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政治考试核心必备知识(全7册)

教育   2024-10-06 09:03   山东  

来源:网络  致谢,如有不当,立删。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道路问题。(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坚定四个自信)

2.如何解决:

①遵循了人类社会两大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经济危机实质、根源及其解决方式),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中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不经过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②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第一阶段由空想变为科学(《共产党宣言》发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由理论变为实践(十月革命的意义);由一国到多国(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近代“双半”性质——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使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新中国成立意义)——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④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改革开放的意义)——发展——完善(四个自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4.如何实现中国梦?

①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

②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要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要不断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青年

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

6.聚焦中国成就、点赞中国道路,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8.重点考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统领,重点考查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中国成立意义、三大改造意义、改革开放的意义、新时代主要矛盾、中国梦和四个伟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1.要解决问题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要的无限性矛盾亦即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解决方式——让市场调节更有效、让宏观调控更有力、让微观主体更有活力);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矛盾(解决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需要三个制度支撑----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三条实现路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研判: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但“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

中央对策:①推动高质量发展(三大关键:科技自立自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②扩大需求重点: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以及民间投资;③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帮助企业恢复元气(民营企业)、鼓励头部平台企业探索创新;④深化改革开放:落实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⑤防范化解风险:金融、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导向。

2.如何解决:

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搞好社会公平,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调节更有效、宏观调控更有力、微观主体更有活力);

④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解决好企业尤其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积极发挥财政作用(优化营商环境)

⑤落实新发展理念(尤其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动力、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⑦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3.企业成功经营

(1)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准确定位;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综合运用价格、质量、服务和品牌效应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要诚信经营,正当竞争,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结合材料拓展(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推动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和推广;建立现代的企业制度;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

4.产业转型升级: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2)产业集聚,发挥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专业化,提高产业链水平。

(3)发挥产业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5.重点考点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一系列举措;新发展理念具体内涵;非公经济的重要性;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如何搞好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巩固脱贫攻坚结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选必一中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经济意义常用术语

(1)描述对国内经济意义:

①劳动者(消费者):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调动积极性;提高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水平,满足消费需求。②市场: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③结构: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④产业: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⑤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科学技术,诚信经营,扩大优势企业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有效供给,提高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品牌。

⑥国家(宏观经济):有利于国家坚持科学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制(智)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⑦公平:有利于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

⑧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培育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⑨环境资源:有利于节约能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能源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①中国坚持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②推动经济全球化朝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 (周边)环境。)

④有利于推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

⑤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动的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强国。

⑦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⑧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部分

一、解决的问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本质与核心--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全程人民民主);总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制度保障—人大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现形式—两会(国家层面)--人代会和政协会、两委(基层层面)—党委会和村(居)委会

二、重点考点

第一部分:党的领导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先进性:(1)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

(2)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为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法宝。

(3)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领导:

(1)党是执政党、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制度优势。

(2)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3)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4)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宪执政

(5)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3.【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的渠道主要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民主党派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人才优势,与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国的政党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人民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第二部分:人民当家作主

1.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参与村(居)民自治。机构----村(居)委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而非基层国家政权);内容----参与村(居)委会中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础性工程、人民直接当家自主的有效途径等。

基层民主自治:两个机构——村委会、居委会(这是组织形式不能创新,但实践形式、管理形式可以创新)、三治相结合——自治、德治和法治,三统一——坚持党的领导、村(居)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相结合,四共——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五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法治政府:①内涵: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②要求: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③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决策)——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行)——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监督)——全面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对工作人员要求)。

④推进严格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坚持公正执法——坚持文明执法。

3.人大:两主体,一原则:人大代表一人大一民主集中制

【人民代表大会】性质(地位):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职权:①立法权②决定权 ③任免权 ④监督权(全国人大:最高立法、决定、任免、监督权)

【人大代表】职权:①提案权②审议权  ③质询权  ④表决权;义务、职责(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帮助政府推进工作;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地位----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表现在

