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温度 | 7.7 王开生《观澜集》新书分享会

美体   2024-07-02 13:32   山东  


邻居自家院里种的最多的果树,要数无花果。无花果挂果期长,树也不高,成熟的果枝经常漫过矮矮的院墙,摇曳生姿,挑逗着我们的视觉味觉神经。馋急了,会悄悄爬上邻居家的石墙,摘着吃;被邻居发现了,也无大碍,只是骑在墙头上的自己,倒有些下不来台的样子。
——王开生《铁路宿舍》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这记忆由一代代人的命运轨迹和烟火日常交融而成。地域书写的线索,往往从记忆的深水中打捞和厘清,而最后织就的图景,则是从未远去的乡愁。

王开生的《观澜集》以文学语言来叙述青岛的风物掌故,全书分为”岛上钩沉“”艺事云烟“上下两编,从老城的历史往事,到当下的世情百态,以个体经验勾连集体记忆,形成五味杂陈的“对照记”——曾经的过眼烟云,或许就是此刻的滂沱大雨;而八大关里那一株百年紫薇,如今依旧是繁花满树。

7月7日下午14:30,“琴岛文学季”翻开盛夏一页,作家王开生携《观澜集》做客良友书坊,举办新书分享会。欢迎来约,共寻记忆里的温度。





0707 良友文学现场


主题

记忆的温度

《观澜集》签售分享会



主办

市南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

琴岛作家协会

城市传媒影视文化传播公司
良友书坊



协办

青岛太平湾万博文化传媒中心

青岛栈桥酒业公司
青岛灯塔味业有限公司



分享嘉宾

王开生



对谈嘉宾

高建刚  周蓬桦  赵坤

刘坤  刘宜庆  姚法臣



时间

7月7日 (周日)

下午14:30-16:30



地点

良友书坊·塔楼1901·西塔

(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4楼)



报名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入群接龙报名



咨询电话

0532—82863900





作者简介


王开生,青岛人,1967年生人,散文作家,专栏作家。散文随笔散见于《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青年作家》《山东文学》《三峡文学》《北方文学》《青岛文学》等,散文作品收入《人间书:2023中国年度精短散文》和《若有光:〈散文海外版〉2023年精品集》,著有随笔散文集《四方往事》《寻味四季》《四时五味》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对谈嘉宾

……




高建刚,山东青岛人,青岛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小说、诗歌等发表于《收获》《当代》《中国作家》《人民文学》《诗刊》等,入选多种选本。出版小说集《眺望》、诗集《悬空的花园》《我的秋天是蟋蟀做的》等。曾获泰山文艺奖等。


周蓬桦,作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散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散文集《浆果的语言》《沿着河流还乡》、《故乡近,山河远》《大地谷仓》等十余部,长篇小说《野草莓》、《远去的孔明灯》等,在海内外发表作品600余万字。获得冰心散文奖、丰子恺散文奖、泰山文学奖等奖项。散文《霜降夜》入选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


赵坤,山东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青岛市首批签约评论家,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文学阐释学等。

刘坤,编审,青岛出版社地方文化中心总编辑,青岛拔尖人才。策划与责编项目曾获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国家“十四五”出版专项规划、中宣部主题出版物重点选题、中宣部优秀对外合作出版项目、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等诸多国家级荣誉。2023年与爱奇艺文学合作《狂飙》获全国虚构类新书榜第一。目前,负责《青岛通史》、青岛市外宣品制作、青岛市文艺精品等诸多项目的出版运营。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协签约作家,青岛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琴岛作协副主席。著有西南联大三部曲、百年中国三部曲、《山大的故人们》、《青岛风物》、《青岛文化地图(续篇)》等十余部。

姚法臣,作家、藏书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教师、公务员、电视台记者、编导。作品见于《中国作家》《散文·海外版》《山西文学》《北方文学》《厦门文学》《青岛文学》《译林书评》《开卷》等,随笔作品入选《2020中国随笔年选》(花城出版社)等。





签售书目



《观澜集》

作者: 王开生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出版年: 2024-6

《观澜集》为青岛首部以文学语言来叙述青岛风土、风物、风情的民俗类作品,旨在挖掘和弘扬青岛本土的原创文化。作者为岛城土著,本地长大,天然熟悉青岛的风物掌故,多年执掌青岛文化前沿地带。本书分为上下两编,无论是立足于城市建置的宏大叙事,还是历史流脉中的艺文短志,都是以人为核心、围绕历史中的人来观察和讲述的。对城市人文、民风民俗、饮食文化、社会生活、时代变迁等皆有所涉猎和研究,对保护青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标本化和传承的意义。





