、地板等受损。从法律角度来看,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该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构成要件完备。民法典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甲应承担排除妨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甲乙双方的纠纷因翻建房屋而产生。翻建房屋是甲的权利,但甲在为自己便利行使权利时,应照顾到相邻方乙的利益。甲的错误在于行使自身权利时超过了正当界限,因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相邻关系,本质上是对不动产所有权的限制和拓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道试题将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承担方式、相邻关系等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权利行使有边界、损害他人利益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则意识。从解答试题的角度来看,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将上述知识关联起来,更需要他们能够从对不动产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这一角度来理解法律规定。“保护与限制”是法律规范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从教材主要讲述的民事法律规范来看,姓名权、名誉权、著作权、不动产所有权等权利的保护与限制都有涉及。例如2023年北京卷第17题要求学生“谈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法律规定著作权并对其加以限制的意义”即涉及这一问题。通过《法律与生活》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民事权利的保护不仅涉及当事人的利益,还涉及他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需要在二者间寻求平衡。“保护与限制”背后隐含的是学科思想,理解了这一点,学生就能够真切感受法治作用,把握法治思维,树立法治意识。

试题2:北京卷第19题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人民法院应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下列是法院受理的三个案件(材料略)

阅读材料,参考示例,完成下表。

第19题展现了人民法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的生动实践,引导学生从法律角度对两个案件作出判断,从而体悟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性,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案件二来看,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竞争对手,C公司捏造D公司侵犯商标权的事实,损害了D公司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当承担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的侵权责任。同时,C公司的行为有违经营者公认的商业道德,不符合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院应当支持原告诉讼请求。

从案件三来看,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刘某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挽救了吴某的生命,其救助行为没有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同时,刘某的行为符合善意施助、救死扶伤的传统美德,也符合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院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

本题的两个案件,分别涉及了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诋毁行为,以及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的“好人条款”。解答本题,学生不仅需要准确掌握相关内容,更需要能够深刻理解法律规范背后所彰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类似的,2023年新课标卷第41题要求学生分析父子间的借款纠纷并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在考查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同时,弘扬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确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在《法律与生活》模块中对法律规范、法治思维等专业内容的学习,最终需要服务于学生加深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解以及对“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的认同。

三、改进《法律与生活》模块教学

结合对试题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的反思,当前改进《法律与生活》模块教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其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事关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学生健康成长。高中思政课是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思想根基的课程。作为高中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生活》的首要任务并非是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法律人”,而是要实现育人价值。作为新增加的模块,《法律与生活》讲述了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教材中法律术语多、内容面广、专业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容易陷入专业主义窠臼,时常拘泥于具体的法律案例,探究法律条文适用等问题,偏离了高中思政课培养法治意识的要求。要改变这一倾向,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思政课的学科本质、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而依托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民法基本原则等内容。

其二,着眼培育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有两个支点,首先是学科语言。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高中教育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需要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基本的符号系统、概念体系及其运用规则。因此,能否把生活语言转换为学科语言,运用学科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反映学生学科素养高低的一个基本维度。例如前文提到的两道试题都需要学生能够熟练使用“主观过错”“侵权责任”等法律术语进行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加深对学科语言的理解。其次是学科思想。学科思想是在概括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性观点,在人们分析和解决学科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能否掌握学科思想,是制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关键因素。不少师生都感慨《法律与生活》内容多、难度大,教与学都迷失在“词语的密林中”,疲于应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教师不能仅仅就事论事,就知识讲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超越简单的具体知识,去理解和把握其背后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与学科价值,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同样是保护知识产权,为什么发明创造的保护期是有限的,而注册商标的保护期却可以不断续展?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知识产权本身就是市场竞争的工具,法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通过平衡不同群体间的利益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简言之,就是要引导学生看到教材“字里行间”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用教材教”,真正落实思维教学,实现学科育人功能。

其三,切实开展单元教学。这里所说的单元,并不拘泥于教材章节,而是依据特定教学目标、依托相应问题情境组织起来的学科内容结构。从覆盖范围来看,既可以是同一单元内部,也可以是不同单元之间,甚至不同模块之间。开展单元教学,首先要基于核心概念、核心观点整合学习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法律与生活》的教学也不应局限于本模块自身,而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法治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2022年北京卷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第1句的规定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促进作用;2023年山东卷第16题要求学生说明如何处理好政务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的关系。上述试题分别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等领域,需要学生以法治视角来分析和阐释问题,感受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也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科本质将不同模块内容融会贯通,突显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其次要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逆向设计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加深对学科内容的结构性整体性理解,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清晰的路径。再次,要重视教材资源的有效使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综合探究”等内容秉持了“问题情境—学科任务—学科内容”这一设计思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资源。这些资源既可以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作为课后任务,以核心知识、关键问题统领学生学习活动,提升他们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改进《法律与生活》教学,教师应当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及课程特点,着眼于培育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基于真实的结构化情境开展单元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夯实知识基础并自主建构知识联系,从而掌握学科思维方法,提升学科关键能力。

本文作者:

张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


本文选自《思想政治课教学》2024年第10期。


高考政治加油站
分享高中政治教学、高考政治各类高中政治教学资源,教师的百宝箱,学生的加油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