①人大和人民 ②人大与“一府、两院、一委”(横向国家机关关系)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监察委都由同级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③中央和地方(纵向国家机关关系):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民族关系:二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四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三部分:依法治国

1.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原则(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法治国家:内涵(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具体内容(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要求(需要加强推进宪法实施与监督、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3.法治政府:参见上面内容

4.法治社会:内涵(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具体表现(①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②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③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要求(①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②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③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④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5.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立法 内涵(尊重和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断提高法律的质量)——标准(①体现国家性质、顺应时代发展、适合中国的良法。②符合国情和实际。③必须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立法工作规律)——具体做法(要依法立法——发扬民主——合理设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

第二:严格执法 内涵(执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严格依法办事)——最重要主体(行政机关)——要求(①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要求。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②完善执法程序、坚持规范执法。③坚持公正执法。④坚持文明执法。)

第三:公正司法 内涵(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正义。具体就法院的审判而言,公正司法既要求法院的审判过程做到平等和正当,也要求法院的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要求(①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②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公正、办案程序公正。③必须坚持人民司法为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公正司法,通过公正司法维护人民权益。④必须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第四:全民守法内涵(所有社会成员普遍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状态)——具体要求(要求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如何推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投身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必修4《哲学与文化之哲学部分原理归纳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第2、3、4课

(一)辩证唯物论【唯物论】(物质观、意识观、规律观,共9条原理)第2课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2)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6.怎样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尊重、一发挥、两结合、两反对 
)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联系5+发展5+矛盾6+综合1,17条原理)第3课

第一部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强调整体作用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要树立全局观念 ,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2)强调部分作用部分服从和服务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部分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敢于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发展的状态形式【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强调状态事物的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2)强调量变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3)强调质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4)强调反复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4.发展的趋势【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新事物成长壮大;又要克服困难,勇敢面对挫折与考验。

5.发展的环节辩证否认】: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要勇于创新。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矛盾的观点、对立统一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对立统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或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解决矛盾。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即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连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强调二者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强调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着重解决主要矛盾

强调要矛盾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强调二者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看问题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次要方面)。

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主流)。

强调矛盾的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影响事物的性质。看问题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支流)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论】(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共5条原理)第4课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尤其是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史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实践的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第5、6课

(一) 社会历史观(共9条原理)第5课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是,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4.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决定中实现的。

6.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7.社会历史的本质社会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形成全部社会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的发展。

8.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9.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意义(地位):

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②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4)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二)价值观、人生观(共5条原理)第6课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4.人价值:人的价值在于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社会价值),又是价值的享受者(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主观条件】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①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文化部分)主观题终极背诵答题模板
1.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的功能,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具有教育人民的功能,发挥文化教化育人功能,帮助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功能。文化是的经济繁荣发展的力量源泉,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⑤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⑦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平发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

②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③要坚持古为今用,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运用所学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XX精神的(意义/重要性/时代价值) 或分析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XX精神?

①XX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体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弘扬XX精神有利于(结合材料)

②弘扬XX精神有利于激发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推动XX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结合材料
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丰富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做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在新时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为什么要加强文化交流?

①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②有利于我国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③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④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⑤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构建和谐世界。
7.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开放的态度,吸收和借鉴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成果

立足中国国情,促进外来优秀文化与中国国情相借鉴。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④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差异,理解个性,促进世界的繁荣。

⑤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8.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融通古今中外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9.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①建设文化强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建设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③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④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⑥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10.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①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夯实基础)

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底蕴)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最根本的要求)

1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①有利于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

②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示范导向作用。

③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④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⑤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⑥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2.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坚持的领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⑤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文化交流,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⑥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立足社会实践。
选必一《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1、解决问题:中国经济、政治在当今的世界延伸与拓展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日趋增强的当今世界,发挥中国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负责任大国作用,更好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政治多极化:①静态:构成—关系—决定因素—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②动态:主题—世界格局—国际竞争实质—各国对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贸易、金融全球化)——载体(跨国公司)——原因(生产力、科技、市场经济体制)——机遇——挑战——对策——引领——全球治理

