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经验与文化经验 | 林莽诗画新作展暨开幕沙龙后记

美体   2024-08-28 14:02   山东  

8月25日,“夏末十四行——林莽诗画新作展”落地青岛文学馆复调空间,当晚,展览开幕活动“诗歌公式与诗画之外”沙龙在文学馆庭院中举办。诗人林莽与众多读者面对面畅聊诗歌与绘画,为这个夏夜带来了一份“复调”的韵律。

林莽从本次展览的因缘谈起,他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绘画,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因为从事文字工作的缘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动过画笔,即使如此,也一直没有放弃对绘画的热爱和梦想。
诗人林莽
“前几年,我的女儿从德国回来,带了一本黑塞的作品集给我,书里有黑塞画的一些小画,我很受启发。近些年我到各处参加活动时,就会画当地的风景,用钢笔打底,再加一些水彩,就成了一幅作品。这次展出的都是19X19厘米的小画,不算是专业作品,但也是我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和体会。”
本次分享会,林莽带来了自己的最新诗集《满月金黄 悬于静水之上——夏末十四行六十六首》。“夏末十四行”这个书名,又恰与本次展览的时间呼应。这本诗集选取了林莽的66首十四行诗。这些诗的写作时间从1991年到2022年,跨度达32年之久。
林莽谈到了十四行诗的写作源头:“有一段时间,我在学习塞弗尔特的写作风格。他的诗有点散点透视的意味,平静海面之下的波涛汹涌,蕴含了很多人生体验和社会知识。后来有朋友说,你这么写,是不是太散了?我想了想,的确如此,诗不能写得太随意,它是语言的艺术,还是应该有一点规范,需要压缩在一定范畴内的宽广性。于是我就开始尝试十四行诗,看看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能不能把自己表达得更好。事实证明,带着镣铐也可以跳舞,十四行诗的压缩和精炼,让我的每一句诗的内容含量都增加了。”

在诗集之外,林莽还带来了新著《诗歌公式》。他表示:“诗歌其实没有公式,我只是用这种方式奠定了一个基础。这本书收集了几十年来自己写作,当编辑,讲课的一些材料,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诗歌公式’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关于诗歌写作与认知的札记语录,第三部分是作为样本的18首诗歌作品点评与分析。”
林莽用公式的方式画出了一只飞翔的大鸟,“诗歌是语言和情感的艺术”是它的头;“语言”和“情感”生成了两只飞翔的翅膀,躯体是四位美学家的论艺术;它的尾翼是“艺术不是手艺,诗人不是匠人”。林莽强调,“诗歌公式”并非一成不变,它应当是开放的,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充满深层意味的。

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建刚认为,从这场画展中,能够看到一种诗人的纯粹。这些展出的小画里蕴含着诗意,也可以说,林莽是在用诗来诠释画。从这本《夏末十四行六十六首》中,可以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通透感,他的诗句是清淡的,但体现出了非常当代的写作技巧。翻开《诗歌公式》,则可以对林莽产生更深的了解,从中可以看到他的绘画审美是如何与文学审美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他用诗歌来阐释诗歌的方式,可以传达更深层的意义。应当说,这本《诗歌公式》不仅仅是写给初学者看的,就算是成熟的诗人,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建刚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认为,这场展览和这次分享会,抛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一个诗人如何保持持续在场的能力?在他看来,林莽的工作提出了问题,也做出了印证:年轻人进入诗歌是很容易的,但其诗歌生命要如何延续?这是考验大部分诗人的问题。仅靠青春的激情去写作,往往写着写着就掉队了,这并不是诗歌经验降低了,而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方法。