序 | 赵坤

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是他给这本书取的第三个名字。前两个名字分别是《哲学阐释学》和《理解与发生》。从学科属性或研究范畴来讲,前两个名字当然没有问题,一个廓清了边界,一个贡献了视野。但就其“人文学科应该以怎样的方法通往真理”这场二十世纪旷日持久的论争,“真理与方法”自然是意义结构方面最合适的。绕这么个大圈子,其实是想借此个案,讨论岛城散文家王开生新书《观澜集》的定名过程。《观澜集》也曾数易其名,《茶叙五味》《眼前风物》《琴屿听潮》……,从七窍五感的人,到历史、社会和文化地理,《观澜集》搭建的“文本小坐标”,书名的更迭实际也是作者文化建构的思考过程。

“观澜集”取自《孟子·尽心篇》,有“观水有术,必观其澜”的意思。观澜的主体是“人”。文集中,主体性在场的居间者,也是观察者和讲述者,浮动于劲松路、湛山路和太平角,临海凭风,望天观澜,衔接一方天地与历史人文。开生兄是岛城土著,本地长大,天然熟悉青岛的风物掌故,加上后来执掌青岛文化前沿地带,少时记忆融汇成年经验,构成了他人文地理写作的基本内容。历史的写法有很多,以思想史为目的,语言是主体,以事件史或述事史为线索,则人是主体。《观澜集》的上下两编,无论是立足于城市建置的宏大叙事,还是历史流脉中的艺文短志,都是以人为核心、围绕历史中的人来观察和讲述的。《名人与太平角》一文是典型。文章从历史的转折一刻写起,北洋政府结束了殖民时代,将伊尔蒂斯角更名为太平角,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地方文化记忆也自此展开。苏雪林、柳亚子、郭沫若、沈从文、老舍……,新文学时期的领袖人物们,将太平角描述为地方风景的标识物,送入二十世纪汉语文化的视野之中;而王蒙、西川、欧阳江河、张清华、苏童、张炜、金宇澄、石一枫、刘汀等当代优秀的写作者们,则站在新世纪的侧畔,完成了二十世纪文化名人对于地方风景的连续性表述,勾勒出一幅世纪文化意象版图中的太平角,突出了人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文主义立场。

而这并未逸出作者的日常生活经验,或者说,作者将日常经验进行了美学化的重构。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觉。开生兄并非科班出身,写作对他来讲,更多的是雅趣,是审美上的追求。就像他对饮食和书法的讲究,一鼎食、一茶饮,一道岸边风景,都是日常基本生活里生长出的美学故事。少时记忆如《铁路宿舍》,以情感史为脉络,索引出胶济铁路的早期建设与岛城市民生活轨迹。1900 年始建的青岛火车站,是德据时代的城市规划中心,围绕胶济铁路,德国人在四方火车站和四方机厂周围,修建了两处职工宿舍。作为城市文化的最初记忆,或现代市民生活的形式起点,铁路宿舍区也是作者少年成长的心灵原乡。在他的记忆里,早期城市的印象始于童年游乐,结满果子的“桑梓之地”,既是个人成长的小历史,也勾连着二十世纪革故鼎新的社会历史大势。这就是文学地方感的具体形式,虽然距离赖特或段义孚的阶段性解释已经有所不同,但面对在小之住所与大之宇宙,人依然通过情感保持与地方之间的基础性联结,比如文末信马收缰般的煞尾,“我想念铁路宿舍那棵结白果的桑椹树”,那些消失不见的城市与青春,在地理经验与地方情感的回忆、表达和转喻过程中,构成了作者丰富的情绪景观与心灵态度。

乾嘉派认为“学博者长于考索”。熟悉开生兄的人都知道,他亦庄亦谐的性格正是出于对世界的好奇,以及由好奇心驱使的认识与阐释世界的冲动。我以为,这是他保持少年感的秘密,也是他能够成为专业人士/美食家/书法家/ 散文写作者……等系列未完待续的“斜杠青年”的主要原因。很难说这里是否有“兴观群怨”的责任自觉,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的方法和意识是无需质疑的。比如他望海观澜,讨论八大关、宋公馆,又比如他对四方食事与人间烟火的态度,都是穷物理、辨名物的“格物致知”的理路,一种深入日常生活无意识的儒家诗教的影响。

写下这段话时,第一次见开生兄的往事又再次浮现,他边布菜,边高诵“蒌蒿满地芦芽短”的样子,颇有“浴乎沂,咏而歌”的气象。

心生羡慕,勉力一序。









良友书坊
良友书坊文化机构:诗书,艺术,创意,生活。(中心店: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东门 0532-82863900;塔楼1901:青岛市市南区安徽路5号南门F4塔楼 0532-66772799;青岛文学馆:青岛市南区湖北路5号)
 最新文章