2、重点考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内容及其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国际社会中中国如何做?世界多极化)

①坚定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定地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互利共赢。

②发展经济、科技,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③要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展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

二、经济全球化

1、我国应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①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②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③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④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理更胜的原则,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

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输出和输入高质量商品。

⑦要有防范经济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应对风险的本领,要与国际社会协作,完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充分利用国际组织赋予的权利,客观公正地解决分歧,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⑧遵循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等原则,变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⑨坚持正确义利观,坚决摒弃过时的零和思维,坚持义利相兼、先义后利,与各国人民共享机遇,共同繁荣。

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①中国态度:以更加开发的姿态,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②中国主张: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按照共同制定的规则办事,通过协商为应对共同的挑战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中国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挖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

③中国行动: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选必二《法律与生活》部分

一、解决问题:要解决公民作为基本民事行为主体的权利义务、家庭婚姻关系中权利义务、劳动(就业与创业)关系中的权利义务有哪些,如何维护?如何利用多元纠纷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逻辑思路:以权利与义务为主线,先学习是什么,再聚焦怎样做、权利如何实现,义务如何履行,纠纷如何解决。

三、重点考点:

1.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

2.民法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守法和公序良俗、绿色原则。

3.人身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4.财产权:物权(所有权、他物权)、知识产权、合同债权。

5.所有权取得方式:动产——交付为准,不动产——登记为准。

6.他物权: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

7.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权。

商标侵权规定是什么?①未经权利人许可,他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②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也构成侵权。

8.合同订立的阶段:要约和承诺。

9.什么是有效合同与无效合同?

①有效合同:有效合同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

②无效合同:如果合同内容出现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等情形,可能导致合同全部或者部分无效。如果合同的主体不适格或者因欺诈、胁迫导致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也会使得合同存在瑕疵或者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约束力。

10.合同履行的原则:全面履行原则、诚信原则、协作履行原则、绿色原则等。

11.合同违约的承担方式: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适用定金罚则等(注意违约金、定金二者只能选其一)。

12.合同违约免责(约定免责和法定免责)的规定有哪些?

①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当事人约定的免责事由或不可抗力时,可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当事人的违约责任。

②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

13.侵权责任的三中情形:一般过错侵权(注意三构件)、过错推定侵权、无过错侵权(有错无错都是你的错)。

侵权责任承担方式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惩罚性赔偿。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14.妥善处理相邻关系: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依据——法律规定、当地风俗习惯。不动产权利人应当为相邻权利人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

15.法定继承有顺序:第一顺序——父母、配偶、子女;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16.遗嘱继承:继承人在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法律效力大于法定继承。遗嘱继承必须先析出遗产,再继承。

17.夫妻财产关系平等: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个人财产、夫妻约定财产制。

18.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是什么?

①工资、奖金、劳务报酬;②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

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除外;

19.劳动合同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20.劳动者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平等就业等。

21.劳动者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劳动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22.劳动争议处理:和解、调解、投诉、仲裁、诉讼(注意:先裁后审拖欠工资等可直接进入诉讼程序)。

23.经营者: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反不正当竞争,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自觉纳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注意起征点和公平问题)。

24.不正当竞争:混淆行为(搭便车)、虚假宣传广告、商业诋毁行为、不当有奖销售行为、商业贿赂行为等。

25.消费者权利:安全消费的权利,知情权、自主选择权。

26.消费者维权:和解、调解、投诉、仲裁、诉讼(注意:或裁或审,二选其一,且商事仲裁一裁终局)。

27.三大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28.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委托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申请回避的权利,上诉的权利。

29.证据是诉讼的灵魂,是打官司决胜负的管家砝码。

30.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怎样的?①举证原则:民事诉讼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

②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在有些情况下,当案件当事人因欠缺专业知识或者远离证据而难以举证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提出诉讼主张时,由对方负责举证。

31.常见的举证倒置情形有哪些?