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

“林莽从20世纪70年代入场,到现在仍旧保持在场,也一直保持着活跃度。很多诗人成名以后,我们对他的所有回味,都是其成名时期的作品。这样的诗人,后面就很难给中国诗歌提供新的经验。有些诗人虽然是大诗人,但也是‘过去的诗人’,是‘将死的诗人’,这样的诗人不在少数。通过林莽的诗歌工作,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保持在场的能力。”
谈到本次画展,臧杰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林莽老师所给予的启发:
“第一,展览的主视觉上,我们做了一个莎士比亚的头像,因为古典性是诗人检验自我创作过程必要的经验和经历,这个设计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如何开展古典性的训练?第二,这本《诗歌公式》是林莽的工作总结,也是经验总结。这份总结未必适用所有人,但可以给新入场的诗人提供一份参考:如何写出一首好诗?如何开展自我训练?这都需要建立在一份自我清醒的立场上。第三,展览的空间,名为‘复调’,作家和艺术家的能力应该是多维度的,以此跟主体创作形成对照,在艺术主体之外开创另一个局面,才能具备‘复调’的能力和方法。一个诗人的画,未必要画得多么专业,而是应当通过另一种艺术形式,拓宽自己的艺术世界。而音乐性和绘画性所拓展的艺术空间,对诗人而言,影响是巨大的。第四,诗人的创作是面向自己的,但他的工作成果最终是面向社会的。我们最早与林莽老师结缘,是2013年的红高粱诗歌节,随着交集的进一步深入,林莽老师渐次开启了他的‘青岛诗行’。作家应当展开自己的文学活动,要始终伸展自己的文学触角,来延续文学在场的状态。林莽依靠自己的工作,跟青年诗人产生了更多互动,生发了更多影响,这都是他提供给我们的经验。一个诗人如何持续在场?这个问题,是留给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审视自己的创作。”
对于“在场”的问题,林莽表示,一个诗人想保持自己的写作状态,就必须有付出,写作的同时也要阅读他人的作品,如果敝帚自珍,不付出、不交流,状态就很难保持长久。
“我这些年的工作,主要是集中在编辑诗歌刊物和参与各种诗歌活动的方面,大量的工作付出,也给了我非常多的回报,让我知道哪些诗是好诗,哪些东西不该写,哪些方面是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这些体会,最终汇总在这本《诗歌公式》里。”

谈到当前中国诗歌的总体状态,林莽认为,中国新诗刚刚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经过了几次的反复、高潮和低点,随着大量外国优秀作品的引入,当下青年人的诗歌写作,比过去要丰富得多。
“有人抱怨现在的诗歌不好,我说,诗歌的好坏取决于用哪个坐标进行衡量。如果用20世纪50年代的坐标来衡量,现在的诗歌好得很;用60年代的坐标来衡量,现在也仍然比那时要好得多;如果用一个整体的时间坐标、用目前的国际标准来衡量,那中国诗歌确实问题不少。但无论如何,跟以前相比,现在的诗歌肯定是进步的,尤其是网络诗歌出现之后,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状态。前些年还有不少流派之间的争执,但近些年,争执几乎没有了,因为写作者们已经生成了很多个自足体系,他们组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圈子之间也有互相联结。这种多元化与相对繁盛的局面,相比之前,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的诗歌也写得比过去复杂了,从单线程演变成多线程,语言本身的复合力度变强了,语言和情感的结合也比以前深入了。当然,那种令所有人都拍案叫绝的绝对化的好诗,仍然非常少,但总体的写作方式,可以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展。”

在林莽看来,中国诗歌是一片生机勃勃的荒原,虽然非常有活力,但放眼望去,还是一片荒草,以及很多歪脖子树。真正能成材的大树,可以说是寥若晨星。他表示,中国的诗歌教育不是通过学校来进行系统教育的,尤其是新诗的教育,并没有规范化,可以说比较随机。很多诗人是自己学习,自由生长的。
“每年编辑诗歌年选的时候,我都要看成千上万首诗,总能发现新涌现出来的诗人,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新的启示,这是通过付出得到的无形的回报,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最后,林莽谈到,一个优秀的诗人,不能光靠天分,还有后天的努力。生命经验固然重要,但文化经验更重要。
“说到底,诗歌所体现的,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切的生命体验,对生活的领悟,以及潜意识里的心灵梦境与幻象,是将生命经验和文化经验融会贯通后抵达的高度。文学史是一条不断扩展的河流,它从来不拒绝天才和睿智者的加入。这是我对诗歌写作的一点心得。”

延伸阅读:
8.25 复调展讯| “夏末十四行”——林莽诗画新作展暨开幕沙龙


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诗书,艺术,创意,生活。(中心店: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 0532-82863900;塔楼1901: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F4塔楼 0532-66772799;青岛文学馆:青岛市南区湖北路5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