①因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发生纠纷,由行为人承担举证责任;②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由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对其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32.行政诉讼的举证原则:行政机关举证。

23.刑事诉讼的举证原则:公司案件是人民检察院举证,自诉案件时自诉人举证。

34.诉讼的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有利于正确解决纠纷,实现公平正义。

重点注意点:侵权责任及其承担方式、违约责任、侵权责任及其承担方式、遗产继承等、举证责任等。

选必三 《逻辑与思维》

一、解决问题:在科学思维观念(三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统摄下,把我逻辑思维规则(概念、判断、推理),运用辩证思维方法(辩证分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认识历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联想——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正逆互补——超前思维)

二、逻辑思路:树立科学思维——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思维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三、重点考点

1.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2.科学思维的特征: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结果具有预见性、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3.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4.逻辑思维的三大规律:

①同一律——A是A,不是非A,否则会犯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的错误。  

②矛盾律——A与非A不能同真,必有一假,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排中律——A与非A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否则会犯“两不可”的错误。

5.概念的基本特征:①内涵——下定义(常见错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否定定义、比喻定义)。②外延——划分(常见错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划分标准不一,越级划分)。

6.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属种关系、种属关系、交叉关系)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

7.判断的类型:简单判断——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

8.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9.性质判断: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10.判断中主项、谓项的周延与否标准:主项看量项(全程、单称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看联项(肯定不周延、否定周延)。

11.关系判断:对称性关系(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非对称关系);传递性关系(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非传递关系)。

12.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全真为真,一假则假。

13.选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选言支。

①相容选言判断:一真即真,全假才假。②不相容选言判断:只能一真,同真或同假都为假。

14.假言判断:(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肯定前件式、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

15.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16.判断推理是否正确:前提正确、推理结构有效。

17.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但是注意谓项要换成与之相矛盾的概念。

18.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主项与谓项互换位置,前提中不周延的项结论中也不能周延。

19.三段论推理:大项、小项和中项

规则:

逻辑错误

①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四概念错误”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中项不周延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大项不当扩大、小项不当扩大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否定,前提中必有一个为否定。

双否定前提

20.联言推理:合成式联言推理、分解式联言推理。

21.选言推理:相容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否定肯定式)。

22.假言推理: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

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23.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必然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推理)。

24.不完全归纳推理:常犯错误是轻率概括。为提高可靠性,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关系——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剩余法。

25.类比推理:结构类比、功能类比、条件类比、要素类比等,常犯错误是机械类比。

26.辨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基本特征——整体性和动态性。

27.把握辨证分合——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在综合的指导下分析。

28.理解质量互变: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渐近性和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29.推动认识的发展:坚持辨证否定观,不能简单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否定一切;认识发展历程: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0.创新思维特点:思路具有多向性、步骤具有跨越性、结果具有独特性。

31.如何运用创新思维:

①创新思维要以实践为基础。

②继承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破旧立新。

③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

④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运用迁移、想象等方式进行联想思维。

⑤发散与聚合是创新思维的两翼,运用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进行发散思维,运用归纳、推理、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收敛、集中进行聚合思维,反复“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⑥运用逆向思维,发挥思维正逆互补的作用。

⑦运用超前思维,运用矛盾分析法、推理和想象、注重调查研究,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

重点关注点:科学思维特征、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区分;主项、谓项周延的判断;联言、选言、假言推理的规则;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寻找因果联系,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求同求异法、剩余法;辩证思维具体方法、创新思维特征及具体方法等。


咨询及合作:sizhengren007

高考政治加油站
分享高中政治教学、高考政治各类高中政治教学资源,教师的百宝箱,学生的加油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